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聚焦
01
期待更多高技能人才竞相涌现
近日,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人民工匠”许振超获得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从普通的码头工人,成长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当代产业工人杰出代表,“振超效率”享誉世界。在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的当下,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需要更多像许振超一样的技能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如何让一批批大国工匠竞相涌现,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供给力量源泉,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职业教育每年培养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全国组建了总共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涵盖了企业、学校、行业、科研机构在内的4.5万余家成员单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做实“一体”(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强“两翼”(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政产学研方面推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四合作”育人模式,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结合的适配度。通过创建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提出需求,学校据此设计执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将企业的创新需求融入教育链,让学生能力匹配企业需求,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积极开展前沿性应用研究,做好“从0到1”的原始创新工作,高校要主动搭建与企业的沟通桥梁,寻求合作契机,串起创新链条,让企业及时了解科研成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这些探索与成效充分说明,职业教育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并赋能新质生产力,产教融合是必经之路。
如何打通产教融合的育人路径?面对智能化、数字化浪潮的迅猛发展,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学术氛围浓厚、创新能力强劲的育人平台,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在创新实践方面,引导学生将智能化、数字化先进技术运用于学习过程中,获取最适合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搭建符合产教融合要求的校企合作平台、实习实训基地,发挥职业院校在科学研究上的特殊地位,敏锐捕捉创新需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专业设备,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上下功夫,推动产业、教育、人才、科技一体化协同发展,促进产教融合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深度融合,共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比如,浙江杭州的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领域,与一些头部企业合作牵头(参与)制定国家级、省级标准,共建相关研究院、研究中心、产教科创基地等校企共同体。校企双方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前提,以文化共融为抓手,以师资共育为核心,以课程共建、教学共管、基地共建为依托,探索走出了一条校企“共建、共管、共育、共融、共进”的创新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职业教育作为工匠摇篮,承载着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使命,职业院校应围绕产业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打造全链条工匠培育体系,对接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结构,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大国工匠。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应当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或公益讲座,设计富有启发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教育的隐性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通过设立工匠文化长廊,举办工匠文化节、劳模工匠进校园等系列体验活动,弘扬工匠精神、褒奖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通过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工匠精神的严谨与精益求精,在加强理论阐释的同时深化实践解读,以“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有效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承。在实践中,一些地方院校尝试邀请全国“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大国工匠等人担任课程思政带头人,带领课程团队进行教学探讨,定期给课程团队和学生进行相关培训,激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使命。只有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黄向荣,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
来源:光明日报
02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职教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
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对于培养大批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技术技能人才,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教育家精神引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就是建设一支怀有“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教育理想,具备“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职业素养,充满“乐教爱生 因材施教”教育智慧,具有“安心从教 热心从教”职业态度的教师队伍。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教育理想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着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发展获得格局性改变。我国职业教育占整个中、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肩负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时代重任。完成好这一重任,职业教育首先要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师是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始终以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关键因素。回答好这一问题,就要建设一支牢记“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教师队伍。为此,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增进广大教师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教师要把培养一批批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国家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作为自身的使命和责任。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职业素养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由规模化向内涵化发展转变,职业教育层次上移,高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高职高专学校数达到1489所,比2000年增加1047所,增长了2.4倍。从2014年开始,我国普通专科在校生数稳定在1000万以上,并且保持小幅上升态势。2019年国务院作出扩招100万的决定,高职高专在校生数大幅提高,2022年这一规模达到1670.9万人。同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稳步发展,2019年教育部批准了首批15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职业本科教育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截至目前,我国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达到51所,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命题。
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亟须加强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为此,一是大力支持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全面提升师范教育水平,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二是提高职业教育存量教师的培养培训,支持高水平大学与高等职业院校、企业联合开展职业教育教师一体化培养培训,优化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和教师团队建设。通过教师入企实践、定岗实践,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四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法改革。引入智慧课堂互动平台,为教师积极探索智能移动终端的泛在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现实互动教学、翻转课堂以及基于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乐教爱生 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本体性育人价值凸显,公平全纳、有教无类、面向人人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由于职业教育学生学业成就给教师所带来的工作成就感相对较低,甚至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影响教师教学热情,是不争事实。为此,当好职业教育教师,“乐教爱生”尤为重要。“亲其师,信其教”,教师要超越学业成绩和个人偏好,无条件地关爱每一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自信。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点,要求教师要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职教生源来源多元化,职教高考,3+2分段,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等的扩招,使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给教师教育教学带来挑战。要深入研究了解学生性格禀赋、兴趣特长、素质潜力和学习需求,坚持“三教”改革,探索建设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的教学体系,精准施教,让学生学到真本领,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认可度。
“安心从教 热心从教”的职业态度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支“安心从教 热心从教”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通过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职业教师的贡献,增强社会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尊重和认可。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让教师感受到从事职业教育的光荣与自豪。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将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科研成果等多方面因素纳入评价体系。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职称晋升、学术支持等激励措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作者:尹玉辉,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03
让企业和产业成为职业教育的“练兵场”
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支持高水平大学与高等职业院校、企业联合开展职业教育教师一体化培养培训,优化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说,近些年,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制定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印发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修订颁布了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职教师资建设的制度不断健全。
对职业教育而言,发展并完善兼职教师制度是提升产教融合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各地各校正在积极探索特色做法,力争让企业和产业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练兵场”,推动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走进校园。
既会教学又要懂实践
按照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相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又要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积极深入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过岗位实践,能够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
教育部还对中职、高职不同层级“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提出了要求,比如,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申报高级“双师型”教师时,需具有丰富的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本专业工作过程或技术流程,在实习实训教学、设备改造、技术革新、成果转化等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突出成果,获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高级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高级证书,或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非教师系列高级职务(职称),或具有相应的能力水平。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王嘉毅说,近些年,校企共建213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和校长培训基地,建设202个全国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持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3年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56.7%。
搭建制度化合作平台
要形成成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搭建制度化的教师培养合作平台是关键一步。正如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张炳烛所说:“‘双师型’教师培养不能靠‘临时搭伙’。”
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委托下,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由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的全国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政行校企研”多元协同,搭建“双师型”教师协同培训一体化平台。
张炳烛介绍,平台搭建是一项多维度工作。例如,“双师型”教师协同培训一体化平台根据教师培养培训逻辑关系设计了职业任务;学校讲师和企业讲师合作解构职业实践知识,并将其重组为培训教学内容。
平台搭建有效赋能了学校的师资培养。近5年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新增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校级教师团队8个,持续推动“双高计划”“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
在大庆,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搭建了师训平台。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于2022年牵头成立“黑龙江数字商务职业教育集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京东物流集团、吉利控股集团等企业合作,成立了6大产业学院,在教师培养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联动发展机制。
“我们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考察观摩、参加企业技能培训、在企业生产和管理岗位兼职等方式,提升教师能力。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参与1+X证书培训,努力让教师成为‘有证书更有才干’的‘双师’人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组织宣传部部长邱垚告诉记者。
培养工作需久久为功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职业院校也将相关工作视为重中之重。但是,‘有证无实’‘到企业走形式’等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还未达到预期,我们的教师培养工作仍然需要久久为功。”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电科”)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冯志新告诉记者。
今年5月,北电科发布了5项2024年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持续扩大“双师型”教师培养规模。“值得注意的是,‘双师型’教师的缺口不只在于数量。”冯志新强调,拿到“双证”只是第一步,具备真正的职业能力才是关键。
冯志新认为,在关注“双师型”教师个人职业能力的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是各高校应当关注的重点工作。
例如,对于职业本科院校而言,每个院系、专业应该配备多大比例的“双师型”教师,他们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怎样才最合理的,应该如何为他们安排工作任务?这些问题还没有成熟的答案。“我们正在持续探索。”冯志新说。
“我们始终贯彻‘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教师队伍培养中重视学院特色与区域企业产业的融合。”冯志新说,“我们的‘双师型’教师应该是一支能够协同起来、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队伍。”
邱垚说,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未来将通过成立教师实践基地,实施“项目+人才”计划,强化人才培养。该校拥有一份“新雁”建设规划,将在宏观层面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指引。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对标国家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标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规划、目标、标准进行全流程、各环节规范和约束,努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师学习培训体系。”张炳烛说。
(记者 孙明源)
来源:科技日报
04
民建中央:大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案由: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出,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
当前,涉农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外部性认识不够,缺乏专门的支持政策。二是管理体制机制不畅,多头办学难以形成合力,非农专业毕业生挤占涉农岗位现象突出,“招不来、留不住、下不去、用不上”问题仍未有效解决。三是涉农教材建设滞后,难以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建议:一、提高战略认识高度,从公益性、外部性认识并制定涉农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参考师范教育政策,将涉农职业教育政策导向调整为以政府买单为主,社会资源有效引入为辅。建立完善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涉农职业教育评价纳入乡村振兴综合评价体系;完善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把农业职业教育导向服务乡村、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实效。
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一是强化多部门联动机制,推动形成完善的涉农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二是完善国家薪酬体系,突出技术、技能导向,不唯学历论。三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分期定岗定编,实施政府定向、企业定制、就业定职政策。放宽涉农岗位对学历、资格要求,单独设立涉农或乡村振兴岗位,并对在该岗位任职达一定年限的优秀人才开通绿色通道。
三、优化乡村产业业态和创业环境,切实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一是支持龙头企业在推动规模化生产经营、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二是在县域范围内促进城乡融合,通过回归创业和企业兴乡,打造农村产业、科技、教育、金融紧密融合的创业创新体系。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涉农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开展多层次、多领域职业教育培训。四是做好涉农创业服务,如简化公司注册程序,建立多维度、立体式创业培训体系等。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职业教育保障水平。一是明确支持重点,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开展新一轮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建设。三是国家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四是设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五、加强涉农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一是做好涉农职业院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通识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建设规划,形成由教育部牵头,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委配合,涉农行业企业参与,国家、省市、地方三级上下联动的教材建设一体化机制。二是加快建设体现农业特色的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课程教材,引导开发涉农新兴领域及小众农业专业教材。三是建立校本教材上级备案制度,规范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
来源:人民政协报
05
职普融通,让教育选择更加灵活多样
中职和普高实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
职普融通成为四川职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
逐步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灵活、多元的教育体系,四川通过推进职普融通、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对接,为职业教育开辟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新路子,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产业发展到哪里,我们就跟进到哪里;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支撑!”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拉开帷幕,半个世纪以来,这所学校与重装企业唇齿相依,从火电、水电、核电、风电成套设备到航空模锻件制造,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发展历程。今年1月,该校正式升格为四川省第一所公办职业本科大学,迎来了通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探索探究,为产业技术变革、社会发展不断培育高层次技能人才,为四川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崭新使命。
该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正是四川职校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实践的具体体现。近日,为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推动建成职普有效融通、产教深度融合、科教集聚融汇和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川省正式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在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提升职校办学水平、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等多方面进一步明确方向。
搭起人才培养“立交桥”
“地方能依靠、产业离不开、行业认同、学生自豪、国际国内有影响”,这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正在努力的方向,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大学治理能力,强化办学特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等等都成为题中之义。而在职业教育阶段,职普融通正成为四川职业教育改革中一项重要创新举措。
职普融通,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之间的合作,通过双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师资,实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选择。
“职普融通班主要开设普高课程和部分职高专业核心课程,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参加德阳市统一的普通高中期末考试,成绩达标可自愿申请并经审核后转入联合办学的普通高中学习。”绵竹市职业中专学校相关负责人称,作为德阳首批职普融通试点学校,去年首届职普融通班招收了23名学生,有8名考试上线获得了去普高的机会,其中4位选择去普高就读,4位同学选择留下继续读职高。
同样,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职普融通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该校与洛带中学联合举办的职普融通育人模式实验班,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招收35个班、1439名学生,职普互转331人。已毕业学生中,有295名学生通过职普融通路径升入本科院校,其中12人升入四川农业大学,约340人升入优质双高职业院校。
“这种模式为职业教育开辟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新路子,也为普通教育打开了提高人才适配度、破解就业矛盾的新窗口。”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相关负责人认为。
订单式培养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逐步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灵活、多元的教育体系,四川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对接,为企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与东方电气集团通过“学校走出去”和“企业引进来”的方式,联合培养了3批次12个班合计300余人的现场工程师班人才,成为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现场工程师班的定向培养,企业培养周期大大缩短,从以前的3年缩短到现在的1年。”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去年分到东方电机的53名学生中,有43名留了下来,并且实践能力强,各个分厂都抢着要。这种产教融合“订单式”培养的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我们也与吉利等汽车集团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与沃尔沃、大运汽车等企业开展员工在职提升、培训等工作。”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相关负责人称,目前,该校已经培养了近2000名汽车行业人才,培训了近500名汽车行业人才,并为汽车行业企业提供了超过5万人次的员工培训服务。
记者了解到,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校中厂”,带动学生参与到订单生产过程中来,提升了实操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厂中校”,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在生产线上锻炼能力,在实习中不断学习。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也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进一步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新业态产生新职业、新职业产生新岗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无论是职普教育还是产教融合,最终的目标都是助力学生多元成才,实现出彩人生。”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家职校相关负责人表达了同样的实践感悟。
四川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也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并将该项改革放在仅次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位置。
该省还将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紧扣该省产业发展布局,优化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布局结构;聚焦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教育、经信、财政、科技四部门联动发力,创新校企“双激励”模式,计划投入20亿元分批打造50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着力打造集实践教学、生产服务、技术研发等为一体的产教融合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同时该省还将建立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制定一批适应产业需求的岗位职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评价标准,引导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融入专业教育,将本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和教材建设,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促进科教互动融合育人。
来源:工人日报
NEWS
地方热点
01
江苏:跑出“教产城”一体发展加速度
——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
是首批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之一
其实体化运行进一步促进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平均每秒,常州新能源企业灯塔工厂生产线上就有一块动力电池下线;平均每40秒,理想汽车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近年来,常州深耕新能源产业赛道,“教产城”一体发展,奋力打造“新能源之都”。
2023年10月,教育部公布28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榜上有名。在服务常州建设“新能源之都”的过程中,联合体如何发力?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上摸索出了哪些经验?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以“联”促“合”,夯实建设基础
联合体依托常州市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联合相关院校、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组建而成,共有181家成员单位,其中学校15家。成立一年来,联合体成员单位尤其是各学校强烈感受到,“校企之间的黏合度更高、联系更加紧密,‘校热企冷’的局面得到扭转”。
如何解决“联而不合”的问题?如何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常州市政协副主席、科教城管委会主任祝正庆说:“组建联合体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对地方政府而言,就是要出政策、搭平台、配资源。”
今年1月,常州市政府专门召开“推进产科教一体化发展 助力万亿之城再出发”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推进会,并修订《支持在常高校产教融合高水平发展实施细则》,对联合体给予300万元奖励,全力支持联合体在“内涵建设”等方面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实体化运行的体制与机制,是联合体建设最大的创新,有利于解决产教融合内涵建设不到位、联合体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副理事长席海涛介绍说。联合体制定了章程,建立了“理事会、秘书处、工作专班”三级联合体管理体系,下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科技协同创新等10个专门工作委员会,确保可持续高效运行。
为强化校企政商间的互动交流,联合体建立“企业—武进高新区管委会—常州科教城管委会—院校”四方互动机制,不仅定期举行研讨会、主题沙龙、校企对接会,还专门搭建了联合体智慧互动云平台,动态发布成员单位需求信息。
今年6月毕业季前夕,联合体智慧互动云平台收集到企业3.5万个岗位的用工需求,联合体推动举办60余场校企人才供需洽谈会,不仅极大缓解了新能源相关企业的用工紧缺难题,也提高了联合体成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此外,联合体还打造“新能红盟”产教联合体党建品牌。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檀祝平说:“在产业链上建立临时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以‘党建链’为引领,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可以有效破解联合体实体化运行难题,尤其是项目推进过程中的‘肠梗阻’。”
以“合”促“融”,厚实发展底蕴
今年9月,联合体成员单位常州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正式迎来首批80名学生,他们将系统学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控制技术等相关课程。汽车工程学院教师刘成武介绍说,之前学院有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拓展课程,此次的专业设置将重点培养能解决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和胜任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设计开发与制造、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联合体的成立,加快了学校专业调整跟随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聚焦服务常州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联合体内的学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数字化升级改造传统专业,目前已经打造了18个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专业群,新增6个新能源相关专业。
为进一步加强协同培养,增强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上,联合体锚定企业建课程,加强联合体内学校专业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席海涛介绍说,联合体组织来自相关学校的32名教师和企业的36名技能大师,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等,共同开发了充电场站运营与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等12门新课程。
“新开设的课程中,有一些课程是从企业较为成熟的内培课程转化而来的。”参与课程研究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双告诉记者,如专业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装调检测与维护、汽车顾问式销售等都是通过优化企业内培课程而来。同时,联合体内的学校共同开发、修订了《新能源材料化学基础》《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15部新教材,供联合体内的院校免费使用。
“联合体的成立为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生态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李瑞说。作为联合体的牵头企业,该公司面向联合体内的学校全面实施“种子计划”,围绕新能源工程、运维、制造、运营四大方向的岗位,每年遴选100名大二学生,组建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班,探索“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新能源重点企业精准解决了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控制学院2022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丁奥,就参与了“种子计划”的学习 。经过企业工程师一对一指导和轮岗学习,目前他已经能通过数据分析,独立判断家用充电桩存在的问题,并向后端提供准确的信息。
在师资力量上,联合体积极推进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精英的“双向奔赴”。联合体内100余家企业的1000余名领军人才成为学校兼职教师,600余名学校骨干教师被聘为企业工程师。
为在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牵头成立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就业创业工作委员会,促进校地、校企精准对接,“通过精准采集岗位要求和求职意向,减少学生求职就业的时间成本,为联合体企业发展输送更加优质的毕业生。”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基国林说。
以“融”促“实”,激活内生动力
有了载体平台做“催化剂”,“化学反应”的速率加快了,结出了“科研硕果”。一年来,联合体聚焦服务产业升级,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助推新能源产业“智改数转网联”,激发内生动力。
为填补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热管理系统智能化生产技术和产品空白,联合体组织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中科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中科摩通(常州)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组建“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团队,致力于研发高效率的智能制造工艺及装备,解决视觉定位不准、拧紧不到位等热泵产线关键技术问题。参与研究的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控制学院教师刘进福说,通过产学研合作,热泵产线关键技术问题目前都得以解决,成果已应用于常州市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对于企业来说,解决了技术难题;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教师能参与研究,‘教’和‘研’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更可以增强人才培养的匹配度。”
像这样的科研团队,在联合体的推动下已组建了20个。记者了解到,联合体与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助力企业难题破解与高校成果转化的“双向奔赴”。截至目前,联合体成员学校服务常州本地企业1200余家,服务企业“智改数转”141家,实现技术合同登记额5.98亿元,向成员企业输出成果176个。
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常州铸造分公司与江苏理工学院在风力发电新型材料的开发上刚刚达成合作。该公司副总经理马艳东说,公司从2019年开始布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相对来说发展较慢。在交流中他们发现,江苏理工学院在风力发电新型材料的开发上,有实验室、有实验设备、有研究技术,“通过我们的生产线,可以助力学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新能源产业赛道上快速打开局面。”
“联合体是有生命力的。”席海涛说,联合体内学校与产业链上“专精特新”龙头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紧密合作,围绕常州新能源产业“发电+储能+输送+应用”四大领域,共同组建新能源汽车、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材料、新能源输送4个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新能源产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
“联合体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席海涛说,下一步,联合体将进一步加大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力度,发挥队伍共建作用,加强联合体跨领域、跨学科以及跨专业师资的引进与培养,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灵活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配备,实现专业与师资结构的持续优化。
来源:江苏教育报
02
河南:首批认定20个省级工匠实验室
近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创新探索,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经各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结果公示等环节,河南省发布首批20个省级工匠实验室名单。
据悉,省级工匠实验室由高校和企业共同牵头建设,建设周期为2023年至2025年,涉及智能制造、制造业智慧化改造、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包括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牵头建设的复杂组件智能制造工匠实验室、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与企业牵头建设的制造业智慧化改造工匠实验室、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牵头建设的航空装备先进制造业工匠实验室等。
工匠实验室作为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企业技术创新、工艺优化和效益提升的重要载体,将充分发挥其汇聚企业技能大师、学校教师等人力、智力资源的作用,着力打造一批善思考、勤动手、敢创新的工匠团队,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根据要求,工匠实验室应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与其他企业、高校的跨区域交流合作,开展科研协同攻关,提升工匠实验室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记者 曹萍)
来源:河南日报
03
广西:2025年高职分类招考新政出炉
近日,广西招生考试院发布关于做好我区2025年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为考生提供了更加公平、便捷的升学路径。根据通知要求,2025年高职院校分类招生类型更多样化,明确退役军人单独招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和高职院校对口中职自主招生等3种类型考试的招生办法,为广大学子提供更多元的升学渠道。
根据通知要求,报名参加分类考试的考生,均须参加广西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同时要符合各类招生类型的报名条件。招生院校可自行公布分类型、分专业招生计划,广西所有高职高专院校及开设高职高专层次教育的本科院校,均可申请参加退役军人单招、高职单招和高职对口招生工作,具体招生院校和招生计划以自治区教育厅的审批为准。需要注意的是,2026年起,广西区内中职学校在读的二年级在校生不再允许参加高职对口考试。
据介绍,与往年相比,广西2025年高职分类招考政策呈现出四大新特点:
一是全部考生须参加院校联盟组织的测试,学校不再单独组织测试。这一变化确保了考试的统一性和公平性,符合退役军人单招、高职单招或高职对口招生报名条件的考生,均需在广西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联盟组织的测试中取得成绩,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没有测试成绩的,一律不得参加录取。
二是由广西招生考试院统一划定分数线。今年,我区将根据考生成绩及各类型招生计划数,按比例划定各类型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为考生提供更加明确的录取标准。
三是志愿模式由顺序志愿调整为平行志愿。据介绍,顺序志愿模式下,考生最多只能填报4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最多填报10个专业志愿;改为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后,每个批次考生最多可填报2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内最多可填报20个专业。
四是明确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的办法。对于高职单招考生,其文化素质成绩将使用广西2014年以来(含2014年)的学考成绩,录取时使用学考成绩原始分,考生只需参加职业技能测试,这一变化减轻了考生的备考压力。没有相应学考成绩的考生不能参加高职单招考试。
为确保高职分类招考新政策的顺利实施,我区将在2025年3月下旬组织有关测试。测试工作由院校联盟组织实施,测试成绩由“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组成,满分600分。其中,退役军人单招免文化素质测试,只需参加职业技能测试;高职单招的文化素质成绩使用广西2014年以来(含2014年)的学考成绩,考生只需参加职业技能测试;高职对口招生则需参加文化素质测试和职业技能测试。届时,院校联盟将制定统一的加分规则,并在填报志愿前将测试成绩和审核公示后的加分分值及时告知考生。
根据通知有关要求,所有考生均须填报志愿,未填报志愿的考生视为放弃录取资格。志愿填报时间定于2025年4月11日10:00至13日10:00。录取工作将于2025年4月17日至23日进行。
2025年4月24日10:00起,考生可查询录取结果。录取结束后,广西招生考试院还将根据各院校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和生源情况视情况组织征集志愿,征集志愿填报时间定于2025年4月24日10:00至25日10:00。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刘琴)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