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减少中药偏性的配伍法:补气防壅塞、泻火防败胃、滋阴防滞腻、活血防耗血等

健康   2024-11-03 06:31   江苏  


中医书友会第404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本文列举了九种通过配伍减少中药副作用的方法,且都以最经典的方剂作为举例。尤其是慢性病的守方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中正之道,方子要“活”,而且在使用一些古方的时候不要轻易减去与病势看似相悖的药物。


—本文约2300字,预计阅读6分钟—

减少中药副作用的常用配伍法

作者/王法德
作者介绍:王法德 (1948~ ),男,山东昌邑人,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廊坊名医。是周凤梧老师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著有《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王法德》等,共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1项,参加编写医学著作5部,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9项,其中获得山东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潍坊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所谓副作用,是指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作用,对身体有害。中药的副作用,前人多称为“偏性”或“烈性”。
例如补气药易壅塞,苦寒药易败胃,温阳药易伤阴,滋阴药易滞腻等。
临床应用中药,既要看到治疗作用,也不能忽视副作用,否则就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例如专用益气药补气,常气未充而胀已作;徒用苦寒药泻火,每火未息而胃先伤。

减少中药副作用的方法大致有三:合理炮制、严格剂量以及适当配伍。其中配伍法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现简要归纳如下:

一、补气防壅塞

常用的补气药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甘草等,这些药物性味甘温,有壅塞之副作用。
气虚多指脾肺气虚而言,临床尤以脾虚者居多。脾虚则运化无力,倘若单纯补气,就会补而不化,反生胀满。如在补气药中适当加入理气醒脾之品,以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可达到补而不滞的目的。

前人所说“填补必先理气”,“通补则宜,守补则谬”,其中即指补气而言。近代名医蒲辅周也说:“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确属经验之谈。

在前人所创立的补气方中,也常配有理气宣通之品。例如补中益气汤、五味异功散、何人饮中用陈皮,参苓白术散中用砂仁,归脾汤中用木香等。其它理气宣通药物如厚朴、枳壳、半夏、莱菔子等,亦可在应用补气药时酌情选用。

二、泻火防败胃

泻火药大多性味苦寒。单纯迭进苦寒泻火药物,容易损伤脾胃,出现食欲不振、纳谷不香、脘腹胀闷、大便溏泻等证。

胃气一败,则百药难施,纵有灵丹圣药亦无用武之地。因此在应用苦寒泻火药时,可酌加益脾养胃之品,以保护脾胃之气。

仲景所制白虎汤,方中用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又用甘草、粳米顾护脾胃。石膏、知母“得二药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脾胃之虑也。”(《删补名医方论》)又如芍药汤中的肉桂,也有防止黄芩、黄连、大黄等苦寒败胃的作用。

三、滋阴防滞腻

滋阴药如熟地、生地、沙参、天冬、麦冬、枸杞子、玉竹等,大都甘寒滋腻,有腻膈碍胃之副作用,因此在应用滋阴药时,可酌配畅膈健胃之品,如川楝子、砂仁、陈皮、麦芽、神曲等。
例如一贯煎中用生地黄、枸杞子滋养肝肾,但两者质柔味厚,前人有“腻膈”之说,故配川楝子疏肝通络,以减少腻膈之副作用。
又如麦门冬汤之半夏、阳和汤之白芥子以及六味地黄丸之泽泻,均有减少滋阴药之滞腻的作用。

四、补血防凝滞

血虚多滞。补血药如熟地、白芍、何首乌、阿胶等,又属纯阴质腻之品,故应用上述补血药时,常加入川芎、当归等活血行血之品,使补而不滞。
例如四物汤是张补血的代表方,方中除用熟地、白芍补血外,又用川芎,当归活血行血,静动结合,补血而不凝血。
根据药理实验,活血化瘀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用补血药配伍活血化瘀药,能产生协同作用,使补血功能增强。

五、活血防耗血

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物,属“攻”、“消”之品,易于耗血伤正,故应用时多与养血药当归、生地等配合应用
血府逐瘀汤除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牛膝等活血化瘀之品外,又用当归、生地养血润燥,使瘀祛而不伤正,活血而不耗血。
其它如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等活血化瘀方中亦用养血之当归。

六、止血防留瘀

出血者当急用止血药物,先治其标。然止血药物多有留瘀之弊,若离经之血瘀阻经络,流行不畅,致使血不循经,则又能促进出血。
因此,不仅血瘀出血,就是因血热或气虚出血者,也宜在止血的同时,酌配茜草、荷叶、大黄等活血化瘀之品,寓行于止,以减少血止留瘀的副作用。
例如十灰散用大黄、荷叶、茜草,四生丸用荷叶,固冲汤用茜草,均为止血防瘀而设。

七、辛散防耗气

麻黄、桂枝、细辛、半夏等解表化痰药物,辛温发散,多有耗气伤津之弊,为减少其副作用,可适当配伍五味子、乌梅等敛肺生津之品
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射干麻黄汤用五味子,可防止麻黄、桂枝、细辛、半夏等耗散太过而损伤肺气,散中有收,开中有合,相反而适相成。

八、收敛防呆滞

五味子、乌梅、白果、罂粟壳、地榆、酸石榴皮等药物,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之作用,然有呆滞之弊。在应用上述收敛药物时,若少配以桔梗、麻黄、大黄、槟榔等宣散通利之属,则能减少其副作用的发生。
例如九仙散用五味子、乌梅、罂粟壳以敛肺止咳,又少佐桔梗以宣理肺气,防止敛药之呆滞,收中有散,合中有开。
临床体会,以酸石榴皮、地榆为主,少辅以大黄或槟榔,治疗慢性痢疾或腹泻,效果较单用收敛涩肠药为好。

九、温阳防伤阴

肉桂、附子、干姜等温阳药物,其性温燥,有伤阴劫液之副作用,因此常配以苦寒之川楝子、黄芩或养血润燥之当归等,以缓其温燥之性,达到温阳而不伤阴的目的。
例如黄土汤方用灶心黄土、附子、白术等温阳健脾、收敛止血,然“又虑辛温之品,转为血病之灾,故又以黄芩之苦寒,防其太过,所谓王者之师,贵有节制也。”(《成方便读》)
又如黑锡丹用川楝子,苏子降气汤用当归,均有防止补阳药物温燥太过的作用。
以上总结了减少中药副作用的九种配伍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前人在应用中药的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为了正确地使用中药,提高治疗效果,对减少中药副作用的配伍方法有必要进一步总结和探讨。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陕西中医》(1982)丨本文作者/王法德
•值班/王勤莉丨荐稿/小贾排版/宋衢校对/于洋导读/依伊丨视觉/十三审核/居业
•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中医书友会
灵兰中医书友会,致力于中医成长。这里是中医人的成长家园,每天分享精彩的中医内容,以书会友,一起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