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原焦点团队第2198天分享
为什么父母一开口孩子无比的烦躁,小时候那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怎么像换了一个人?
最让父母欲哭无泪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抑郁躺平关上房门的孩子内心到底是什么了,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打开心扉?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难题。
先聊聊父母最无法理解的问题:孩子为啥不愿意跟父母沟通。
孩子不愿意面对父母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一般会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回避。
孩子小的时候,都是特别喜欢表达的。也特别希望得到父母认可的。
想想小时候,孩子拿起一个小玩意,都要向父母炫耀“妈妈你看”,期待父母的肯定和表扬。
跟父母的互动中,孩子的观点、做法,被父母打压和否定,评判,或者情绪暴力(不好的脸色和恶意的眼神等)。孩子的言行举止渐渐会变得小心翼翼。于是学会刻意挑选话题讨好父母,或者直接回避和父母的沟通和互动。
如果不得不沟通,也会显得唯唯诺诺克制自己的情绪,生怕来自父母批判和否定,一不小心换来父母的语言暴力和情绪暴力。
第二阶段:提防。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学业增多,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也会增加,父母的焦虑状态越来越严重。比如,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考个好初中,成绩也很好,再看看自己的孩子成绩一般般,考重点高中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
这种情况下,孩子情感需求会被父母忽视,反而成为父母情绪的容器。爸妈只要一开口,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指责批判要求和控制。所以孩子很烦躁,不得不时时刻刻提防父母,生怕自己哪一点没有做好父母就瞬间炸雷。
第三阶段:应对
。
情绪不稳定型的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孩子形成了一个惯性,只要和父母沟通和互动,就意味着自己有可能遭受到父母的“伤害”——批评指责打压否定,于是孩子就形成了一套应对父母的沟通和行为模式。回应父母永远是“差不多”“还好吧”“还行”,不敢表达实质性的内容。
而父母也感受到孩子没有之前那么好控制和听话,进一步加大情绪的力度。于是父母开口的那一瞬间,孩子会本能开启好几种不同的对抗模式。
第四阶段:愤怒。
长期的打压否定,加上孩子自己也有N种搞不定的情绪,最后孩子彻底不装了,丧失了与父母沟通表达的欲望。因为只要和父母交流,就加重了他的烦躁。
孩子的潜意识里对父母有期待的,希望被抱持和看见的。长时间的被忽略和无法同频,孩子就是带有情绪的。这种情绪里包含大量的恐惧,而恐惧到了极点就是愤怒,所以必然会带有攻击性。
也就是说当孩子对你又吼又叫张牙舞爪时,是因为他怕你,想吓退你来保护自己,而不想伤害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关上房门,抑郁躺平不愿意沟通的孩子,此刻处于保护自己的状态里,只要父母一开口,他就整个人都不好了,害怕再次受到伤害。
理解了孩子为啥不愿意沟通后,我们对孩子会多些心疼和柔软,少些抱怨和指责。如果孩子已经处于这种状况中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允许孩子不喜欢你,保持距离。
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不喜欢自己。父母觉得,“我骂你,我打压你,都是为你好啊,你应该感激我。你不领情简直是大逆不道。”
当孩子开始有反抗了,家长忍不住焦虑,表示自己的失望和委屈:“我为你做了那么多,牺牲了那么多。”
如果家长仍然没有觉察,仍然这么认为,那这个孩子离疯掉就不远了。
保持距离,允许孩子不喜欢自己是让亲子关系好转的第一步。
第二,自我察觉,甘当配角。
父母要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到底爱我的孩子吗?我爱孩子还是更爱自己呢?孩子是否是我生活中唯一能抓得住的东西(夫妻关系破裂)?是我给孩子安全感,还是我在孩子身上找自己的安全感?
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中,很多父母当惯了主角,以强者的姿态对孩子实现精神控制,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果孩子的生活里只能存在一个主角,那一定是他自己。
跟孩子相处中,你总要成为主角,总讲你的感受,谈你的观点,传递你的焦虑,他的世界必然混乱,直至崩塌。
甘愿成为孩子生命中的配角,是很多父母最难的一门功课。
第三,少说多听。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
这个世界好的倾听者是很少的,很多抑郁的孩子到了最后,基本不愿意与任何人沟通。
为何呢?已经很久没有人耐心听自己的表达了,已经不再相信有人能听懂他的情感表达了,已经习得性无助了,已经情感隔离了。
在孩子还愿意表达的时候,多听听他吧。跟孩子在一起时,给孩子递上一杯他喜欢的奶茶,你压根不用开口,只要面带微笑,保持耐心,认真听他说完,送给他说一句“我懂你”。对于一个曾经经历过内心动荡的孩子来说,这三个字无比珍贵。
如果您有以下困惑:
1、亲子沟通困难,无有效沟通方法;
2、孩子敏感、社交能力弱;
3、孩子没有目标、厌学、休学;
4、想提升成绩、内驱力差;
5、社交恐惧,走不出家门;
6、家庭关系不和谐、夫妻感情不和。
您可文末赞赏10元,加微信13663884665,将获得一次电话咨询。
王爱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微信号:13663884665。
擅长领域:焦点解决取向,主要从事青少年学习能力提升、家庭关系、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厌学等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