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机制定规则不愿遵守,家长这样沟通肯定有用

情感   2024-12-04 17:42   河南  

王爱玲中原焦点团队第2130天分享


爱不需要太努力,爱需要更智慧。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玩手机这件事,折磨得近乎发疯。什么招都用上了,孩子是“涛声依旧”。


“我们跟孩子制定规则了,人家就是不听不执行呀!”


今天分享一个跟孩子就手机使用的沟通模式,家长要先理解底层逻辑,再把具体话术记住,拿回去反复练习,肯定有效果。


家长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沟通是满足家长还是满足孩子的目的?


如果沟通是为了达成家长的目的,哪怕你再温和,态度再好,你发现孩子答应了,最后也不会落实。


沟通如果是为达到家长目的,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式达成,都叫控制;

沟通如果是为了达成孩子的目的,往往容易造成孩子跟父母的条件交换。


沟通真正的目的是满足家长和孩子双方的需要。


比如:家长想让孩子11点睡觉,这不是目的,我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他身体健康。


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想娱乐,是想玩手机,是玩手机的过程中不被干预,


这是沟通前的底层逻辑:家长把彼此的需要弄清楚,明白沟通要满足彼此的需要沟通才容易达成。


下面就是具体的沟通步骤。


第一步:共情孩子感受,妈妈共情态度要真实。


很多家长跟着很多视频或公众号文章里,学习了些共情技巧。经常这样跟孩子说:“我知道学习了一天你也挺累的,这个时候你很想玩,我理解。”


你是不是说过这些话?其实,共情不是这样讲的。你这么说,是在背公式,里面没有情感的流动,孩子觉得你很假。


共情是说出孩子那一刻的心情,他的心情是想玩,想多玩一会,但是我妈要管,到点就老催我睡觉,催得我可烦,这个叫共情。你要把孩子心路历程说出来这个叫共情。


所以正常的说法是:“妈妈知道你特别想玩,想晚上自由自在地玩,不希望别人干涉管理。但是妈妈老来找你,你挺烦,也挺难受的。妈挺感谢你的,你那么烦也没跟妈急,尽管你有时候会跟妈妈急,妈妈也能接受,也能理解你。”


第二步:表达诉求。家长表达诉求清晰


平时我们家长是怎么表达诉求的呢?


那可是你看几点了,11点了,我打扰你一回晚上你不睡觉,身体不完了吗?”这不是表达诉求,这叫传递焦虑。


“我说了多少遍了,不听是不是?约定的制度你也不遵守了是吧?你要这样,那我给你的卡停了,把网线掐了!”这也不是表达诉求,这不仅是传递焦虑,而且还在传递威胁。


提出诉求,提出要求的表达是这样的:“妈妈能理解你还想多玩会儿,但是你又怕妈管(先共情)。但是妈妈也有想法。作为妈妈,保证我孩子的健康,你说对还是不对?你是想娱乐开心,不被打扰,对还是不对?”


这里一定要跟孩子确认你们双方的目的和需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有些家长是说:“老师,我家孩子情绪烦躁,根本不听我说这些。”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他回不回答不重要,只要他听到了就可以。我们家长要稳住自己的情绪,一遍遍地说,一遍遍的去强化我们要什么,孩子要什么。


然后跟孩子说:“我们来共同想个办法,既能达到早点睡保证健康,又能达到你玩得开心不被打扰。”


第三步:家长跟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妈妈态度要坚决


我们要保孩子健康。所以要告诉孩子:“你每天睡眠要达到7小时,这是妈妈的底线健康。”


家长也许会说“我也是这么跟他这么说,孩子说他就要12睡,有时候他连搭理都不搭理我,我不着急吗?”


我猜,孩子之所以敢不搭理你,是因为你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小心翼翼的,是轻声细语的,是带着讨好的,没有底气的态度。你内心特别卑微,又特别希望孩子同意你的说法。当孩子不搭理你,你就开始着急,生气。


那我只能说明你比孩子更任性。规则就是经过反复谈判决定下来的。哪有一开始就谈判成功的。所以,允许孩子以他自己的态度呈现。


这个时候你要告诉他说:“我们要8点最晚吃饭,所以我们要保至少八个小时睡眠。如果8点吃饭,7点起床,那么往前推,你最晚要11睡。8点到11点,你做什么,妈妈不打扰你。


妈妈不是直接要求他就得11点睡觉,而是有理有据地跟孩子去倒推,让孩子明白为啥让他11点睡觉。他有多少可以自由掌控的时间。


接着,跟孩子制定违反了怎么惩罚。可以这么说:“如果明天或者一周之内有2天到时间点了,你并没有主动地把手机放起来睡觉,而且需要父母提醒你几次,一周内如果出现2次,咱们要怎么惩罚呢?”


这里的惩罚措施,制定出来家长要严格执行。不然,你在孩子眼里就没有威严可言。制度就变成了废纸一张。


今天分享的内容,主要有两个要点,一是掌握沟通的底层逻辑,即:所有的沟通必须满足双方的需要,二是沟通牢记三个原则:真诚地共情,理性地表达诉求,严格的惩罚措施。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您有以下困惑:


1、亲子沟通困难,无有效沟通方法;

2、孩子敏感、社交能力弱;

3、孩子没有目标、厌学、休学;

4、想提升成绩、内驱力差;

5、社交恐惧,走不出家门;

6、家庭关系不和谐、夫妻感情不和。


文末赞赏10元,加微信13663884665,将获得一次电话咨询。



关于作者

王爱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微信号:13663884665。

擅长领域:焦点解决取向,主要从事青少年学习能力提升、家庭关系、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厌学等咨询。




爱语心理港湾
关注青少年成长,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妈妈,做最受欢迎的育儿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