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明成祖大笔一挥,南邵镇建起了四座寺庙

文摘   2023-10-04 17:39   北京  
 在昌平区的南邵镇,村民传说曾经有四座由永乐皇帝下令建造的寺庙,它们分别是南邵辛庄村的迎风寺、纪窑村的背风寺、东营村的永清寺和南邵村的西塔寺。

传说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姚广孝建议在昌平的黄土山建造皇陵。永乐皇帝于是亲自来到昌平,视察黄土山。永乐皇帝围着黄土山转了一大圈,来到黄土山后山一个叫黄泉寺的地方,对姚广孝说道:“你们不是说这里是风水宝地吗?怎么还有一个黄泉寺啊?有庙也就罢了,名字还叫黄泉,名字真难听,难道以后我们朱家子孙埋到这里,都得到黄泉路上去做阴间小鬼不成?”于是,他下了一道圣旨,命令把黄泉寺马上拆毁。但永乐皇帝虽然拆了黄泉寺,但也不敢得罪佛祖,他找来一张纸条,在纸条上面写到:“拆一寺,还三寺。纸条飘落之地,即是建寺之地。”据说这张纸条随着西北风飘落在昌平东南的南邵地区,南邵镇的迎风寺、背风寺、西塔寺、永清寺这四座庙宇,就是在这张纸条飘落的地方修建起来的。


 十三陵镇黄泉寺村

不过民间传说故事毕竟是人们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对某些事的叙述距离事实真相还是有一定的偏差。但无风不起浪,南邵镇历史毕竟还是跟明代建造十三陵有关,否则也不会传说了四五百年。


南邵镇村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前期,这里是明军驻守屯田的地方,有许多分属不同部门的明军在这里开荒种地。到了清朝时,这些分属不同部门的屯田点形成了村落,也就是现代的南邵镇所辖村庄。

   迎风寺,在南邵辛庄村西南的九里山西侧,过去有一座关帝庙,因该庙坐东朝西,面朝西方,迎风而立,因此,村民称它为“迎风寺”。这座庙宇,是传说中的永乐皇帝下令建造的四座寺庙之一。其实,这座关帝庙不是明代所建,更与永乐皇帝无关。南邵辛庄村是南邵村部分村民在清代时迁居于此,逐渐形成的村落,清代光绪年间才有了南邵辛庄这个名字,曾经称为小辛庄、北辛庄、辛庄。迎风寺(关帝庙),面积约有一亩地,有前殿、后殿(带耳房两间),后殿前有南北配殿(各带耳房二间)),南配殿东侧为东跨院。院墙青砖垒砌,院内有两颗柏树。前殿门前有关公石像一尊,左侧立有庙碑一块。前殿内墙壁绘有关圣圣迹图壁画,殿中有绿袍关公手持《春秋》塑像,关公左侧塑关平、右塑周仓。南配殿壁画内容为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北配殿壁画内容为华容道义释曹操。解放后,关帝庙曾经当过小学校,后又成为供销社,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拆除。

在南邵辛庄村西北,过去还有一座观音庙,名为“古刹观音禅林”,亦是座东朝西,有歇山式仿木结构的砖结构山门一间,山门额题“古刹观音禅林”康熙五年孟夏吉日立。山门面宽3.1米,进深2米。里面建筑已经毁塌,不知其建筑规模。

 西塔寺所在地

西塔寺,传说是永乐皇帝下令在南邵地区修建的四个庙宇中规模最大的。据村民说,寺内有一颗定风珠,外面刮多大的风,进入庙内,就风平浪静。

这座西塔寺,就是南邵村的敕赐护国法云寺。在法云寺的东北方向,过去有一个墓塔,墓塔的西南就是法云寺,因此,村民以墓塔为坐标,称墓塔西南的法云寺为“西塔寺”。这座西塔寺的确是明代建造的,南邵镇真正与永乐皇帝建造十三陵有关的寺庙,只有这一座,其它三座都是清代所建,与明代无关。

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改黄土山名为天寿山,在此营建长陵,命太监谢安传旨,将“黄山宝泉院”迁出天寿山范围外,命钦天监官选看地方,重新移建于南邵村,将移建的寺院改名为“般若寺”。

宣德七年(1432),内官监太监沐敬将寺院重修。天顺元年(1457),太监陈谨又重修,并奏请明英宗赐名为“法云寺”,陈瑾死后葬于法云寺东北侧,在墓上建了一座墓塔。法云寺建成以后,去往天寿山参加朝祭的官员和太监们,都会在此寺逗留休息。弘治年间,神宫监右监丞太监洪保到法云寺祭祀前太监陈公墓,见法云寺残破,自己出资,将法云寺重修一新,太监陈贡、吴昱、王开三人,又买法云寺南边的四顷田地,施舍给寺院做为香火地。

1958年作为南邵中心小学的法云寺(照片来源南邵中学教师李玖亭)

南邵中心小学的学生在法云寺山门前合影

西塔寺(法云寺)在昌平区第一次文物普查时仍完好,由南邵村中心小学使用。《昌平区文物普查资料类编》对其记载为:“位于南邵村,坐北朝南,山门一间,歇山筒瓦挑大脊,吻兽、垂兽、五小兽代排山沟滴,大式做法,砖仿木结构,门额石匾“敕赐护国法云禅寺”,山门东西各有旁门一间。前殿三间,筒瓦过垄脊,垂兽五小兽,代排山沟滴,旋子彩画,隔扇五抹,窗三抹斜方格。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筒瓦挑大脊,吻兽、垂兽五小兽,代排山沟滴,旋子彩画,窗三抹,隔扇五抹斜方格。后殿三间,硬山筒瓦挑大脊,代排山沟滴,旋子彩画,大式做法,彻上明造,七架梁,前后单步梁,东西各有耳房三间,院内有碑二座。南为民居,西北为耕地,东为学校操场,南邵中心小学使用”。

南邵村除了西塔寺以外,还有一座观音庵。始建年代不详,《昌平区文物普查资料类编》记载:“坐北朝南,山门一间,硬山筒瓦挑大脊,吻兽,砖仿木结构,院内有松树两株,高七米,山门石额“观音庵”。正殿三间,面阔9米,进深5.5米,硬山筒瓦挑大脊,吻垂兽五小兽,代排山沟滴,隔扇五抹,窗三抹方格,和玺彩画,配殿已无存。西南面为道,四周均为民居。

  南邵镇东的九里山,靠山靠水的风水宝地吸引了开发公墓的商人云集于此

背风寺,在纪窑村北,在九里山前,传说是永乐皇帝修建的四座庙宇之一。庙宇很小,是一座娘娘庙,是传说中永乐皇帝修建的那四个庙之一。娘娘庙建于清代,只有一间大小的殿堂,是祭祀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乡村小庙。娘娘庙因建在九里山下的山洼处,山洼挡住了冬天西北风,因此被村民称为背风寺。

永庆寺,在东营村北,传说是永乐皇帝修建的四个庙宇之一。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残破,据村民传说永庆寺毁于火灾。仅存一株摈榔树。解放初期,永庆寺遗址成为东营村小学,此时大殿只剩地基,大殿东西两侧各二间耳房保存完好,东、西配殿已经倒塌,破损不堪。大殿前面建有三间教室。寺内有一棵槟郎树,树上挂着铁云板,学生上下课听敲击的云板声音。


从2003年至今,昌平新城东区启动拆迁,目前已完成10个村(南邵村、纪窑村、景文屯村、金家坟村、小北哨村、辛庄村、张营村、四合庄村、三合庄村和何营村)的拆迁腾退工作。南邵地区这四座传说中的寺庙,地面遗址也早已随着拆迁而消失。随着村庄搬迁,只有这些传说故事仍在南邵镇老一辈的村民中记忆中,随着老一代人的凋零,乡村中类似这些传说故事,急需抢救挖掘记录,否则用不了多久,这些传说故事就会断代失传。

跟随高建走昌平
巡迹昌平人文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