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每周文摘(第一四七期)2024.9.30—10.6

政务   2024-10-11 21:02   河北  

职教聚焦

01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教育部职成司党支部书记、司长 彭斌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指明具体路径,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教育强国在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的新征程中,职业教育肩负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职业教育战线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引领,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强国建设中展现职教担当。

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要“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这些新思想新论断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职业教育战线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在学深悟透、活学活用上下功夫。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和评价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二、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就是要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战线建设教育强国的主要任务。在职普融通上,要坚定职普融通是构建职教体系、强化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探索开展职普融通试点。要加强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融通,支持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教育;加强高中阶段教育融通,探索职普转换、学生多元选择的有效途径;规范优质中职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学校衔接培养模式;优化职教高考内容与形式;稳步扩大职业本科招生规模,以职普融通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在产教融合上,要结合职业教育规律和我们正在做的工作,以“一体两翼”(“一体”即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载体,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发挥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凝聚政、行、企、校工作合力,以多元办学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推动职业教育扎根区域、融入产业,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

三、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就是要坚定做职业教育的实干家、行动派。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坚持好想法有好办法,好办法有好项目,好项目有好措施,不止步于想法,不停留于思路,而是要用工程思维推动落实,形成工作闭环。要以项目为载体,统筹推进“333”(3个布局体系、3个内涵建设、3个平台创新)项目设计,实现体系重构、内涵重建、机制重组。一是加快完善并实施3个布局体系。推动各省(区、市)完善并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布局体系、支撑产业发展布局体系、助力大国外交布局体系,加快构建中国职业教育资源匹配数字地图,引领职业院校在服务区域、支撑产业、助力大国外交中找准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办学特色定位。二是深化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优化调整评价指标,科学遴选“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和专业群,强化目标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推动“有进有出”。职业教育战线要苦练人才培养“内功”,实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职业教育“101计划”),根据技术迭代、产业升级、社会变化等因素,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开展职普融通政策探索,完善职普融通制度安排,拓宽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通道,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塑造职业教育发展新优势。迭代升级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全天候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全场域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全球化的数字教育共同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打造更具国际性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擂台,优化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道,逐步扩大参赛国别和院校规模,探索在海外设置赛区,形成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大赛品牌。创设更具韧性的世界职业教育交流舞台,高质量办好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组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颁发世界职业教育大奖、举办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职业教育大展;创新大会间隔期间韧性发挥效能的机制,持续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职业教育战线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的殷殷嘱托,挺膺担当,扎实工作,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发挥职业教育新作用、作出新贡献、展现新面貌,为教育强国建设谱写职业教育崭新篇章。


来源:中国教育报

02

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助力非洲青年实现梦想

以赛促学   以学促赛


日前,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国际”)联合主办的第九届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在北京举行。来自喀麦隆、科特迪瓦、加纳等7个非洲国家的73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设立10年来,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深受非洲国家教育部、职业技术院校、参赛学生的好评和认可。一批又一批非洲青年通过这项比赛收获成长,获得赴华留学或在当地中国企业实习机会,还有往届选手成为所在国家参赛队伍的带队教师。

接受记者采访的非洲选手表示,参加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希望通过比赛,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升技能,将先进的技术带回非洲,为非洲工业化贡献一份力量。”

“挑战自我是一种乐趣和成长”

步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比赛现场,紧张气氛扑面而来。有的选手在仔细阅读给定的建筑工程设计任务书,有的在对机电装备进行任务编程,还有的正熟练使用电脑软件绘制建筑工程图……

本次大赛设建筑工程识图与制图、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应用技术两个赛项。前者需要选手在规定的3.5小时内准确解读建筑工程图纸,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绘制详细的建筑结构图;后者则需要选手熟练操作PLC控制器,编写控制程序,调试和优化系统以确保生产流水线稳定运转。

在PLC赛区,卢旺达选手姆博米马纳·菲利明正通过不同指令程序控制工业机器人抓取加工件,以实现推塞、倒药、盖瓶、出药流水线一气呵成。当机器人没有正确执行指令时,菲利明冷静分析原因,对每一段代码、每一步机械反应不断调试,以达到最好、最快的制药效果。最终,菲利明获得该赛项冠军。

5个月前,菲利明刚刚来到中国,在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攻读电气自动化专业,他从老师口中听到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立刻报名参赛。为了准备考试,他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熟悉PLC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和操作流程,反复观看实机演示、参加虚拟仿真实验。

“来中国留学前,我很少有实际操作的机会。”菲利明说,在金华学习和准备比赛期间,他接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设施,还获得了大量实训机会。“这次比赛有助于提升我的职业技能、增长专业知识。我深深感受到,挑战自我是一种乐趣和成长。”

自2014年首届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以来,过去历届挑战赛都在非洲举行。“今年比赛举办时间正值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前夕,借峰会举办的契机,本届挑战赛首次选择在中国办赛。”中航国际副总经理钟思均介绍,“作为‘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中的项目之一,我们希望通过挑战赛的举办,促进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链发展结合,为非洲青年提供技能提升、展现自我的平台。”

“把这些知识、技能传播给更多人”

从传统机械加工到信息技术,从数控机床到建筑工程制图……10年来,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的内容与时俱进,举办形式不断创新,越来越多西非法语区国家的青年人参与其中。在本届比赛中,来自中国多所职业院校的非洲留学生选手的参赛成为一大亮点。

骑着共享单车穿行于北京胡同之中,搭乘高铁前往不同中国城市,在电脑机房敲击键盘操作编程软件……这是刚刚参加完本届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的非洲青年赫里斯·拉希姆·拉希德在朋友圈分享的内容。这位中文名叫成龙的坦桑尼亚小伙子,去年10月开始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留学,就读于土木工程专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洲青年像拉希德一样,来到中国的职业教育院校深造。

“我在中国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技能,我希望把这些知识、技能传播给更多人。”拉希德告诉记者,他的祖父曾经是坦赞铁路工程师,参与了铁路建设工程,拉希德从小就搭乘坦赞铁路列车走亲访友。“坦桑尼亚正在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有很多建筑、交通等工程项目需要土木工程师。我的许多学长已经参与到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中。我相信,通过在中国的努力学习,我也能成为像他们那样优秀的工程师。”

比赛现场,津巴布韦选手塔库兹瓦·布莱辛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编写生产流水线程序。布莱辛自信的神态,让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团队的“顶梁柱”。他如今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留学生,“我希望将在中国学到的编程技术带回津巴布韦,发展我们自己的编程术语和自动化系统。”

和布莱辛一样,塞内加尔选手让·科雷亚也是通过中非合作项目获得了来华留学的机会。“在塞内加尔,自动化、机电等新兴行业人才短缺,许多进口设备因无人懂得操作被搁置。非洲大陆的工业化迫切需要培养本土人才,为不同产业发展夯实基础。”科雷亚目前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在他看来,培养人才是家乡发展的关键。“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深知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真心实意地助力非洲国家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给非洲工业化发展带来帮助”

在非洲,提升人才职业技能是各国推动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求。非盟于2007年颁布了《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振兴战略》,旨在促进非洲各国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非盟《2063年议程》也把“科技创新下的良好教育和技能”作为目标之一。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着眼于非洲国家政府关注的青年人职业技能缺乏、就业率不理想等困境,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希望通过举办相关培训及比赛“以赛促教”,提升非洲国家青年人的就业技能。大赛为获奖选手提供“中国留学”“中企工作”等机会,为优胜学校推介生产订单,帮助其提升产教结合能力,助力“非洲制造”成为现实。

“先培训,后比赛”的比赛设置给肯尼亚选手牛顿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实际操作器械培训,我的机械操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牛顿说,“在为期5周到6周的培训中,我交到了很多非洲国家相同专业的朋友,我们至今还保持着联系,时常交流行业发展的动态和在中国企业工作的感受。”

坦桑尼亚矿场技术工人阿波罗·戈德温凭借在往届比赛中的出色表现脱颖而出,获得来到中国留学的机会。“在中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培养体系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在企业实习中了解到许多管理经验。”在中国学习了一年多的他已经在为回国做准备,他的梦想是“成为我们国家顶尖的工程师”。

巡检、调试仪器设备……在内罗毕西南部的基里马尼区,每天清晨,肯尼思·基普图都早早到达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曾是第三届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冠军,在进入中航国际肯尼亚分公司工作后,他从安装电力机械设备的每一处细节学起,在中国工程师的帮助下,逐渐从基层安装技术员成长为助理工程师。

“来自中国的设备和技术给非洲工业化发展带来帮助,特别是为非洲年轻一代拓展了新视野,在中国企业工作提高了非洲青年的技术能力。共建‘一带一路’将为非洲年轻人带来更多可能。”基普图说。

(记者:张博岚;张智琪、党明玥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

03

中国在这个榜上“断崖式领先”,证明了什么?


从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媒体中心走到赛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油漆与装饰项目比赛现场。在里昂这些天,记者每次去采访路上都会顺手拍下中国选手的进度:起初只有一堵白墙,接着有了轮廓,有了色彩,有了图案……最后,一幅绘满蓝紫色鸢尾花的墙画在赛场缓缓盛放。

中国队参加世赛的历程,也可以说是从一张白纸到花团锦簇。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在接下来两届大赛上没有获得任何金牌;第43届世赛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从第44届到47届世赛,奖牌总数均位列第一。在本届大赛全部59个项目中,中国队共获得36枚金牌、9枚银牌、4枚铜牌和8个优胜奖,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

一生要强的中国人,甚至“卷”到了烘焙、糖艺/西点制作、烹饪(西餐)等完全以西方标准评判的项目,纷纷摘得金牌。有人不解,这样下去,世界技能大赛跟全国技能大赛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别的国家都不重视这个比赛?在奖牌榜上断崖式领先,就能证明中国制造独占鳌头了吗?

“没有哪个国家的选手不是披着国旗来的;没有哪个国家的选手失误后不是流下了泪水的;没有哪个国家的选手在获得哪怕是优胜奖以后,不是欢呼雀跃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上海)研究中心副教授罗胜强指出,世赛竞争激烈程度超乎想象,只要中国选手稍有松懈,被超越也并不是难事。

事实上,每块奖牌的背后都不止选手的辛勤付出,还体现了一个团队、一个产业、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要拿到奖,首先要理解技术、吃透规则,还要有长期稳定训练的环境,要有产业体系的支撑,更要有社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

比如,车身修理之所以能成为上海传统优势项目,离不开上海汽车工业的深厚底蕴。上海选手参加工业4.0项目一举夺魁,很大原因是我国在云计算领域走在前列,而项目设备供应商大中华区的研发中心就在上海,选手能以最快速度接触到最新设备。

当我们谈论赛场上一个个闪光时刻,绝不该忽略这些看不见的力量。

当然,竞赛毕竟只是竞赛。两年一届、一届四天的竞赛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要健全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完善相关表彰奖励政策。

走下赛场,如何把竞赛先进的理念、方法反哺到教育教学中,推动国家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是我们面前的一条长路。


来源:上观新闻

04

创新推动海南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亦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耕职业教育,以创新为犁,以实践为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海南自贸港培育更多绚烂多彩的“大国工匠之花”。

职业教育是强国之基和兴国之要。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意义重大而深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吸取一些西方国家经济脱实向虚的教训,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丰富内涵之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驶入快车道,逐步形成了覆盖各领域的专业目录体系,为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职业教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且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都是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口红利的释放与实现,推动了先进技术和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和有生力量。对海南而言更是如此,近年来,海南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采取“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方式,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当前全省有职业院校63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49所,共开设16大类131个专业;高等职业学校13所,职业本科院校1所,共开设19大类169个专业,目前已初步形成覆盖一、二、三产业的专业体系,形成了独具海南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缓解了技能型人才紧缺的压力,为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要瞄准大国工匠培养目标。大国工匠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从“嫦娥”探月到“北斗”导航,从“蛟龙”深潜到高铁飞驰,每一项超级工程的背后,都离不开工匠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大国工匠作为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对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地位,对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海南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和激励,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多措并举培养培育大国工匠,先后出台《关于推进“1+N”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技能自贸港”三年行动方案》等指导文件,培育了“有技能好就业、长技能就好业、高技能就业好”的浓厚氛围。截至今年8月,海南省技能人才总量已达79万余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1万余人。

要走有自贸港特色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要切实推进“一体化”战略。探索适合海南实际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方案,推动建立包含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职业本科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学历与高等职业教育学历、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与职业本科教育学历提升的有机衔接,尝试贯通培养模式,推进建立职业教育技能考试破格录取制度,构建海南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职业发展规划,实现教育的全面覆盖与个性化培养。要强化“两翼”建设。聚焦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四大主导产业、三大未来产业以及重点园区产业体系,以产业园区为基础,以产教共同体为载体,以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为依托,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推动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建设新生态共同体,着力构建“全主体融入、全要素融合、全链条融通”的产教融合新生态。要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推动“职教出海”,利用政府搭建的合作平台,推动“政府+学校”合作模式,加速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要重塑“四链”联动机制。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设计、航运服务、智慧康养等专业群为牵引,开展政、企、校三方科技创新合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在纵向上内部融通,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要以教学关键要素“小切口”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主动服务于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建成系列全产业链式的精良专业集群。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引入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专业带头人。支持高水平大学与高等职业院校、企业联合开展职业教育教师一体化培养培训,优化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动教师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以产定教”,重构课程体系,塑造未来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比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知识图谱,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设计,形成丰富的教学材料库,促进数智化教育转型。实施教材“提质培优”计划。重点培育精品教材,确保教材内容与企业岗位技术无缝对接,采用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需求。

(作者:潘灵、张洪田,工作单位为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博弈论思维下海南高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模型构建研究》(Hnjg2023ZD-60)阶段性成果)


来源:海南日报

05

山东烟台:“大职教”为产业发展增添大能量


“我目前担任集团MMA装置酯化工序的内操,已经买了房,准备今年结婚,听说集团组织的集体婚礼挺不错,我也准备报名参加。”近日,就职于万华化学集团的烟台职业学院毕业生吴琦隆说。

烟台职业学院与全国化学行业领军企业万华化学集团强强联手,成立了万华产业学院,毕业生入职后年薪可超10万元,目前已有500余名毕业生入职万华化学集团,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烟台市近年来坚持政府统筹、先行先试,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贡献度明显增强,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山东省烟台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郝慎强说。

构建“大职教”管理体系

为解决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多头管理问题,2019年,烟台将市级人社部门和区级政府代管的3所技工院校调整为由市级教育部门代管,将区属2所中职划为市属,并将3所省属驻烟高职、2所民办高职纳入校地融合发展一体统筹谋划布局。

“这样做基本解决了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多头管理的问题,为教育部门统筹统管职业教育发展、推动校地深度融合打下坚实基础。”烟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丽介绍。

以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为例,该校于2020年在烟台工贸技师学院的基础上获批成立,得益于职教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技师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融合转型,开启了学院发展新历程。“学院自顺利批复以来,被授予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立了全国葡萄酒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吕世强说。

目前,烟台市正在加快构建统筹融合的“大职教”管理体系,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领导小组,年均召开4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出台《烟台市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总投资43.87亿元,职业院校综合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招生规模增加近3万人。

建立协同合作发展机制

“深化职教体系建设是一项集成工程,核心是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协同合作发展机制。”张丽表示,烟台的职教体制改革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大职教”体系仅仅是山东烟台形成职教发展合力的“先手棋”,如何顺畅实现协同创新才是引导职教力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关键招”。

自2020年以来,烟台相继出台指导性意见和政策性文件15项,分别从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谋划、精准施策。2023年,烟台教育、发改、工信等部门联合推出《关于优化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实施意见》,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同频共振。

“烟台的社会需求、产业发展需要才是职业学校开设新专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郝慎强表示。近两年,烟台全市高职院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累计优化调整专业94个,有效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烟台的改革举措赋予了职业院校更多办学自主权,激发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设计、质量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内生动力。”烟台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蔡润圃说。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如今,烟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经迈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企深度融合阶段。

“首批28名订单班学生通过严格的双向选择,基本技能、综合素养起点高,在校期间的岗前实训也让学生从‘小学徒’成长为‘小专家’。”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道恩模具产业学院发起人、道恩集团副总裁刘丽丽介绍。今年5月建立的道恩订单班和道恩模具产业学院,是校企双方在合作10余年的基础上,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烟台聚焦“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和16条重点产业链发展,设立了富士康模具班、日立电梯班等111个订单班,建立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产业学院等58个产业学院,成立烟台黄渤海新区等产教联合体5个,组建智能协作机器人等产教融合共同体27个,驻烟高校联合企业、科研机构共建科技创新平台57家,研究成果累计直接增加企业利润超3000万元;建设高端化工行业等省级公共实训基地8家,职业院校每年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达25万人次,相关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800余个。

“今后,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发挥政府统筹、市场调节、学校主体的三方作用,吸引更多优秀企业落地烟台,吸引更多科研成果在烟台转化,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留烟创新创业,打造高水平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持续推动职教力量赋能烟台高质量发展。”郝慎强表示。

(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李玉铮 卢鹏 刘梦瑶)


来源:中国教育报

NEWS

地方热点

01

河南:持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产教双向奔赴  产业加速升级


9月20日,在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间实验室内,倪赛雨正和团队小伙伴们一起专注地进行电池容量检测。作为一名00后创业者,倪赛雨和团队在磷酸铁锂电池电芯激活保养领域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让更多旧电池变废为宝。

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职业教育成为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作为教育大省、人力资源大省,河南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长期居全国首位。回顾来路,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越来越优、吸引力越来越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越来越深,成为我省产业升级发展的助推器。

学科跟着产业走  专业围着需求转

河南测绘职业学院开设的导航与位置服务专业(北斗应用技术方向),是近年来兴起的新专业,也是我省2024年职业教育示范性新兴专业点。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通过传统专业提质、新兴专业扩容、未来专业培育、特色专业赋能、骨干专业升级,立项建设省级示范专业点425个,重点建成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今年6月,我省发布了《河南省重点产业对应职业教育紧缺专业设置指导目录》和《河南省重点产业链紧缺岗位参考清单》,引导职业院校主动对接服务“十大战略”紧跟产业需求增设优质、紧缺专业,淘汰老旧低质专业。

2023年以来,全省新增高职专科专业点507个、撤销老旧专业470个,专科专业点总数达到5821个,其中,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关专业点增加至1324个。一加一减中,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超过70%。

产教融合  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近日,由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牵头,新能源智能制造工匠实验室与企业技术人员联手攻关,研发出的“多功能锂电池智能封口激光焊接机”顺利投产,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到了“生产线”。

工匠实验室建设项目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创新探索。今年,我省确定了首批20个省级工匠实验室,涵盖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制造业智慧化改造等专业领域。在全省范围,围绕“一县一省级开发区”改革,已建设234个工匠实验室,成为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企业技术创新、工艺优化和效益提升的重要载体。

产教融合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省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

围绕“郑州航空港区”等产业热地、创新高地,组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教联合体、洛阳高新制造产教联合体等17个市域产教联合体;聚焦我省主导和优势产业以及重点培育的28个千亿级产业链,打造一批跨区域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先后认定54个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和300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让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同向同行,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协同强化人才培养

9月19日,在漯河食品职业大学的食品加工技术实训中心,同学们正在生产线上进行生产操作。目前,该校建有6个实训中心,同时与企业合作建成7个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生产经营场所,企业生产经营和学生实习实训双管齐下。

项目“搬”进校园,产教双向奔赴。我省已确定了首批21个职业教育(高等职业学校类)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立项建设单位,鼓励学校、企业以“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共建;建设了50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深入实施“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全省教育系统累计完成培训任务300余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00余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0余万人。我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有力支撑了河南万亿级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河南日报

02

湖南:拟修订职业教育条例


9月26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分组审议了《湖南省职业教育条例(修订草案)》。

我省职业教育条例于1995年颁布施行,1999年、2010年分别进行了两次修正,条例对推动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面临新形势、新要求。”省教育厅负责同志在条例修订草案提请审议时表示,随着我省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我省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相关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有必要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同时,职业教育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条例相关内容与上位法产生了冲突。因此,对条例进行修订十分必要。

本次修订对现行条例的结构和内容都有较大调整和创新。如条例修订草案设置了职业培训专章,明确了职业培训的实施体系,支持企业委托或者联合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职工开展职业培训。条例修订草案明确了招生录取的相关要求,扩大职教高考、专升本考试的招生规模。条例修订草案明确贯通培养,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畅通职业学校学生上升通道。同时,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被写入条例修订草案,明确了职业学校应当落实教师到企业或者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制度。

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加强条例修订与上位法之间的贯通衔接,将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理念融入具体条文。要细化产教融合的执行措施,增加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条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应将落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等待遇的内容写入条例,通过法律手段破除职业教育歧视与偏见。


来源:湖南日报

03

四川:深化产教融合 培养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四川省内江市聚焦产教“融而不深”、校企“合而不作”等突出问题,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向发力、深度融合,培育高技能人才3.91万人。

01  把学校建在产业园区

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发展体,大力实施“引企入校、办学入园”工程,建成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内江高级技工学校等中高职学校19所,推动华为ICT学院、百度云智教育人工智能数字培养基地等产教融合项目落户园区,逐步实现职教园区、产业园区组合式集聚发展。

02   把专业设在产业链上

围绕产业需求优化教学方式和专业设置,校企共同确定育人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将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纳入教学内容、一线技术攻关问题转化为实践项目,开设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管理等专业61个,与本地产业匹配度达82%。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实施省部级课题项目241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400余个。

03  把课堂开在生产车间

精准对接供需两端,积极搭建产教协同育才平台,促进“产学研创”全过程融合。全市职业院校与市内外36个产业园区、700余家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2个、实训基地426个、专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7个,自主培养“大国工匠”培育对象1名、国省级技术能手18名。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保定教育发布
通过新媒体发布保定市教育信息,回应社会关切,解读我市教育政策,提供政务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