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眸 · 文学评论卷
生活沃土中开出的花
——评长篇小说《花开如海》
蔡家园
土家族作家田苹的长篇小说《花开如海》(武汉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 真实记录了鄂西地区一个扶贫“尖刀班”从入村调查到完成扶贫任务转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作家多年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深入山乡采访、调研, 可以说基本摸熟了农村、吃透了生活、读懂了时代,终于完成这样一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厚重之作。
作品聚焦“尖刀班”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从“情”字入手,着力表现干群情、父子情、同事情、男女情,以小见大,折射时代进步,以情动人,讴歌人性美好,唱响了一曲新时代的鄂西“情歌”。扶贫干部用心用情为高山上的孤寡老人们解决了后顾之忧,他们在搬迁前一定要亲手做顿饭表达感谢,“尖刀班”接受了邀请,却自己带去菜肴减轻他们的负担:父子俩共同参加“尖刀 班”,儿子因为事故牺牲,父亲将痛苦埋在心底,没日没夜投入工作寄托哀思;班长老漆把“尖刀班”的年轻人视若己出,既严格要求,又宽厚包容,退休 后“大人望过年”的一句感慨道出了隐藏的深情……阅读《花开如海》的过程,就是接受情感潮汐激荡、洗礼的过程。田苹充分发挥女性作家敏感细腻的优势,以情感观照脱贫攻坚工作,在进行艺术转化时以情主导、以情渲染,感人至深。譬如,向洪森的故事就将全书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尖刀班”经过艰辛努力,修通了最偏远的十户山的公路。身患重病的85岁老党员向洪森为通车献上了一件特殊礼物,他将保存了几十年的十几个党费证交给了叶副县长。这位春树坪党龄最长的党员坚持参加特殊主题党日活动,到了最后一个环节,他颤颤巍巍站起来和大家一起重温入党誓词:“爷爷几乎是半靠在苏明儿身上,浑身都在颤抖,一旁的田子嫣帮着托起那只枯瘦如柴的手”。当他念完“宣誓人:向洪森”时,旁边的党员都落泪了。第二天,老人病逝…… 不需要议论或说明,党费证和庄严举起的右手已表达了一切:既有对信仰矢志不渝的坚守,也有身为共产党人的骄傲,更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承诺。
这部小说以“双向扶贫”的叙事方式,塑造了一群在时代浪潮中成长的 “新人”。假如转换一个视角阅读这部小说,会发现它讲述的是几位性格各异的年轻人在“扶贫”中成长的故事。彭晓阳出身普通家庭,勤奋务实,渴望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人生理想,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和实践教育之后,他深刻领悟到必须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融合到一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田子嫣家境优渥,一贯缺乏主见,经历了扶贫工作的风雨洗礼,她重新认识自己,活出了自我。富二代马一龙玩世不恭,后来被同龄农村女孩苏明儿不屈服于命运、永不言败的精神所感染,变得富有社会责任感。这群90后从城市来到乡村“扶贫”,帮助村民拔穷根、兴产业、易风俗、强文化;同时,人生阅历和思想观念“贫乏”的他们在复杂的乡村工作中接受锻炼和磨砺,重新认知社会、认识自我、审视死亡,在反思中领悟生命的意义,脱胎换骨成 为“新我”。“尖刀班”的每个年轻人都拥有双重身份,既是社会生活层面的 “扶贫”主体,也是人生意义层面的“扶贫”对象。作家关注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精神成长,巧妙地通过“双向扶贫”叙事,为当代文学画廊贡献了新的青年形象。
《花开如海》敏锐地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融入时代价值建构之中。田苹没有以猎奇目光孤立地审视民俗风情,静止地描绘风情画、风俗画,而是将这些“奇观”置于“观看”的装置之内,融化在人物的情绪、情感和心理之中,力图将古老的民俗风情与时代精神接通,激活其内在价值。
(原载2022年9月28日《光明日报》)
图源:网络
作者简介
蔡家园,文学评论家,现任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院长。1974年生,湖北武汉人。文化学者、作家、评论家,副编审,文学硕士。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已在《长江文艺》《四川文学》《青年文学》《芳草》《当代小说》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百余万字, 著有长篇小说《一路尖叫一路飞》《凤舞楚天》《与图书馆约会》等。多部作品被转载,曾获湖北省首届文艺论文奖等。先后任《今古传奇》杂志社主编,《新传奇》周刊社长、主编,大型思想人文杂志《天下》副主编、文艺评论杂志《文艺新观察》常务副主编等。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