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继续举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怀进鹏、王嘉毅、吴岩等教育部领导出席了发布会。怀进鹏表示,教育部将深入谋划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具体在工作中,从三个方面部署推进。一是让教育的政治属性更加彰显。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二是让教育的人民属性更加鲜明。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三是让教育的战略属性更加突出。建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并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来源:教育部官网9月26日(下同)
在9月26日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领导表示,将持续巩固“双减”成果,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具体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扩资源,稳固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基本盘”。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坚定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二是提质量,激活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动力”。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推动科技赋能等举措,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确保校内教师能够“教足教好”、学生能够“学足学好”。持续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特别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三是重实践,构建全面育人体系“大格局”。全面落实实践育人的要求,深入落实科学教育提质计划,加强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和综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四是强监管,塑造校内外同步治理的良好生态。健全校外培训治理长效常态机制,严控学科类培训,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规范非学科类培训,特别是要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加强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坚决遏制过高的收费和过度的逐利行为。推进“双减”目的是“双升”,我们要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更好地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在9月26日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领导表示,一些地区在新学期将中小学课间活动时间由10分钟增加到了15分钟,虽然是个“小切口”、具体的小问题,但它的意义非常重大。我们将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另外课后再锻炼一个小时,保证每天两个小时,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新学期,在北京平谷门楼中心小学,“课间一刻钟”有了新气象。学校成立学生体质健康教研团队,开发“大小课间”运动课程、体育锻炼课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精心谋划设计。同时,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落实“一生一策一档案”,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体质。在操场外的甬道上,门楼中心小学设计了不少地面游戏。这些游戏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以体育技能“跑”“跳”“投”为基础,涉及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等多学科及思政元素。一到“课间一刻钟”,游戏区就成为学生的热门“打卡地”。
学生们在多样的体育运动中,在丰富的地面趣味游戏中,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学会了与他人协作,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越来越多学生能够恰当地化解与同伴之间的小矛盾。尤其让教师们欣喜的是,课堂上,学生们能更加专注地听讲、自信地表达观点。
门楼中心小学还充分发挥评价激励的作用,要求班主任和体育教师根据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体育一分钟”竞赛成绩、单项运动比赛、体质监测等内容,对学生开展体育多元评价。在门楼中心小学,体育运动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关键一环”。
来源:《中国教育报》9月28日第2版
对部分家长而言,一天到晚“盯”着孩子完成一项项任务自己才能感到安心。这种看起来是“为孩子好”“为了培养孩子”的行为,短期内或许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并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其实,“盯”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孩子对家长的要求“唯命是从”,而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以及时间观念、规则意识,养成不再需要“催催催”的孩子。如果家长和老师像人形监控器一样时刻“盯”着孩子,孩子内心的焦虑情绪便会悄然滋长,还可能会出现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被逼急的孩子,会以“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作为回应,也会对这种“习惯性指责”产生焦虑情绪,加剧亲子之间的“对抗”。所以,不要成为情绪焦虑的父母,也不要将这份焦虑传递给老师和孩子。努力成为温和而坚定的父母,与老师携手并肩,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
“盯”之道,需有尺度,方能盯出孩子的规则之心与时间之念;“盯”之法,更需有温度,才能孕育出孩子自律、自主的美好品质。
来源:“中国教育报”公众号10月4日,作者刘俐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