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原焦点团队第2066天分享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孩子到了青春期,基本上不跟父母交流,回到家把自己关进房间里。即使父母问什么,回应也很简单:差不多、还行,挺好的----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不好好说话、不愿意跟家长沟通呢?
妈妈活成了孩子的“嘴替”,代替孩子说的太多。
我的一位朋友,表达能力很强,属于人见人爱型的。老公在销售行业工作多年,也是能说会道。令他们不解的是,他们的儿子威威很少跟人打招呼。
记得有次在路上偶遇朋友带孩子去练跆拳道。朋友看见我很高兴,大老远跟我打招呼。打完招之后对儿子说:“快喊王阿姨。”
儿子稍显腼腆,还没有反应过来,朋友不好意思地说:“我家威威内向,不爱说话。”朋友马上替孩子解围。威威张开的嘴巴又闭上了。
像朋友家儿子的情况,孩子不是不爱说,也不一定是内向。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过多的负面暗示造成的。
比如,当父母经常说“我家孩子内向”,孩子解读父母的信息就是“我内向我可以不用打招呼”。
允许孩子以ta的节奏,学会与这个世界相处,不做偷走孩子声音的父母。
去年我接待的一位家长,带着13岁的儿子来咨询。妈妈说了足足40多分钟,孩子低着头看着地面,全程没有说话。
妈妈接了个电话走出房间。孩子见妈妈走出去,低着头的孩子幽幽地抬起头跟我说:“王老师你看到了吗?我妈现在是通过学习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你知道我妈以前是什么样子吗?简直就是家里的河东狮!没人敢惹。你知道我是怎么活到今天的吗?全靠我和我爸不跟她一般见识!所以,我妈说话,我一般不回。”
天哪!活下来全凭不跟妈妈一般见识!听着是不是有点心疼这个孩子?
还有一种情况是:妈妈听不懂看不见孩子。
一位妈妈说,她家孩子上小学时,会给老师带点糖果之类的小礼物。不过,老师仍然不喜欢她。理由是孩子上课总是找前后桌说话,即使其他同学不搭理他,他也会主动找同学说话。眼看马上进入高中,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不知道怎么办。
我问妈妈:你觉得孩子给老师带糖果是为啥?妈妈说,想让老师关注她表扬她呗。
“我们打算做某件事,都是受想法指导的。你看到孩子跟前后桌说话,成绩下滑。她背后的想法是什么,你可以猜猜看。”
“是想交朋友吧。”妈妈想了想说。
“是的。青春期孩子,会把朋友放在第一位。因为他没有朋友,等于没有圈子,是活不下去的。”
“上学是去学习的,整天脑子里没有学习这根弦咋行?”妈妈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
是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会把朋友关系看得比命还重要。如果连个朋友都么有,就像没有存在的价值,哪有心思去学习?
父母看不到,看不懂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
所以,当一个孩子不愿意说话,或者像我开头提到的“差不多”、“还行”,他们既不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表达自己内心发生了什么,可能是,因为父母自己像个未被满足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根本无法看见、看懂孩子。
所以,当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时,先不急着抱怨孩子,停下来觉察一下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跟孩子互动的。
当孩子兴奋地跟你分享他的快乐时,你对孩子所说的话发自内心的感兴趣吗?
当孩子对某些事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你是充满好奇地跟孩子一起探讨,给予鼓励和肯定,愿意多听听他的想法吗?
当孩子因为某件事满怀愤怒和委屈,你是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还是看到孩子的委屈和愤怒、安抚孩子的情绪?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海灵格在《看见》里写道:
当你只关注一个人的行为
你没有看见他
当你关注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意图
你开始看见他;
当你关心一个人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
你看见他了。
透过你的心看见另一颗心
这是一个生命看见另一个生命
爱就发生了。
父母要经常觉察自己和孩子相处时的状态,是轻松的、愉悦的、温暖的、平和的,还是紧绷的、焦虑的、恐慌的?父母遇到孩子的问题,不评判、不指导、不责备,同时,允许孩子按ta的节奏,找到解决的办法。
就像众所周知的《南风与北风》故事里告诉我们的,南风的温暖令人打开心扉,北风的凛冽更容易让人裹得更紧。父母的情绪越平和,越宽容,越温暖,孩子越愿意敞开跟父母沟通。
王爱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微信号:13663884665。
擅长领域:焦点解决取向,主要从事青少年学习能力提升、家庭关系、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厌学等咨询。
如果您有以下困惑:
1、亲子沟通困难,无有效沟通方法;
2、孩子敏感、社交能力弱;
3、孩子没有目标、厌学、休学;
4、想提升成绩、内驱力差;
5、社交恐惧,走不出家门;
6、家庭关系不和谐、夫妻感情不和。
可点击文末喜欢作者,赞赏10元,截图私发给公众号,将获得一次电话咨询机会:13663884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