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十三陵崇祯皇帝思陵的右前方,有一座太监的陪葬墓,这就是崇祯朝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的坟墓。王承恩(?—1644年)明末宦官,河北省邢台县白岸乡白岸口村人。山西大同被农民起义军攻占后,王承恩奉命“提督京营内外军务,居督抚之上”。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夜,崇祯皇帝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打北京外城的紧急情况下想夺门出走,王承恩执枪随驾,后因出城未果,崇祯皇帝和王承恩在万岁山自缢而死。
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以帝礼改葬崇祯帝后,为了旌表王承恩“殉难从死”的忠君行为,于顺治二年四月,将王承恩尸体葬于思陵之旁,并给香火地60亩,培冢立碑。清世祖顺治皇帝还亲自为其撰写两碑碑文。今王承恩墓前,有清代、民国时期所立的三通石碑。
令人痛心的是,王承恩墓在1937年已被盗墓贼挖掘。盗挖王承恩墓的盗匪名字叫程彦斌,是十三陵镇长陵园人,因排行在六,当地人称呼为程老六,自称程六爷。程老六自幼贼大胆,只要是想得到的东西,无论采用何种手段,想方设法也要得到手。1937年,从小游手好闲的程老六,在附近村里召集了一群地痞,打家劫舍,敲闷棍,凭借心狠手辣、流氓假仗义的性格,他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人数多达200人,是昌平一带著名的土匪。程老六为了扩大土匪实力,积极地购买枪枝,但买枪需要钱,程老六于是把弄钱的办法盯上了明皇陵嫔妃太子墓。先后盗挖了万贵妃墓、世宗三妃坟(悼陵)、世宗四妃二太子坟、世宗贤妃坟、神宗五妃坟(郑贵妃墓)等。程老六把嫔妃墓盗挖后,又把目光盯上了思陵和王承恩墓。据参与盗墓的村民说,直接从王承恩墓冢旁挖起,王墓没有地宫,只有砖砌的棺池,木棺已经糟朽,早已腐烂坍塌,棺中没有随葬品,衣被已经糟烂成絮,只有一具散乱的尸骨。
王承恩墓坟冢
王承恩墓坐西朝东,墓冢封土依旧保留,墓冢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墓前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
东侧第一碑(民国)
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是民国二年昌平县知事江苏人倪钦题刻的“王承恩墓”。此碑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动,表现题材为“龙马负书”、“犀牛望月”等神话传说。
东侧第二碑阳(顺治十七年)
第二碑阴的子弹眼
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龟趺,碑首有“敕建”字样,碑文800字,为清顺治帝(顺治17年)亲自撰写,碑阴的碑面有许多的小洞,是子弹眼,1947年,十三陵地区是国共两党的争夺地区,国民党军在思陵建造了炮楼,驻有十三陵大乡队,碑面上小洞,就是大乡队训练时,把碑当成靶子射击的弹洞。
东侧第三碑(顺治二年)
紧靠墓前的第三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顺治二年营建思陵时,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撰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