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动不动发脾气,说要死要活的,家长记住这两点,稳稳应对

情感   2024-12-07 08:10   河南  

王爱玲中原焦点团队第2190天分享



爱不需要太努力,爱需要更智慧。                                  

早上群里一位妈妈发了条信息:


孩子跟我发信息说,活着很没意思,一点都不开心。死了以后重生。看到这个信息,吓得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孩子。我赶紧跑过去问他哪儿不舒服,他说没有。说着玩呢。


但是我心里还是很担心,请问老师,孩子动不动说死呀活呀的,该怎么跟孩子聊这个事。


有些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是学业上遇到困难,休学在家的孩子,情绪波动特别大,动不动就说想死,说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听孩子这么说,父母真是又担心又生气。


听孩子这么说,家长啥样的表现都有:


一种家长会特别害怕担心,急着想劝孩子放下这种可怕的想法:你怎么能这么想?世界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你还没体验过呢。


另外一种家长不觉得有啥,孩子只是随便说说: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就是太矫情,不用管他,他才不敢死呢。


我曾经见过一个家长,觉得孩子这么说,是胁迫家长,会用激将法骂孩子:你吓唬谁呢?想死就别在我面前说,直接消失呀!


也有的家长被孩子这么说气疯了,会直接对孩子发飙:要死一起死,我也早就不想活够了。


这些家长不管是害怕担心还是不以为然,有两个共同特点:


一是父母被孩子的坏情绪传染了。


也就是说,当孩子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不感兴趣时,父母也被孩子的负面情绪传染了。陷入负面情绪的父母,瞬间认为孩子说死,活着没意思,是对自己的否定,是自己教育的失败,父母恼羞成怒,接受不了。


第二个共同点,父母理解的“死”,并非是孩子想表达的“死


父母往往听风就是雨,完全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死”。


对一个孩子来说,他说的死,跟成人理解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十几岁的孩子正处在学业的关键期,天天陷在繁重、单调学习任务中,周而复始,他觉得很没意思,也看不到希望。他嘴里的“死“,其实是想早点脱离现有的生活。


有的孩子觉得,“死”意味着自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期待和管束,太多的必须和应该。


孩子眼中的死,大概率的意思是,渴望获得自由,摆脱枯燥的代名词。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自己的生活。


所以,当孩子经常提到死,提到没意思,父母需要提高警惕,很可能是孩子发出的一种呼救。


当亲子关系非常糟糕时,孩子感觉父母已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想用这种听起来能威慑到父母的方式,引起爸妈的注意。


分享一个案例。一位妈妈来咨询。说儿子(信息经过保护处理)15岁。新高一。过了中秋节到学校,突然出现头晕,心慌,不敢看同学等症状。接回来后带到医院检查,没有检查出来身体问题。医生建议看看心理咨询师。


通过咨询,咨询师发现孩子以前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妈妈也对他要求很高。进入重点高中的重点班,第一次月考成绩在班里属于中等偏下。妈妈非常不高兴,就问他为啥考得这么差,是不是没有适应高中的生活,要不要补课。孩子觉得这个成绩还可以。但妈妈认为孩子应该考得再好一些。中秋节返校后,这个孩子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身体反应。


咨询中,妈妈明白了孩子的身体反应,是渴望父母听见孩子心声的方式。孩子只能用生病,无法上学的方式,呼唤父母:请给我点时间允许我慢慢来。


每个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为孩子操碎了心,但不是每个爸妈都懂得、理解孩子,看见孩子的需求。


也有的孩子,这么说是对父母的报复。


曾经咨询过一个女孩,严重抑郁。咨询中了解到,女孩的哥哥非常优秀,考上名牌大学,爸妈经常以哥哥为榜样激励她。遇到她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会批评她几句。孩子到了初三越来越不愿意说话,整天提不起精神,也不愿参加考试。


女孩说,父母心中只有哥哥,根本不在乎她,经常拿她跟哥哥比较,考不好骂她。她觉得,自己活着就是负面的累赘,不如死了算了。让他们少一个累赘,满足他们的心愿。


我经常说,在各种教育方式中,父母的比较,对孩子的伤害最大。当我们拿孩子的不足跟别的孩子比较时,会让孩子觉得被嫌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我价值感很低,活着没有任何价值,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是个累赘。


总结以上各种说法,当家长听到孩子孩子说想死,活着没意思时,家长要做到这两点:


一是先稳住自己。别被孩子带偏了节奏。家长的情绪稳定,是处理问题的前提条件。既不被孩子的负面的消极的情绪激发出自己的坏情绪,也不要认为孩子只是随口一说。两种都不可取。


二是不要急着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听到孩子说想死,活着没意思,大概数父母会直接训斥孩子,别胡说,有啥不开心的?这样说,孩子可能真的在你面前不再“胡说”了,你再也听不到孩子想说的话了。


正确的做法是,坐下来,好好和孩子聊一聊。先共情孩子的感受:妈妈听你这么说,很担心你。你肯定是遇到了什么事无法解决。能不能跟妈妈说说?


如果孩子有聊的想法,就可以问孩子:是什么让你想到死?发生了什么过不去解决不了的问题吗?心里有什么打不开的结吗?尽可能细致地探讨。


跟孩子聊时,放下妈妈的评判,说教,只需带着对孩子的尊重和心疼,带着不解和好奇,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聊着聊着,你和孩子也许都会发现:孩子是在用“想死”表达自己的迷茫、困惑,困顿,困境。这些迷茫和困顿,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法找到明晰的出路,又无法挣脱,所以,用最激烈的语言来表达。


也就是说,孩子说想死,往往不是想结束生命,而是想结束痛苦。

‍‍‍

父母别被这个字眼吓到,要学会做孩子语言的“高级翻译”,透过孩子的言行,看懂孩子言行背后的深层次需求,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而且,你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阻碍了孩子的成长,重新审视亲子关系是否需要调整。


‍非常著名的心理学专家说:陪着孩子长大的过程,其实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所以,家长想要陪伴好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放下自己的“自以为是”,真正看见孩子,陪伴到孩子。


十二月十二号,《非暴力沟通》读书会就要开始啦!如果您有以下困惑:请扫码加入,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1、亲子沟通困难,无有效沟通方法;

2、孩子敏感、社交能力弱;

3、孩子没有目标、厌学、休学;

4、想提升成绩、内驱力差;

5、社交恐惧,走不出家门;

6、家庭关系不和谐、夫妻感情不和。


收费标准:三个月12次读书,费用:300元。



关于作者

王爱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微信号:13663884665。

擅长领域:焦点解决取向,主要从事青少年学习能力提升、家庭关系、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厌学等咨询。


爱语心理港湾
关注青少年成长,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妈妈,做最受欢迎的育儿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