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眸·文学评论卷 | 杨彬:以子女的情怀书写土家族的母亲河

文摘   2024-12-11 08:23   湖北  


文学回眸 · 文学评论卷


以子女的情怀书写土家族的母亲河


——评骏马奖获奖散文《那条叫清江的河》


杨彬



徐晓华的《那条叫清江的河》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那条叫清江的河》不是短篇散文集,而是一部包含着历史、文化、家国情怀、民族特色的长篇散文,是作者写给土家族母亲河——清江的深情歌唱。作者以儿子的情怀描写清江,将土家儿女与清江的关系描写得深刻而丰厚。作品展示了清江的壮怀激烈和历史悠久,描写了生活在清江边的土家儿女向死而生、长歌当哭的生死观,天人合一、举重若轻的天地观,尊重自然、人和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态观。作者浓墨重彩地塑造清江边的父老乡亲,他们承载着土家文化,在遥远的鄂西山村心系祖国,和汉、苗各族人民和谐共处。清江岸边的土家风情风俗在人物塑造中得以展示,作品不仅是外在风情描写,而且通过人物、事件揭示出浸润在土家儿女基因里的文化内核。“以子女的情怀书写土家族的母亲河,在对历史、风物、父老乡亲的深长注视中,体认着中华民族的家国江山”。这是骏马奖的颁奖词,其准确地概括了这部散文作品的创作特色。


一、生命成长的清江基因


《那条叫清江的河》是一篇结构完整,主题集中、前后统一的长篇文化散文。散文从作者出生写起,用作者从小到大在清江边成长的经历作为线索,一直写到作者成年,清江因为开发,作者的家乡连同祖坟淹没在清江水中为止。清江伴随作者成长,作者在清江岸边的土家族氛围中长大,清江和土家文化成为作者生命的基因,铭刻在作者心里。作者用文字记录和描写这种生命基因,成为这部长篇散文的创作动力。





作者从出生时母亲没有奶,父亲在清江里撒网打鱼熬成乳汁喂养“我” 开始写起,清江便成了作者的乳娘,清江水成了喂养作者的第一口乳汁。清江成了作者多重意义的母亲。从此,作者以自己的成长为经,以清江岸边的父老乡亲、风土人情、天地万物观念为纬,开始立体地描写那条叫清江的河。作者开始用童年的视觉看取清江,描写作者沐浴着清江水的成长过程,清江以它博大的胸怀养育作者,以清江丰厚的鱼类、以清江岸边满坡的粮食和野果喂养作者,被父亲、母亲、秦老师、五爷爷、胡先生、麻子铁匠、何渡子、杜大善人、排客老黄等具有清江博大胸怀的父老乡亲的教育感染,在浓郁的土家族淳朴、善良、敬畏自然、和山水万物和谐相处的处世观念的抚育下,作者逐渐长大。


接着作者按照自己的成长的过程,开始描写在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人和事,在作者成长过程中,在父亲母亲的教导下,在父老乡亲的浸染下,在清江水涨水消的涛声里,在清江山水的自然的滋养中,“我”慢慢地认识了清江的多重特性,慢慢地学会了清江边土家人的处世原则:那是燕儿筑巢的喜悦,那是水车转动的智慧,那是打鱼不过三网的原则,那是淳朴而痴情的爱恋,那是清江发洪水的壮烈,那是清江船夫的勇敢,那是杜大善人的舍己救人精神,那是土苗汉人民和谐相处的图景,那是身在山区心怀祖国的情怀,那是舍小家顾国家的胸怀。“我”在这些厚重的山水文化滋养中,逐渐长大,成长为一个清江水一样深邃、清江边山岭一样坚实的土家族汉子。


当作者成为一个成熟的清江土家汉子之后,清江因为梯级开发筑坝发电,作者世世代代生活的家乡将要被淹没,“我”成了乡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在“我”忐忑地去为乡亲们做移民搬迁的工作时,却被清江边的父辈们深刻、朴素的家国观念深刻教育。父辈们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清江的宽窄和弯拐的哲学、从生活的艰难到美好的历程,抒发了清江边土家人的大度、豪迈、识大体、爱国家的美好情怀。清江边的父老乡亲推倒房屋,将屋檐下的燕子窝安置到岩壁上,将祖坟用水泥封严实,虽然不舍但义无反顾地搬 到清江边的山顶上,村庄淹没了,但清江依旧在乡亲们的眼前流淌。作者感慨道:“我不知道下游那个叫水布垭的大坝是拦截并储存了我心头的思念, 还是把过往的一切都深藏在水中。但清江河依归在这雄壮巍峨的大山里,在我家门前,流向亿万斯年认定的远方。”母亲河的乳汁、土家人的传统、土家人生命的基因依旧在清江河储存,在作者的心里酝酿发酵,化作那条土家人的母亲之河、生命之河,变成了长篇散文《那条叫清江的河》。


二、土家儿女的博大情怀


《那条叫清江的河》的主要内容是描写清江边的人,描写具有清江一样品德的土家人,描写他们的家国观、生态观、生死观。但是作者不是静下来  讲述道理,而是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塑造中、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中、在作者的生命成长的感悟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主题,来描写清江岸边土家儿女的博大情怀。


清江河岸边土家人的家国观主要通过《麦香》和《远去的河》两部分进行表达。五爷爷在村里河边建成了水车面厂,在抗日战争时期,不仅将最好的面捐给建设鄂西机场的人们,还动员村里的青壮年去恩施城里建设机场,朱木匠和五爷爷成为抗日模范。而在《远去的河》中,清江边的人们为大家舍小家,虽然不舍故土,但都毅然决然地搬离家乡,从不为难搬迁的工作人员。这些住在天高皇帝远的山沟里、世世代代在清江边生活的人们懂得有国才有家的道理,他们用朴实的信念和行动诠释了土家人的家国情怀。


土家人的生态观可以说贯穿整篇散文。清江边的土家人和燕子的关系如同亲人,每年燕子归来土家人欣喜万分,每人的屋檐下都专门放一块突出的瓦块给燕子做窝,当人们要搬迁时,愚幺哥将村子里的所有燕窝搬到鹰嘴 岩的岩洞里,鹰嘴岩变成了燕子岩;清江边的土家人打鱼的规矩是:“每回不过三处,每处下网不过三次,一个月打鱼不过三天。”这规矩充满了生态和谐的理念。小鱼泉出鱼只能妇孺去捡,木籽打出的皮油和清江鱼的乳汁同样 抚育清江边的土家人。因此即使在艰难岁月,清江边的土家人也能活得有滋有味。因此清江边的动物都能和人们和谐相处,甚至在危急的时候,动物能救人性命。在“我”还在襁褓中的时候,铁鹞子从大王蛇嘴里救了“我”的命;黄牯牛宁可自己摔断双腿,也要保住小主人的生命。清江边的人们在和自然的相处中,养成了悲天悯人、善良朴实、万物平等的生态观。


作者通过描写一批承载着土家文化和生命基因的人物来描写土家人的整体特征,那些贯穿在“我”生命中的父老乡亲,被作者写得鲜活生动、立体完整。父亲、五爷爷、胡先生是清江河边的知识分子,他们用天人合一、爱国  爱家、仁慈悲悯的观念处世,也用这些观念教育下一代,父亲口齿伶俐、文采飞扬,五爷爷满腹经纶、胸怀天下,胡先生医术高强、是土家族神医,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生活故事。父亲原本是教师,因成分问题回家打鱼种田,家大口阔、艰难度日但从不失做人的尊严;五爷爷原来是留学日本的留学生、恋人是日本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一辈子没结婚;胡先生和何渡子老婆碧桃有了儿子庆意,导致一系列悲欢离合。但是他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从来清楚明白,在为人处世方面总是大气耿直。土家人的爱情生活被作者描写得温馨美好,情动心魄,从而展示出土家人独特的爱情观。父亲因为好口才、好人才和高山上的母亲相恋成家,相濡以沫,在艰难的日子里养活一大群儿女;麻子铁匠因为一手好二胡技艺从东北带回一个美丽的媳妇,每天给媳妇拉二胡,媳妇难产去世后,从此不再摸二胡;廖家老姑娘的老公因为给愚幺哥修房子出事故死去,愚幺哥从此默默为廖家老姑娘做着一切;于大叔的恋人为他采笠叶掉下悬崖,于大叔终身不娶、一辈子编斗笠,将满腔柔情编进斗笠里。而土家人的勇敢和豪迈,在放排人老黄和老报身上展现得淋漓尽 致。在《浪里走》中,“我”和老黄、老报一起在清江激流里冲浪、在清江险峻的峡谷里闯滩、在冲天的洪水中搏斗,土家清江闯滩人勇敢坚强、不畏生死、乐观豪迈的品质跃然纸上,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清江及土家人的壮怀激烈和绝世浪漫。





《那条叫清江的河》重点描写了清江边土家儿女和汉、苗、侗等民族交融 和谐的图景。山上的搬家子(汉族)和河边的蛮子(土家族)从来都是相携相助、和谐共处,土家族的铁匠娶了东北的汉族媳妇,生死不离;汉族的贺大善人在清江边为土家人献出了生命;放排汉土家人老黄和汉族人老报在清江上战巨浪、共生死。即使是土家族祖坟,也融合了汉族文化的内涵,作者感慨道:土家族祖坟的“墓碑上的蝙蝠、梅花鹿、寿桃的雕饰,也趋于汉文化对福禄寿的取义……汉族的文化基因,在土家山寨生根发芽、融合互通”。作品在人物塑造、故事设置和风俗描写中体现了清江边土苗汉各族人民你来我往、频繁互动的历史进程;展示土苗汉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格局;歌颂土苗汉各族人民共同培育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共同创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的伟大成就,这部作品用散文的方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人物的立体书写


《那条叫清江的河》是一篇整体布局、结构完整、前后呼应的长篇文化风情散文。散文一共16部分,每部分可以独立成章,合起来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每一部分都用“我”的视角观察和描写清江边的父老乡亲、风土人情以及清江河的品性和清江岸边万物的风骨。从“我”出生开始写起,通过作者成长过程中的视角看那条叫清江的河,一方面描写自己的成长经历,一方面描写在自己成长过程遇到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主体,从而纵横交叉、立体丰富地描写清江、描写土家人。


作者构思该篇散文时具有整体思维,“我”的成长视觉贯穿全文,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我”从出生到成年,那些在“我”生命中的人和事就成为这条线上的丰富内容。而且作者有意识地将很多人物分置到不同的章节中,从而如衣扣缀接着全文的纲领。除了“我”以外,父亲母亲也是贯穿全文的重要人物,从第一章“我”的出生到最后一章清江被淹,村民们搬迁,“我”、父亲、母亲都自始至终贯穿其中。除此以外,作者有意识地安排了几个人物在前面和后面章节的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出现。前面的人物作者给出悬念,后面这些人物最终出现,解答读者心中的疑问。比如在第七章《闯滩人》中,写水老鸦为帮老黄捡斧头落水死去,埋在了清江边的坡上,只知道水老鸦是外乡人,从来没见家人来上坟,总是老黄每年给水老鸦上坟培土。到了十四章《出山路》中。“我”到武汉上公安学校,在校园里结识了一位总是打听清江、 打听清江放排人的大婶,原来此人竟然是水老鸦的遗孀,可见其结构设计的巧妙。尤其是有关庆意的描写更具特点,庆意是何渡子和碧桃的儿子,其真实身世则是胡先生的儿子,胡先生将毕生医学本领传给他,但不同意庆意和女儿秀鸣的婚事。在第八章《开船了》中,庆意无法面对这么复杂的局面离家出走,何渡子年年盼望儿子回家却年年失望。在第十四章《出山路》中, “我”假期到深圳打工,竟然意外碰到了庆意,庆意已经成了一个土家医馆的医生。在第十五章《归来》中,当胡先生去世时,庆意终于归来,并以儿子的孝礼完成了儿子的回归,也完成了一个清江土家人的回归。庆意决定为家乡捐建一所学校,见到小学老师秦老师,秦老师在第一章中为孩子们担心玩水出事的描写也得到前后呼应。


在每一章的具体写作中,作者则采取及物及人的描写方法,即先从清江的万物写起,比如先描写清江的水、鱼、船、房屋、燕子、榨坊、面坊、牯牛、竹子、雪雀子、碾坊、排等,再描写清江的父老乡亲、风土人情、生活故事。这种方法使得每章的内容丰富而不单调,既能将清江的地理位置、山水状态、植物动物介绍得清楚明白,又能从山水风物中描写世态人文。清江的山水风物孕育了这里的土家人,土家人宽广悠长的情怀又滋养了这里的山水,二者相得益彰,共生共荣。《我的乳娘》中,“我”出生后父亲就下河了,在星光灿烂 中打一网鱼、舀一罐清江水为“我”熬了一罐乳汁喂“我”,从此清江变成了“我”的乳娘,《敲敲打打》本是描写麻子铁匠和东北媳妇的爱情故事,但作者先写清江土家人过河必须打船,打船的行家是朱木匠,朱木匠打船又需要铁箍,于是找麻子铁匠打铁钉铁箍,再描写麻子铁匠的媳妇和他的二胡故事。而《炊烟里》中,作者先介绍村里的石板屋,起屋需要筑墙,于是引出打墙杵的愚幺哥,从愚幺哥筑墙的水平高超,写到愚幺哥的师傅是燕子筑巢,于是开始浓墨重彩的描写土家人和燕子的关系。新屋落成后,清江边的土家人要在屋后种一苋竹子,竹子长大后便有萤火虫在屋前屋后飞,那是土家孩子的美丽童话。作者写在这里忍不住诗情大发:“农家院子里宁静的夜晚,百十杆起伏的翠竹,一群美丽的萤火虫,就是村庄不朽的童话,……土地是最庄重的文本,河水是最美丽的书画……”有了竹子便有竹器,于是作者开始描写于篾匠,描写于篾匠和吴家姑娘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村庄里、炊烟中,有山有水,有船有屋,有人有故事,于是《那条叫清江的河》便活起来,动起来,立起来,成为高水平的获得骏马奖的优秀散文。


作者谋篇布局时,采用线性描写手法,将要写的对象一个一个写出来, 好像是一条连着一条的链条。他首先将每个要描写的对象做一番详细介绍,有时好像是孤立的描写,与全篇关系不大,有时将某一个物、事说得太多,好像有点远离主题,但至篇成,你会发现,作家挥刀运斧,全局了然,每一句话,每一段落都大有深意,那些牵出来的链条,因为内容和主题需要,因为谋篇布局的意识,有的描写会被转弯,有时线索好像断了线,实则作者安排了悬念和隐线,最终情节和人物成为圆圈,从而全面皆活。到最后读者会发现,这些描写都是作者刻意为之,作品中那些好像是闲笔的地方,原来都大有深意。这种写法有点像汪曾祺小说的写法,线性结构中展示深意,汪曾祺小说具有散文化特色,而《那条叫清江的河》则是有小说化特色的散文。


《那条叫清江的河》对清江和清江边父老乡亲、风土人情、植物动物进行了全方位、全景式的描写,结构上经纬纵横交叉,历史、现实的线性维度和空间地理的横向维度共同构成全景式的清江文学图谱;情感上崇敬与诗意并存,人物风物相生相依,歌颂家乡父老乡亲勤劳智慧和对清江山水的诗情画 意描写相结合,构成了立体式的清江土家文化的情感表达。作者调动他所有记忆、所见所闻和沉淀在心灵深处的情感,化作对清江的全景式书写。


(原载《长江文艺评论》2020年第5期)



图源:网络


作者简介


杨彬,女,湖北省恩施州人,文学评论家,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委。



往期回顾



杨亚玲:大唐后妃传:珍珠传奇(节选)

文学回眸·文学评论卷 | 蒋登科:越过,不是为了抵达

李建华:用地方志的气魄讲好扶贫故事的恩施经验

@全国诗友:给恩施写诗吧!“恩诗荟”征文大赛开始啦

文学回眸·短篇小说卷 | 王月圣:饥饿的土地

文学回眸·长篇小说卷 | 吕金华:容米桃花(节选)






恩施州作协
推送作家作品,开展文学交流,发布作协动态,发展恩施文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