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走不进学校的孩子,家长要做到这三点

情感   育儿   2024-12-17 16:35   河南  

王爱玲中原焦点团队第2167天分享


爱不需要太努力,爱需要更智慧。                                   


一些暂时请假(休学)在家的孩子,妈妈从开始的生气不理解,努力想办法改变现状,到逐渐接纳他在家休息,但是,想跟孩子聊聊天,了解下孩子内心的想法,简直比登天还难。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到底该怎么做?


01 问题背后的真相:习得性无助。


首先家长要明白问题背后的真相。


这里想分享一个故事:马戏团里的大象。


相信大家都见过马戏团里的大象吧。


通常,没有表演节目时,马戏团人员会用一根绳子绑在大象的右腿上,另一端绑在一根很细的木桩上。


看到这个,你会不会感到奇怪,一头大象有几吨重,力气非常大。鼻子可以拔掉一棵树。它为什么可以乖乖地被一根小木桩拴住了呢?


原来,当这头小象被送到马戏团时,训练人员为了防止它逃跑,会用铁链锁住它的脚,然后绑在一棵大树上。


每当它企图挣脱时,它的脚被铁链磨得流血,疼痛难忍。经过无数次的挣扎尝试,小象并不能逃脱。


于是,它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信息:只要有一根绳子绑在脚上,就永远无法逃脱。


因此,当它长大后,虽然绑在脚上的只是一条很细的绳子,但他的脑袋里仍然有一个信息:除了疼痛你逃不了。


这个心理过程,心理学里叫“习得性无助”。


:一个人经历了反复失败后,会对自己产生消极认知,感觉到自己在能力情感上无助无力无能的心理状态。


02  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父母眼中突然躺平的孩子,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心路历程。


通常来说,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遭遇失败,不断受挫,感觉失败的因素是自己不可控的。这个阶段孩子心里产生了自我怀疑:我到底行不行?


第二阶段:多次努力尝试后,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孩子体会到深深的挫败感:深感自己无法改变结果,大脑里形成“我根本就无法改变”的消极悲观认知。


第三阶段:因为这些消极认知影响了对现状判断:我是个失败者。我什么都做不好。


第四阶级:错误的认知和消极思维,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感觉未来同样会失败,导致我们对未来持有消极悲观逃避的态度。


无法走进学校的孩子,都是到了第四阶段,屡屡的挫败,在他们的大脑认知里,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根本不可能改变什么,开始放弃和沉沦,最后逃避不去面对。


所以,想让孩子走进学校,就要重建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我能行;恢复积极主动态度——未来是有希望。



03 家长可以尝试做这三点


第一:松绑。


家长给自己松绑。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休学,特别是孩子成绩很优秀,期待很高的家长,一时很难接受。


一方面有很深的自责,觉得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自己很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面对周围的人抬不起头,心理压力很大,情绪低落,心情郁闷。另一方面,对孩子未来的担心和焦虑。


所以,家长会想各种办法,希望孩子回到学校。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仍然无法走进学校。家长们会更是焦虑:“我已经尽力了孩子还是做不到”、“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宠不得怎么都是错”、“他怎么就不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呢”、“我也很辛苦很累,还要咬牙坚持,谁又理解我?”


家长的痛苦真的是“谁经历了谁知道”。所以,家长先要学会给自己松绑,孩子上不了学,只是暂时需要调整,不意味着孩子一辈子就完了。与长长的一生相比,眼前的困境,只是一个插曲,需要停下来看看,我们怎样做让孩子更好。


还有,家长的自责,让自己处于低能量状态。对于帮助孩子没有任何帮助。想要陪着孩子走出困境,自责不起任何作用。


家长给自己松绑,非常重要。


也给孩子松绑。


遇到孩子不上学非常焦虑的家长,我同理家长的心情后,会问:你觉得孩子不能上学,谁的压力大?


家长一般会脱口而出:肯定是我们!孩子知道什么呀!


我会让家长做换位思考,感受若自己被单位领导批评,不想去上班待在家里,希望家里人如何对待你,内心是什么感受。是不断催促你赶快去上班,指责你那点小事算啥;还是默默陪伴你,给你买点吃的,陪你出去溜达溜达?哪一种更利于你的心情好转,愿意思考找到应对的办法。


其实,休学在家的孩子,都是特别上进的孩子。他们对自己状态也很不满。


家长一定要知道:不上学的孩子要比在校生压力更大。看似没考试没上课没有老师叮嘱,甚至天天上网玩手机,睡大觉,但他们的压力来自:“这样的我很糟糕!但我又不能……”——这压力远远大过学业压力。


所以,陪着家长换位感受孩子的感受,体谅孩子即使休学在家,表面满不在乎,起早贪黑玩手机,网上追星买周边,其实内心非常痛苦挣扎。

能理解到这一层的家长,会给孩子松绑。让不再催促孩子,尽量满足孩子的心愿,陪着孩子慢慢疗愈,孩子的心理能量一点点恢复。


第二:打破。


我会送孩子三个字:我允许。


特别对孩子,我会直接让他把这三个字写下来,制成卡片,放在床头,书桌上,夹在书里,默念这三个字。


每天睡前都要问自己:“今天,我允许自己了吗?”


每天醒来都要大声对自己说:“今天我要允许自己!”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会立马缓解孩子紧张、焦虑、压力,与此同时,孩子的身体也会放松下来。就像有一个最最信任的长者抚摸着你的头微笑着说:“孩子,你已经做得够好了”。


这是打破孩子的习得性无助的前提。


第三:重建。


我给家长的建议是,准备两个箱子。一个“赞赞箱”,一个“感恩箱”。


从家长做起,每天发现自己(对方)的一个到两个做得比较满意的地方,一个想要感谢的地方,写下来,投到“赞赞箱”里,可以天天开箱,也可以一周开一次箱。摆上水果,小吃,一起欣赏彼此的赞赞。


比如:正因为孩子的存在,我才能有幸成为“母亲”,才能享受到跟孩子在一起的甜蜜时光。所以,我爱着的,是孩子本身。无论他是否优秀,都值得被爱。


比如,孩子偶尔打扫一次卫生,可以说:“谢谢你把家里卫生打扫这么干净!”


表达对孩子的感恩和看见,打破孩子“我不行”“我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变得更好”的旧思维模式,建立新的“我能行”“我可以”自信模式。


开始,可能家长和孩子有些不太适应。毕竟,相比于之前我们习惯于挑剔指责,这种全新的模式,任何新事物的建立,都时间,需要坚持。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渴望有价值,渴望有意义的人生。所以,想要孩子回到学校,给自己和孩子松绑,打破习得性无助,重建孩子的自信体系至关重要。


亲爱的家长朋友,您准备好了吗?


关于作者

王爱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微信号:13663884665。

擅长领域:焦点解决取向,主要从事青少年学习能力提升、家庭关系、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厌学等咨询。





如果您有以下困惑:


1、亲子沟通困难,无有效沟通方法;

2、孩子敏感、社交能力弱;

3、孩子没有目标、厌学、休学;

4、想提升成绩、内驱力差;

5、社交恐惧,走不出家门;

6、家庭关系不和谐、夫妻感情不和。


您可文末赞赏10元,加微信13663884665,将获得一次电话咨询。




爱语心理港湾
关注青少年成长,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妈妈,做最受欢迎的育儿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