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眸 · 文学评论卷
为少数民族文学增彩
玛拉沁夫
我是北方人,从前对南方众多的兄弟民族了解甚少。近些年由于工作关系,经常读南方少数民族作家们写的作品。这些作品使我对南方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风貌有了更多了解,同时也让我结识了很多南方少数民族作家,我们都成了亲密的朋友。
我要感谢李传锋同志,是他的作品使我结识了他的民族——土家族,也结识了一个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的土家族青年——他本人。
李传锋从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我在1981年编《民族文学》时,头一次拜读他的小说就是收在这个集子里的《退役军犬》。这位土家族青年作家那清新流畅的文笔、精巧奇特的构思,强烈地吸引了我。那时我还不认识他。后来续读到他写的《人生,将从这里开始》《定风草》《十里盘山路》《不惑之年》等中、短篇小说。这几篇小说,有的是他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时创作的,有的是参加《民族文学》主办的笔会上写成的。那时,我们就接触得多了,在滇池之滨、花溪之畔,我们就创作问题多次长谈。他每一次把一篇新作拿给我看时,总是谦和地微微一笑,说:“怎么办哪,没有突破,没有写好!”我也是每次都用同一句话回答他:“依我对创作的理解:若无突破者,定已有所突破。”随后,我们一同笑起来。作家之间,心是相通的。
李传锋,1947年生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父母都是不识字的山里人。有一次我们一起散步时,他告诉我说:“我家中兄弟姐妹八个,我是老八,最小。三年困难时期,我们那儿没粮,农民吃野菜度日。家人把好吃的野菜留给父亲和我吃;父亲吃了好上山挖蕨和葛,我吃了,看家。就是在那样的环境,我的精神生活还是丰富的,对山野,对动物,对大森林和蓝色的天空,抱有无限的遐想和亲情,养成了对一切采取容忍自谦的态度。从我家到小学,要走六里山路,到初中,要走三十里山路,到高中,要走一百二十里山路。当我走完这漫漫山路时,‘文革’到来了,我只好回到家乡去‘接受再教育’。父亲病逝,兄弟分家,我跟母亲独立门户,刚刚二十岁就学会了种庄稼和其他各种技能:砍柴、割草、养猪、打猎,也学会了喝酒。后来乡亲们选我当记工员、小队会计,牢骚渐消,生活的勇气倍增,1970年作为优秀青年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后来他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那时已开始发表作品,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后,进步更快,现任大型文学丛刊《今古传奇》主编。
这位土家族年轻人的经历,虽无狂涛巨浪、陡跌奇宕,却给我勾勒出了鄂西山乡的风情画幅,那里民风古朴,人们在贫瘠与苦斗中生存,前进,还有 那崇山、密林、清泉、石径、野兽、山珍……
生活造就文学。当你读完这本小说集时,你会体味到鄂西山里人的生活给这位青年作家的创作以多少深刻的影响。他怀着深深的乡恋之情描摹故乡的山川风物。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动物的形象,但他不沿用寓言体或拟人化手法去刻画动物形象,而是大胆地独出心裁地让动物在小说中充当主角,在对科学知识、山川风物的绘声绘色的描写中,给人以新颖美妙的 人世启迪。当然,他更多还是写现实生活中人生的奋搏荣衰;而那一切都是地地道道鄂西形态的,这也就是他作品的特色。
从鄂西大山里走出来的土家人的第一个“秀才”——李传锋,我衷心地预祝你以出版这本小说集为新的起点,从“苦无突破”中获得新的突破,写出具有强大艺术冲击波的珍品、佳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增彩!
(原载1986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小说集《退役军犬》(序))
图源:网络
作者简介
玛拉沁夫,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中央文学研究所研究生班学习。历任《内蒙古文艺》编辑,内蒙古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协内蒙古分会副主席,《民族文学》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
往期回顾
文学回眸·文学评论卷 | 邱华栋:《福道》带给我们的生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