赵金铎:余临证辨治咳嗽,务求思路要宽,方法宜广,常用“宣清润降和补涩”七法

健康   2024-10-26 06:31   江苏  


中医书友会第403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咳嗽就其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许多外感病到了后期,顽固咳嗽成了难治症,以至咳嗽治疗最显中医临证功底。老中医赵金铎在咳嗽治疗中,经验丰富,办法很多。他把咳嗽治疗归纳总结为七法,而且经历若干临证检验,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值得临证借鉴。


—本文约3544字,预计阅读9分钟—

治咳嗽七法

作者/赵金铎
本文摘自《赵金铎医学经验集》(1986)
作者介绍:赵金铎(1916—1990),男,汉族,河北深泽县人,出身中医世家。他早年投身革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筹建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曾任医史研究室副主任、广安门医院内科主任、内科研究室主任、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现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副主任委员等职。赵老贯通诸家,精于临证,擅治内科诸疾,主编《医论医话荟要》、《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著有《赵金铎医学经验集》,发表论文20余篇。

咳嗽一症,病因多端,外感内伤均可导致。按八纲而论,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以脏腑而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医学三字经·咳嗽》亦云:“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是以咳嗽并非小恙,施治不妥,可缠绵不愈,甚则酿成大病。
临证辨治,务求思路要宽,方法宜广,用药须活,但又要切中要害。余治疗咳嗽常用宣、清、润、降、和、补、涩七法,兹分述如下:

一、宣法

适用于表邪未解、肺失宣和的咳嗽。此类咳嗽有两种情况:
一是风寒束表,肺失宣发,表现为咳嗽声重,鼻流清涕,身恶风寒,周身痠懒,无汗,舌淡苔白,脉浮有力。治宜辛温宣肺,成方可用三拗汤,主要常用药物有麻黄、苏叶、芥穗等。

二是风热束表,肺失宣和,表现为咳嗽声重,鼻塞咽干,干咳或有少量粘痰,身有微热、无汗或有微汗,脉浮数,舌质边红、苔薄白。治宜辛凉宣肺,成方可用桑菊饮变通,常用药物有竹叶、桑叶、薄荷、淡豆豉等。

余曾治一妇人,患咳嗽月余,曾服牛黄上清、牛黄解毒等丸药数十粒,咳嗽不减,日益加重,延余诊治。症见咳嗽声重音哑、胸闷不舒、饮食无味、全身痠楚、苔白满布,脉见浮紧。
此乃表症未除,过早过多服用寒凉药物,以致药过病所而冰伏其邪,致肺气失宣、邪不能外达,遂用宣肺解表法,以加味杏苏散三剂,服后微汗出,随之咳嗽减、周身和、饮食增,不数日而痊。

二、清法

适用于素有内热薰蒸于肺,或表邪入里化热的咳嗽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色黄而粘稠,或痰带腥味且不易咯出。常伴有口干舌燥、欲饮冷饮等症状。
治宜清凉之剂,可用泻白散变通,常用药物有枇杷叶、黄芩、知母、竹茹等。清凉药物不宜过量,中病即可
因肺为娇脏,苦寒太过则易化燥伤津。但当病重之时,药量太轻,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这就要权衡病情轻重,合理地选用药物,使之恰到好处,无太过与不及之弊。
  • 案例1
刘××,男,45岁,干部,1982年10月18日初诊。自诉自1976年以来感胸闷,咳吐黄粘痰,季节变换、气候转化时尤为明显,近一年来未见减轻。四肢常见大片红色荨麻疹,大便干、小便黄。
外院支气管镜检查报告为:右肺炎症,支气管内膜淋巴结核;某结核病院又报告为“过敏性肺炎”,未能确诊。现自觉乏力明显,颜面蜡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右弦细而滑,左尺弱。
辨为痰热交阻,兼有肺阴虚,治以清热化痰,佐以养肺阴。
处方


知母9克,瓜蒌仁9克,杏仁9克,冬瓜仁12克,赤芍9克,丹皮9克,茅芦根各20克,桑叶9克,南北沙参各12克,天冬9克,桃仁9克,甘草6克


服上方药二十剂,病情大减,后守方出入,调治半年而安。

三、润法

适用于燥邪伤肺的咳嗽临床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有少量黄粘痰和痰中常带血丝,口干欲饮,手心干燥而觉热,舌苔少而无津,脉细数。
多因内热久羁化燥伤其肺阴;或因在高温条件下工作,汗多饮少,耗伤肺阴,酿成燥咳。治宜润肺清燥,可用清燥救肺汤或桑杏汤变通,常用药物有天冬、麦冬、沙参、贝母、梨皮等。
以上是指温燥而言,还有凉燥咳嗽症,要从病因、季节上辨识,不多赘言。
治燥咳,不要只着眼于有无痰或痰量多少,要从四诊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余曾治一老年妇女,患咳嗽数日,吐大量白色粘痰,唇干舌红,舌上无津,脉细数无力。余诊为燥咳,拟桑杏汤加味,服三剂而愈。

四、降法

适用于肺气郁闭的咳嗽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胸满、气促痰多、两胁胀痛、善太息,多因气郁上逆、肺失肃降所致。成方可用苏子降气汤,常用药物有苏子、杏仁、瓜蒌皮、莱菔子、沉香、枳壳等。
必须注意,运用降气药物不可太过,否则易伤正气。
  • 案例2
刘××,男,54岁,1983年9月19日初诊。反复咳嗽咯白痰十余年,每于气候转凉时发作。
近半年来咳嗽不断,咯白泡沫痰,咽痒,喉中痰鸣,口干欲饮,尿黄便干,舌暗红,脉弦滑小数。胸透示:慢性支气管炎、轻度肺气肿。治拟理肺降气,佐以清化。
处方


瓜蒌15克,杏仁9克(炒打),桑白皮9克(炙),牛蒡子9克(炒打),黄芩9克,知母9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苏叶6克,葛根9克,枳壳9克,生甘草6克。


再诊1983年12月5日。药后诸症好转,唯仍感天凉时晨起咳嗽有痰,口渴,口苦,纳食、睡眠、二便均调,舌质暗,苔薄黄,脉沉细而弦。仍守上方,去甘草,加百部9克续服,病情渐平。

五、和法

适用于营卫不和少阳气郁引起的咳嗽
营卫不和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上气,汗出恶风,胸闷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多因风邪伤卫所致,成方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少阳气郁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胸闷,两胁胀痛,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苔薄白,舌边红,脉弦小数。多因少阳转枢失灵、气逆犯肺所致,可用小柴胡汤加杏仁、桔梗、枳壳等。
  • 案例3
曾治一男性老人,素有喘疾,近患感冒,咳喘并作,汗出恶风,胸闷,难以平卧;脉见浮缓,舌质淡,苔薄白。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葛根9克,服三剂诸症缓解。
又治一壮年女性,患咳喘十余年,用定喘汤、六君子汤、督气丸等均效不显,余用小柴胡汤合橘枳姜汤,服三剂,症状大有改善。
咳喘通过和解少阳、转枢气机可得以平息,看来“少阳转枢”对人体所起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六、补法

适用于虚嗽(劳嗽)。虚嗽有肺虚、脾虚、肾虚之别,治疗则有补肺、补脾、补肾之异。
(一)补肺
此法适用于肺虚咳嗽。
肺气虚者,多因素体阳虚损伤肺气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声低,气短乏力,自汗,畏寒怕冷,可用保元汤变通。
肺阴虚者,多因素有内热,喜嗜辛燥食物,耗伤肺阴;或房事无度,耗阴伤精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骨蒸盗汗,五心烦热,可用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或秦艽扶羸汤,随证投之
(二)补脾
此法适用于脾虚咳嗽。
多由脾气虚弱,或因饮食不节、痰浊内生,或因久泻伤脾而使土不能生金、肺失肃降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气短,腹胀纳差,痰多清稀,可用六君子汤变通。
(三)补肾
此法适用于肾虚咳嗽。
多因肾阳不足,肾不纳气,水湿上泛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咳时遗溺,痰多清稀,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腰膝痠软,亦常兼肾阴不足证,可随证选用肾气丸、纳气汤、金水六君煎
  • 案例4
曾治一劳嗽者赵×,男,48岁,北京人,教员。因工作劳累,又无条件注意营养,于1964年春患咳嗽,咯少量痰,午后低热。
乏力,纳差,食后腹胀,大便稀,右胁时痛,经×康复医院检查确诊为肺结核,用抗痨药物链霉素、雷米封等治疗,全身症状未见好转。
于1965年春来京,经××结核病研究所拍片检查,认为是干酪样结核病灶,遂延余诊治。见舌体胖、质淡嫩、苔薄白,脉浮无力,此乃虚嗽也。
因劳累过度、营养不足,故脾土失健,生金无力,以致肝失制约、横犯脾土,宜用培土生金抑木法,用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味投之
处方


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甘草9克,陈皮9克,清半夏9克,白芍12克,防风3克,百部12克,阿胶珠9克


连服上方药月余,诸症均减,后用本方改配丸药调理近一年。1966年春复查,病灶趋于钙化,症情稳定,今已痊愈。

七、涩法

适用于久虚欲脱之咳嗽
多因久嗽伤肺、肺气失敛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时大汗出,气不接续,遗溺便稀,面色㿠白,精疲乏力,成方可用独参汤、参附汤、诃子散加五味子等。
  • 案例5
袁××,男,48岁,农民,河北深泽人。1965年夏来信云:近患咳嗽,汗出乏力,早泄失精,县医院检查排除结核病,中医治疗效亦不显。余复函嘱其再请当地中医诊视舌脉,信告于余。
后来信称×××中医说脉浮无力,舌质淡、苔薄白。据此便认为乃劳累过度,肺气受损,卫外失职,长期汗出耗阴伤液,阴损及阳所致。拟用固涩法一方邮去。
处方


炙黄芪15克,桂枝9克,白芍9克,炙草9克,煅龙牡各20克,麻黄根6克,浮小麦30克,百部12克,桑螵蛸15克,益智仁6克(打),大枣八枚劈


患者后函告:连服上方药二十余剂,咳嗽及诸症均减。逐渐康复。
运用七法的关键是要有准确的辨证,辨证准确,论治才能恰当。
辨证时,既要注意到主证,又要注意到兼挟证;既要注意到肺脏疾患,又要注意到其它脏腑的病变。
论治时,既要善于运用常法,又要注意运用变法;既要抓住一法恰当运用,又要善于根据证情的复杂性而配合运用两法或三法

选用方剂时,既要有主方,又要善于变通、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赵金铎医学经验集》(1986)本文作者/赵金铎
•值班/小贾荐稿、导读/周能汉丨排版/宋衢校对/黎阳丨视觉/十三审核/居业。
•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中医书友会
灵兰中医书友会,致力于中医成长。这里是中医人的成长家园,每天分享精彩的中医内容,以书会友,一起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