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原焦点团队第2195天分享
最近公众号文章留言最多的有两种声音:
一种是强烈要求国家出手关闭游戏开发。
一种是家长质疑放开让孩子玩游戏,他在家彻底躺平怎么办。
看到这些留言,感受到的是,家长被孩子玩游戏折磨得已经焦头烂额,想尽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才会发出这种类似怒吼,又万般无奈的呐喊。
这里,我从生理发育角度,分析孩子熬夜玩手机游戏的原因,家长明白了原因,可能会缓解一点点家长的焦虑。
01生理因素
首先是,十几岁的孩子内分泌分泌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孩子们容易迷恋上手机游戏小视频的生理因素。
一个人进入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后,为了配合身体生长的需要,身体各种激素分泌倍增。这些激素快速分泌,促使孩子身体快速长高、第二性征快速形成。
大脑的发育受激素影响,发育极不均衡。负责情绪情感的中脑发育很快,中脑部分负责人的情绪记忆和认知记忆。这就是为啥说,十几岁是是人一生学习的黄金时期。
因为青少年身体激素几十倍的分泌,让孩子拥有超过成年人好多倍的精力。记得18岁刚上班那几年,单位经常10个小时生产,我们几个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下了班继续打牌,玩到凌晨五点,去路边喝碗羊肉汤后再回去睡觉,三四个小时后又精神抖擞去上班。成年人简直不敢相信我们有如此旺盛的精力。
我说这些,是想告诉家长,当我们催促孩子该睡觉了该吃饭了,熬夜身体吃不消不能行时,是以自己的身体感受,推断孩子整夜不睡哪顿不吃就会出问题。
不是说孩子可以连续熬夜不睡没关系,我是想说,家长允许孩子以他这个年龄段的方式活动,他玩累了,自然会去休息。除非是家长不允许他在不累时候玩,然后逮到机会偷着玩,拼了命地玩。
因此说,孩子喜欢新鲜刺激玩游戏,是由身体发育特点决定的,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02因果错位
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熬夜伤身体又容易上瘾,想尽一切办法想把孩子纠正过来。
我曾经咨询过一个家长,在十几岁儿子的房间里装了三个监控,360度无死角监控儿子是否玩手机。为此儿子离家出走一年多。
说句家长可能会骂我的话:孩子之所以熬夜玩游戏,是我们家长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熬夜打游戏是果,家长管理不当是因。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多家里的日常是这样的:孩子回到家,家长督促孩子写作业,不写完作业不让玩。孩子写完了,家长要求只允许玩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到了十点十一点催着孩子早点上床睡觉。
孩子的想法是,在学校里学了一天了,想先玩会儿再写作业,家长不允许。
孩子拗不过家长,但心里是不痛快的,带着对抗的心态写作业,写得别别扭扭,估计大脑经常短路,写作业也不会顺畅。效率也高不到哪里去。一个小时的作业可能要磨蹭两三个小时,好不容易写完了,终于到了可以玩游戏时间。
家长给孩子玩游戏时的态度是不那么痛快的,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看。
一个小时的玩手机时间稍纵即逝,眨眼功夫就到点。在家长监督下孩子心不甘情不愿地关了手机。
俗话说:匮乏带来渴望,压迫带来反抗。孩子哪有心思睡觉,躺在床上,心思都用在了研究父母啥时候睡着,啥时候开始玩上。
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越没有时间玩游戏,就越没有时间学习。越没有时间学习,越熬夜玩游戏,孩子身体也崩溃了,眼睛也崩溃了,学习也崩溃了。
03允许
具体解决的办法,我在其他文章里分享了很多。今天只想分享一点:允许孩子不带羞耻心地玩。
每次遇到家长咨询孩子问题时,我一般会问家长,你家的氛围是什么样的?是宽松的、民主的,愉悦的,还是严肃的,紧绷的,控制的。
如果家庭氛围是严肃的紧张的高控制的,孩子出问题,就要父母多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
让孩子在家里能放松,非常重要。
樊登读书会的樊登老师说的一句话非常打动我。他说,我要让我的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没有羞耻心。羞耻感是一种极强的负能量。它伴随着罪恶感,伴随着恐惧、自责,伴随着自尊水平下降。
想想有多少的孩子玩游戏时是躲起来的。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案例,父母在儿子房间里装了三个监控,这个孩子最后精神崩溃,离家出走。
熬夜打游戏是“果”。
不允许随时随地放松打游戏是“因”。
孩子一边打游戏,心里一边也在责怪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垃圾,想停停不下来,改不了。
再加上一些家长有一个比较狭隘的教育理念:学习是唯一的出路,考不上好的初中,你就没有好的高中,考不上好的高中,你就没有好的大学,考不上好的大学,你这辈子就完蛋了。
且不断地重复给孩子听。
孩子在家长“催眠”下,也用这样的理念PUA自己:我现在打游戏打成这样,所以我未来肯定完蛋了。
一个孩子觉得自己的未来完蛋了,未来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他肯定会自暴自弃,沉迷网络。
因为他只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才能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
具体怎么办呢?我的公众号里里有操作方法。你可以点开公众号阅读。今天的文章仅提供一个底层逻辑。希望能给到您一点启发和思考。
文章链接:
玩手机停不下来,约定成了摆设……暑假里,如何跟孩子订规则?被孩子不写作业玩手机这件事气死,一句话就够了
如果您有以下困惑:
1、亲子沟通困难,无有效沟通方法;
2、孩子敏感、社交能力弱;
3、孩子没有目标、厌学、休学;
4、想提升成绩、内驱力差;
5、社交恐惧,走不出家门;
6、家庭关系不和谐、夫妻感情不和。
您可文末赞赏10元,加微信13663884665,将获得一次电话咨询。
王爱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微信号:13663884665。
擅长领域:焦点解决取向,主要从事青少年学习能力提升、家庭关系、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厌学等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