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眸 · 文学评论卷
民间文学的处境与隐忧
喻向午
大凡现在的作品研讨会,都被正面的评价甚至赞美所主导。即使有些争议,也是蜻蜒点水,避重就轻。但近日我参加郭大国先生的新作《张叉叉列却传》的作品研讨会,却出现了例外。来自大学的学院派评论家,对作品提出了很多建议。这次研讨会也因此引起了我的兴趣。
就书名来看,作品应该是一部传记。而出版社将作品定位为小说,也许是因为作品有不少虚构的成分吧。而我更愿意将这部作品归类为民间叙事文学。作者和出版者试图将作品尽量往纯文学靠,因为这个原因,引起了评论界并不算客气的争议。
这件事情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下,民间文学已经式微,它们已经失去了发声的渠道,只有借助纯文学的评价体系发声,文学领域的门户壁垒并未消除,民间文学在与纯文学的融合过程中,纯文学领域的精英分子的抵触心理继续存在。
研讨会上出现的争议,引出了以下疑问,民间文学是否能登大雅之堂? 在互联网时代,民间文学是否还有生存的一席之地?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拥入城市,加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以农耕文化为背景的民间文学已失去了相应的语境,走向衰落是历史的必然。而此时,市民文学却在蓬勃发展,类型文学、网络段子、手机笑话等充斥着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民间文学今后的命运,甚至可能不如皮影、说书等其他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从这个角度看,民间文学这个文学门类,应该像“非遗”一样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它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充实了当地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他们带来了乐趣和话题甚至会因为强烈的地域风情和传奇的故事情节而产生的阅读陌生感,受到其他地区读者的追捧,它是当地不可或缺的精神层面的“建筑”,不能在需要发展旅游的时候,才功利性地想起它。
在这种背景下,《张叉叉列却传》的面世,无疑具有标本意义。
我们不妨进入文本。张叉叉是《张叉叉列却传》的主人公。何为“列却”?书中的解释:列却者,宣恩方言,又叫却宝,风趣、幽默、捉弄、搞怪、恶 作剧是也。而这其中的任何一个词都不能完整地表达出“列却”在宣恩人日常生活中的准确含义。了解了列却的意思,“望文生义”,就知道《张叉叉列却传》是演绎张叉叉其人的“列却”故事。张叉叉是在宣恩县民间具有一定 “影响”的人物。所处的时代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这个旧时的读书人,在考取功名上,没有任何建树。清朝覆灭后,他也因此没有功名可考。他的人生从此没有了目标,也从此无拘无束。他智慧幽默,善良乐观,又放荡顽劣;他捉弄官家,又“列却“村妇。他成为笑谈,为当地人带来了不少乐子。这样的人物往往会成为民间故事的主角和故事的源泉。关于他的故事 不计其数,作品将这些属于民间文学的小故事串联起来,从张叉叉儿时,到他作古,一个乡野小文人的传记就这样一气呵成了。
郭大国先生以文字形式记录“张叉叉”的故事,是在推广当地的地域文化。如果有一天,郭大国笔下的主人公张叉叉就像湖北孝感的董永,云南石林的阿诗玛,广西罗城的刘三姐一样,世人皆知,那郭大国对于当地而言,真是功莫大焉。《张叉叉列却传》的命运就是当下中国民间文学的命运,这部作品的处境折射出了民间文学的生存现状。
(原载2013年9月28日《文学报》)
图源:网络
作者简介
喻向午,男,1972年生,湖北大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文化译著一部,在《文艺报》《文学报》《小说评论》等报刊发表文学理论、 论文章多篇,曾获湖北文学奖等奖项。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