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的古槐树,蕴含着神秘的历史信息

文摘   2023-12-30 10:53  

     槐树,是北方农村常见的一个树种。您是否注意到,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棵或几棵老槐树,这些老槐大多有三四百年不等的树龄,历经岁月的侵蚀,树干已经镂空,但依然迸发出勃勃生机。有人说,这些槐树,跟山西“大槐树”移民有关,是为了纪念祖先从大槐树下而来。实际上,村中的古槐树,与洪洞县移民没有关系,种植槐树也不是为了纪念山西大槐树移民,而是另有其意。


在古代,祖先们就有在新建的寺庙、衙署、村庄、房屋种植树木的传统。农村种植槐树的传统,起源于古代“社坛立树”的风俗。《周礼》记载“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树,植树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其土所宜”,意思是与气候土壤适宜。在周代,每二十五户为一社,每社都要按照本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种植树木,所植之树称为社树。在古代,曾经作为社树的种类有松树、柏树、梓树、栗树、槐树五种,松、柏树性格肃杀,阴郁,生长周期慢,后来主要用于寺庙、坟茔中种植。梓树由于气候变化,不再适宜北方种植,因而在中国北方,只留下栗树和槐树作为社树而被广泛应用。栗树作为社树,主要在山区的村落种植,槐树主要在平原地区的村落种植。


社树,因植于本社土壤之中,成为土地神的象征,古人在社树下议事、祭祀本地土地神,形成了礼制社会最初的模样。


由于社树代表了土地神,每个村落刚刚形成时,村民除建房以外,还要栽种社树,告知土地神,来到此地安家落户,祈求土地神保佑村民五谷丰登,阖村平安。经过几代人,村民子孙繁衍,逐渐形成了以槐树为中心的村落,槐树所在位置多数形成了十字路口或者路口。伴随着逐渐扩大的村庄,槐树的年轮也一年年地增多,从槐树的年龄上,我们大致就可以判断某个村庄形成的历史时间。


十三陵康陵村古槐

白羊城村古槐

沙河镇西二村古槐


在古代,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平民百姓会被迫进行多次的流动迁徙,在北京地区,距我们最近的一次中国北方居民大迁徙流动的时间,是在距今约370年前的明末清初。明末由于北京地区发生瘟疫,加之清军几次破关进入北京地区,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使北京地区的人口数量严重缩减。清顺治五年(1648年),昌平州统计缴纳地丁银的劳动力仅仅不足三千人,加上老弱病残,昌平州人口只有一万人左右。北京郊区人烟稀少,大片土地被抛荒,清政府只得从山东、山西两个受到战乱破坏少的地区,用减免税粮的优惠政策大量招徕农民到北京落户开荒。这些外来的农民多数以家庭为单位,落户到被废弃的村庄或荒芜的田地旁进行生产生活。这些外来移民形成的村庄,大多以移民的姓氏命名,如昌平区的大王庄、单家庄,吕家庄、孟家庄、白家庄等,这些村庄都是清代初期才建立的。


在昌平区十三陵镇所辖的38个行政村中,有许多的村庄有树龄约二三百年左右的古槐,如胡庄村、涧头村、仙人洞村、长陵园村、王庄村、泰陵园村、悼陵监村、万娘坟村、景陵村、德陵村等,这些村庄的名字在光绪《昌平州志》中才出现,从古槐树龄上也印证了十三陵区内村庄是从清代才形成的。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官方不再负责十三陵祭祀工作,将十三陵的日常维护工作,交给了明朝皇室后裔延恩侯,延恩侯招徕农民开垦十三陵土地,这些农民来到十三陵,住进了明陵的神宫监和果园,逐渐形成了现在十三陵镇内的村落。


沙河镇二小古槐(圣文寺)

沙河南一村清真寺古槐


名山多古寺,古寺多古树,农村的每个村庄,也都建有庙宇,这些寺庙中或多或少都有古树。寺庙始建时,也会栽种一些树木,这些树木与寺庙同生共长,历经风雨,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北方的寺庙多栽种松柏,或者槐树、楸树,一些规模较大的寺庙还栽种银杏树,这些树会给寺庙增添了一份庄严与神秘。寺庙栽种树木的传统,与“开山”有着密切的关系,寺庙开山,意指“开创、开基”,新建的寺庙为开山寺院,寺院第一代住持亦以开山尊称之,此外,宗派的创始者也称为开山。寺院创建者或者重修者在寺庙建成之后,在寺内栽种的树木亦可以称为“开山”,这些古树,成为寺院历史的见证。古树的年轮,如同历史的印记,记录下了时间的流转,因此,从寺庙中的古树年龄,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寺院的建设或者重修的年代。

跟随高建走昌平
巡迹昌平人文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