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快讯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将举办
创新赋能未来 技能塑造人生
今天,记者从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将于11月20日至22日在天津举办。
以“创新赋能未来 技能塑造人生”为主题的本次大会,是全国教育大会后我国首场教育领域的主场外交活动,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截至11月14日上午,确认参会外宾已超过600名,覆盖7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部长级外宾40余人,另有驻华使节及国际组织、院校等单位代表500余人。
本次大会将有四大亮点。第一,规模大、层级高。本次大会是全球疫情之后首场世界职业教育线下大会,首次实现外宾人数超过国内嘉宾。第二,设立“世界职业教育大奖”。该奖是我国设立的首个世界职业教育大奖。第三,会议期间将发布《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天津共识》,首次推出各方认同的职业教育标准“北京协议”概念,将进一步凝聚各国职业教育发展共识,突出我国在世界职教领域的治理能力。第四,从本次大会开始,在两次会议间隔期间,将充分发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及秘书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期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在信息共享、政策交流、议题设置、活动组织等方面的作用,创新大会间隔期间韧性发挥效能的机制,助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本次大会配套活动有: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颁发世界职业教育大奖、举办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举办职业教育专题展、创设职业教育国际期刊。
如今我国教育的“朋友圈”逐步扩大。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陈大立介绍,多所职业院校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和项目,涌现出“鲁班工坊”等一批境外办学品牌。部分职业院校探索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职业院校,为当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彭斌柏介绍,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11133所,在校生近3500万人,形成了中职、专科、本科完整的层次体系。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已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职教聚焦
01
吴岩:需要来一场职业教育科研的真革命
“职业教育科研目前存在‘散’‘弱’‘虚’的问题,与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11月14日,在济南召开的2024年全国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直指当前职业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吴岩指出,职业教育正处于转型、转折期,面临四个变化:一是,从全国教育大会开始,整个教育事业进入建设教育强国频道;二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教育包括职业教育面临着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要考验;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迈过新型工业化门槛,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四是,我国人口出现了拐点,人口变化对职业教育将产生巨大影响。
“没有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没有或者不大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发展。需要来一场职业教育科研的真革命。”吴岩强调,职业教育科研对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职业教育研究要转变范式、转变认识、转变方式、转变习惯,努力走出舒适圈。研究要想国家之所想、应国家之所需、急国家之所急。
吴岩给与会代表提供了当前职业教育研究要重点关注的15个领域:立德树人,职业教育定位,产教融合,职普融通,职业院校的标准、适配性、规格问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高中,“新双高”,职业本科,“五金”(金专、金课、金师、金地和金教材——记者注)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鲁班工坊认证标准,职业教育发展中国模式,职教出海及职业教育元研究。
吴岩勉励与会代表,我国离2035年实现教育强国建成的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职业教育任务更加艰巨,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要紧扣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切实发挥好“存史”“资政”“预警”“导引”作用。
“针对职业教育科研‘散’‘弱’‘虚’的问题,下一步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要切实做到几点。”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林宇介绍,一是要以需求为导向,聚焦国家需要、产业需要、事业需求,加强研究的前瞻性,发挥预判作用,支撑政策落地;二是要团队协作,组织“大团队”协作攻关;三是要系统深入,长期跟踪、深入一线,下笨功夫,做真研究;四是要结果实用,通过实证研究取得实际效果,拿出可执行、有实效的对策建议。
同时,林宇强调,职业教育科研要在研究具体问题之前厘清职业教育与升学的关系、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理念的关系,以及由此衍生的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院校体系的关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作为国家层面的职业科研机构,要通过发布项目、课题的方式,建立全国职业教育协同攻关的机制,开展对职业教育的元研究。
据悉,11月14日至15日,会议由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山东省教育厅承办。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职教科(教)研机构、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同期发布了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2024年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理论与实践研究支持课题、教研教改课题;还发布了与小米集团新一代智能技术产教融合促进项目,以及一批职业教育服务强国建设产教融合项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梁国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02
加速实现教育与产业“双向奔赴”
——透视6家新建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分别是江苏太仓、浙江宁波、浙江义乌、广西南宁、四川宜宾、新疆昌吉等6个市(县)。
教育部为何新布局建设这6家市域产教联合体?联合体如何走出一条职业教育助推地区产业发展、地区产业发展厚植职业教育根基的双赢之路?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聚焦区域主导产业
记者梳理发现,6家新布局建设的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有着明显的产业优势,深度融入区域主导产业。
比亚迪全球最大、国内建设速度最快的电池生产基地在南宁,新能源电池所需的铝精深加工又是南宁特色产业。南宁市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由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和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
新疆昌吉这些年发展形成了粮油、优质畜产品、棉花和纺织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昌吉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由新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新疆泰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等单位共同牵头打造。
除产业优势外,布局广西南宁和新疆昌吉,与服务周边外交大局也密切相关。南宁正在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发展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新疆正在打造我国向西开放桥头堡,加快“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
江苏太仓和浙江义乌,是6家联合体中唯二的县级行政区,凭借独特产业和发展路径,“以一县之力横扫全球”。
江苏太仓开展对德合作30余年,德资企业多达530余家,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太仓模式”。苏州市太仓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由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和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联合牵头组建,服务工业母机、汽车核心零部件和航天航空零部件三大产业集群。
义乌以小商品批发闻名全球。义乌自由贸易发展区市域产教联合体由义乌自由贸易发展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成立,聚焦在新型数字贸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保税+”新业态等义乌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上。
布局浙江宁波和四川宜宾,则是为了服务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基础深厚,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670家。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仑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注塑机行业龙头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牵头成立。
四川宜宾过去以白酒和煤炭两大产业而闻名,近年来加快引进培育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江新区)市域产教联合体由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牵头。
丰富的产教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提供了“天时”“地利”,但办好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扛起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实现多主体协同发展的“人和”。
比如,义乌市政府列出联合体建设政策事项清单,任务分解至义乌市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等15个部门,义乌市每年划拨500万元专项用于联合体建设,连续6年总计投入3000万元。
新疆昌吉成立了多部门组成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实体化运作的理事会,制定《昌吉州关于加快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指导意见》,专门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每年1000万元用于支持产教联合体成员单位人才培养改革、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为实体化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企业深度融入人才培养
“我们在实际招聘中发现,毕业生与我们岗位的技能需求并不匹配,还需要花大量成本培训,我们也在思考,到底怎样才能让学校教育和我们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宁波海天塑机集团人力资源负责人陈兴说。
海天塑机集团的困惑也是大部分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中,企业发挥着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将优势产业资源全面融入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训基地建设,目的就是要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海天塑机集团投资1.3亿元共建“蓝金领高技能人才工厂”,联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北仑职高、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院校,采用“2+1”学习模式,自制课程,自研教具,根据前期摸排的产业链内企业整体用工需求,深度打造定制化的专业。学生需要先在学校进行两年的理论和模拟实操学习,再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轮岗实训,顺利结业的学生全都可以选择与企业签约。
太仓实施“双元制”学徒培养模式已有20多年,企业通过建立企业培训中心,安排专职培训师全程承担学徒培养。学生具有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校企按照4∶6的学时比例分别承担理论与实践教学,行会负责考试评价,地方政府出台完备产教融合政策,建立系列化的校企合作育人制度。
宜宾在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高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省宜宾普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清洁能源装备智能制造产学研综合平台,学生到生产一线跟岗实训是常态。在企业,师傅手把手带教,学生回到学校后面对的仍然是企业生产的真实情景。
“我们课上加工的零件直接来自企业,课程、教材、项目等多个方面都围绕企业真实的生产问题不断进行优化。”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教师代艳霞介绍。
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契合后,人才自然就能留下,为地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2019年至2022年间,宜宾职业技术学院80%的毕业生前往沿海地区工作;2022年后,80%的毕业生留在了四川;2023年,更是有38%的学生毕业后在宜宾就业。
在师资培养上,联合体企业成为职业院校师资培养的“富矿”。义乌聚焦区域现代商贸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化联合体内学校教师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实践,加强对企业兼职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
在专业设置上,市域产教联合体内院校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及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精准对接南宁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等千亿元产业,新增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3个专业,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撤销7个不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
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学习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理想中的职业教育画卷正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徐徐展开。
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发展土壤,职业教育也利用自身优势助推产业发展,市域产教联合体正在加速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宜宾以美酒闻名于世,五粮液家喻户晓。一杯白酒,凝聚着酿酒师傅几十年的经验,任何步骤的差错都会影响白酒口感。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联合五粮液开启了数字化酿造的新尝试,双方共建白酒生产数字化中心,正在训练数字化模型辅助酿酒。
“中小微酒企可以采集数据到我们的虚拟仿真软件上,先模拟一遍再进行实际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失误和损失,因此十分受益。”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赛说。
2024年,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投入了100多台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急需高技能人才,给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列出了明确的“产业需求清单”。
针对企业的“出题”,南宁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哈尔滨工程大学相关团队,迅速组建新能源汽车轻合金材料实验室,解决材料表面防护技术和材料轻量化技术难题。加上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机床学生在校即获得了高级技工的资格,具备相当的操作加工能力,第一时间完成了“答题”。
联合体成立以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联合体内企业量身定制培训计划,累计开设了“三废”处理、化工总控等6批次高级工匠培训班,累计培训企业职工1200余人;聚焦“区内培养、中亚就业”,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试点职教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联合体内“走出去”企业开展小订单培养……
“以前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之间是不通的,现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打通了政校行企的通道,各方找到了共同价值的利益交集点,实现合作发展的目标。”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周旺说。
(本报记者 欧媚)
来源:中国教育报
03
拓展职业教育的“宽度”
近年来,尽管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在稳步增长,但技能人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始终存在,人才缺口接近3000万。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课程教学的相对滞后和用以解决此问题的校企合作效果不理想,这两个“老大难”问题,迟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天津市机电工艺技师学院教师雷兴盛表示,一项新技术从研发到应用也就两三年时间,但课程标准至少要等到技术相对成熟时,才会制定相关实施计划,再到具体落地大概需要3年-5年,这期间新的产业变革又会再次出现。
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教师胡向群也坦言,社会发展速度太快,而学校的教学培养具有周期性,如果随时跟着产业作调整,学生也很难接受到完整系统的技能教育。
因而,通过推进校企合作,让学生及时接触产业前沿是目前有效的解决方式之一。但当前的产业和教育大多数情况下还没有实现深度融合。
“企业生产因为有其特有的领域,传统的‘订单式’培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教师黄邹凯说,“这就会导致在做阀门的企业,学生只会做阀门。在做机械手臂的企业里,学生只会做机械手臂。这并不符合我们的教育目的。”
福建集美工业学校教师张代垚也认为,“订单式”培养很可能将学生培养成“流水线工人”。“我们希望学生是去学习的,但企业不一定,他们希望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技能,快速上岗,创造价值。”他表示,“长此以往,学校也会产生顾虑,不敢将学生放到企业里去。”
胡向群表示,企业愿意花大力气培养的可能是那些有能力、高学历的人才,中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力素质相对差一些,他们只能将这些学生安排到低技术含量的岗位上,这是另一个矛盾。
张代垚曾做过一次就业调查,35名在2018年-2020年连续两年完整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学生,有30人目前还在本行业内工作,这在学生就业初期——这个普遍行业流动性最大的时期,可以算得上是颇为理想的一组数据。“这说明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对学生就业的帮助还是很明显的。”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乏一些较为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供探讨。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教师余先洋是一名从企业来到该校的驻校教师,已专职授课3年。通过长期合作,余先洋能够随时将企业中最新的技术、理念及需求同学生分享。据他介绍,如此模式在当地并不少见。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教师殷美平认为,相比于“订单式”培养,项目式培养会更行之有效。“我认识一位老师,他经常到企业里拉项目,带着孩子一起做。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既能提高技艺,也能得到一部分报酬,有积极性更有成就感。”
张代垚也向记者分享了一则他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的案例。浙江一所职业院校里,有各种品牌的汽车4S店,在校学生通过老师傅1对1小班式教学,随时为来访的车辆作保养维修。“甚至一款新车上市,会先丢在那里一辆,让学生拆。”
“一名来自企业的朋友曾说学校需要负责的是提升孩子在职业认知和技能知识上的宽度,而企业负责提升深度。我觉得说得很恰当。”张代垚说,企业不能指望学生一毕业就能适配他们的岗位,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除了学习企业需要的技能之外,还要学习大量的知识。所以校企合作的企业首先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胡向群表示,如何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业认可度也是当下面临的难题。“以中职学生为例,他们从被分流到技工院校,再到专业分配,可能没有一个环节是他们主动选择的,大多数情况都是被迫的,是社会替他们选择的。”她说,“这种情况下让他们爱上这个岗位,并且愿意在行业里深耕,不是靠我们说教就可以转变的。”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钳工马凤喜回忆,他曾回到母校给学生们讲课,但当时学生的状态明显不是很感兴趣。“包括请一些专家来,学生也听不明白,他们会觉得专家高不可攀,跟自己没关系,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马凤喜说。
他表示,很多学生在求学期间普遍没有想法、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我曾经给学生看过我自己做的一个件,他们不相信,问我说‘这能是手锉出来的?’可见,他们根本没见过这种东西,距离生产一线有多远。”
想要提高学生的行业认可度,归根结底首先要解决的仍旧是课堂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而这还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共同探索和实践。
(记者:金卓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04
职业本科生就业“玻璃门”如何推开?
专家:拆除“学历障碍”
“职业本科和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本科,原本就有不同的培养方向,为何需要毕业院校开具说明,证明两者课程基本相同,属同一专业?”近日,一名甘肃的毕业生在就业中遭到“区别对待”和一系列无解难题。
今年,甘肃有3000余名职业本科生顺利毕业。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改革的成果之一,首批职业本科生曾被寄予厚望,但他们顺利毕业后,并不意味着都能顺利就业……
无法证明的“奇葩证明”
“和普通本科学的同一专业,都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但是专业代码不同,报名都‘无门’。”从公务员、事业编,到省内外的企业单位,折腾几个月,就是无法报考。
这位毕业生说,普通全日制本科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其专业代码为080601,而职业本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代码为230101,“代码不同,直接被拒,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不仅代码不同,有的毕业生,因为专业名称的“微妙差别”,也在就业求职中“遇冷”。有毕业生因为职业本科专业是“智能电网工程技术”,在报考某企业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时,被以“不在招聘范围内”为由拒之门外。
“难道工程技术相比信息工程,就低人一等吗?”这位毕业生说,“从一线操作岗位的需要来说,职业本科的培养方向更贴近生产实际,实习时也很受企业欢迎,但最终就是过不了人力资源这一关,失去了报考资格。”
“今年,已将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目录纳入职位专业设置的总目录中,在考试录用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时,没有任何障碍,企业招聘更不该束缚手脚。”近日,针对部分职业本科生在就业中遭遇的“区别对待”,有关部门给出了答复。
针对一些无解难题,有关部门表示,招录单位根据岗位需求自主设置专业条件,如果报考人员所学专业不包含在职位要求的专业类中,或所学专业与职位要求专业名称不完全相同,经招录单位同意,须由报考人员毕业院校开具说明,认定所学的专业属于职位要求的专业类,或认定所学的专业名称虽与职位要求的专业名称不同,但课程基本相同,属同一专业,并附本人所学课程成绩单,在资格复审时一并提供审核。
这个权威的“官方答复”,带来了更尴尬的结果。有教师表示,“职业本科就是要培养高层次职业技能型人才,这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成果,现在却要向用人单位提交资料,证明和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一样,这样的‘奇葩证明’我们不开。”
职业本科生原本该是“香饽饽”
因为专业名称的“微妙差别”,因为专业代码的不同,求职报考遭遇了推不开的“玻璃门”,职业本科生难道真是“发育不良”?
其实不然,甘肃的首批职业本科生,在招生、入学之时,一直被视为是“香饽饽”。
早在2020年,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出台了《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由此,甘肃成为职业本科教育改革的“尝鲜者”,并整合全省优质教育资源,在两所最优秀的公办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成立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随后出台了《甘肃省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审核管理办法(试行)》,为职业本科教育全面“探路”。
几年来,甘肃的两所职业技术大学不负众望,朝着培养“工匠精神强、理论基础强、操作能力强、数字素养强、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目标迈进。
今年夏天,甘肃省首批职业本科毕业生顺利毕业。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的1434名毕业生全部戴上“学位帽”,有1032名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238名被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164名被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就业形势总体也非常乐观,部分专业甚至非常“抢手”,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的智慧气象技术专业的80余名毕业生,被全国13个省市区、45个地州市的气象部门和民航机场“提前预定”,广受欢迎。
“我们石油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的明年毕业生,现在就被企业盯上了。”从10月8日开始,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的校园里,就排满了中国石油吉林石化、中国石化齐鲁石化、国能新疆煤制气有限公司和中国石化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的就业宣讲会。
铺设更宽广的成长赛道
事实上,甘肃首批职业本科生的顺利毕业,也与全国职业本科教育由试点走向稳步发展的道路相伴随。经过4年的发展,到2025年全国各地将有大批职业本科生走出校园。与此同时,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职的10%”。这也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职业本科生陆续踏上就业之路,并由此带来就业的新问题。
有关人士表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从试点到全面落地,不仅创新了产教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打破了职业教育上升的“天花板”,更需要得到社会各方的支持,共同为职业本科生就业铺设更宽广的成长赛道。
一方面,本科层次的职业大学,更应该将“对接高端产业”和为“产业高端”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办学目标。与高职专科教育相比,职业本科教育专业的学制、生源和要求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更需要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设置专业、优化专业布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品牌,以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为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培养“定制化人才”,铺设从校园到职场的“绿色通道”。
另一方面,把“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有机融合、高效匹配,搭建人才多元化、多途径成长的“立交桥”。让更多企业将职业本科生的录用、培养纳入人才发展规划,同时也要拆除考录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学历障碍”,为职业本科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来源:工人日报
05
扛起强技使命 不负殷切期望
——上海勇当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排头兵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锤炼强国之技。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真本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做到敬业勤业精业,努力成为善于干事创业的岗位能手、行家里手。”
近年来,上海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将技能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引擎,倾心倾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引导社会各方更加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关心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积极筹备2026年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力争办成一届富有新意、影响广泛的国际技能盛会。
契合产业发展 打造“上海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多次强调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李强总理在上海调研指导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坚定决心和对上海人社工作的殷切期望。”上海市人社局局长杨佳瑛表示,“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破题之要,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发展阶段,我们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全社会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今年以来,上海市技能人才工作成果丰硕。
纳入国计民生实事项目让技能人才培养落地有声。上海市首次将“新增培养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4.5万人次”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以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大批符合就业导向、契合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基础保障。截至10月底,上海市新增培养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5.48万人次,提前超额完成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
产业发展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上海市顺应新产业、新技术迭代更新需要,重点聚焦“3+6”产业体系(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六大重点产业),动态更新100项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和33项新技能培训项目目录。对参加目录内评价且获证的人员,上海市给予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全力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风向标”,发挥“指挥棒”作用,构建“数量多、时效强、结构优”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格局,让技能人才有更多就业机会、更高收入水平、更大施展才能空间。
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斩获金牌体现技能人才工作的实绩实效。在9月份法国里昂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上海选手夺得3枚金牌、1枚铜牌及3个优胜奖,创历史最好成绩,并首次斩获世赛最高奖项阿尔伯特·维达奖……
“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继续以奋楫逐浪的使命感,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再接再厉、善作善成,为建设现代化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积极提供‘上海方案’。”杨佳瑛说。
深化产教融合 培育“高精尖缺”
坐落于虹口区的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是上海市新型五年一贯制高职学府。学院秉承“创业创新,追求一流”的办学精神,秉承“厚德、精技、善思、笃行”的校训,以南湖红色基因为底蕴,以文化素质为基石,以专业技能为羽翼,服务“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建设,为上海重点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正是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大办学亮点。近年来,学院根据社会需要和产业发展实际,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紧紧围绕上海产业升级、数字转型和民生急需,形成数字创意、智能汽车服务、健康护理、智慧商旅四个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高的专业群,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已与同济大学、上汽集团联合成立全国智能新能源汽车产教共同体,与上海商学院、锦江集团携手成立全国泛酒店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上海市虹口区北科创集团共建上海市虹口区产教联合体,依托现代健康产业学院、虹口区新产业发展职教集团等产教融合平台,服务虹口产业新经济、新赛道。
“近日,李强总理到学院调研,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未来,我院将瞄准科技前沿和国际一流,培养更多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精尖缺’技能人才;深耕养老、托育、医疗护理等服务领域,培养掌握现代科技与健康养老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持续注重职后职业技能社会化培训与评价,培养新时代高质量技能人才。”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朱建柳说。
企业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责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工会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更能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同时,企业也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上汽集团培训中心总经理蒋建华说,“去年,上汽集团、同济大学、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全国智能新能源汽车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建立运行机制、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教科研型双导师师资队伍、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今后,我们将通过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智能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技能人才。”
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在优化专业设置、推动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努力,上汽集团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的探索,是多年来上海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深化融合之功、集纳多方之力、紧扣产业大势的缩影。上海市不断加强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联手大型企业、专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各方力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打造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校企贯通、多方参与的上海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新格局。
“接下来,我市将以人社部授权建立‘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区域中心(上海)’为契机,探索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全国破冰探路。”杨佳瑛表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民生活需要,特别是要聚焦‘高精尖缺’技能人才培养和养老、托育、医疗护理等重点领域,突出急需紧缺,深化‘一业一策’,提升技能培训质效。在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技能等级认定等方面加大放权赋能力度;在给予企业更大自主权的同时,配套相关技能人才服务保障政策。”
徜徉技能海洋 磨砺匠心巧思
在上海市黄浦江畔、杨浦大桥边,镶嵌着一颗“智慧瑰宝”——世界技能博物馆。从精巧绝伦的手工艺品到高科技智能制造的展示,每一项技能、每一件展品,都凝结着工匠惊人的创造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
“开馆以来,我们致力于发挥博物馆技能教育、职业培训‘第二课堂’的作用,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一个‘人人能参与,人人能体验’的精艺之作。”世界技能博物馆馆长杜娟说,“我们将组织更多工匠活动,通过搭建技能体验工坊,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技能、热爱技能,将博物馆打造成为青少年技能培养教育基地。两年后,第48届世赛将在上海举办,我们计划与世赛筹备团队联动,大力弘扬技能文化,加大与世界技能组织及成员组织合作,促进国际交流互鉴。”
在世界技能博物馆二层,矗立着一面熠熠生辉的世赛奖牌墙。这面墙是技能赛场荣耀时刻的见证,是对全球技能精英的最高致敬,记录技艺传承的辉煌历程。它仿佛时间的织锦,承载着众多能工巧匠的拼搏和梦想。从古老的铜质奖章到现代设计感十足的奖牌,每一枚都诉说着关于挑战、超越与胜利的故事。
“站在奖牌墙前,我们感觉肩扛重担,未来定不负使命,为国家培育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激励更多人走上技能成才之路。”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4.0项目金牌选手、“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获得者谢辉铉、卢俊威说。
车身修理项目金牌选手朱俊峰、物流与货运代理项目金牌选手周雨欣表示,“过往的求学和成长经历,让我们切实体会到国家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日益重视。以前,用人单位更看重求职者的学历。如今,企业更青睐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才。我们将继续努力,坚定在技能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的信念,成为行业内佼佼者,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锤炼强国之技,这是总书记对新时代新征程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不负殷切期望,上海市正以奋发有为的探索实践,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接下来,我们将以筹办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为契机,学习先进经验、对接国际标准,发挥世赛对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溢出效应。以世界技能博物馆为平台,举办更多面向全球青少年的技能教育活动,不断提升世界技能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劳动者尤其是青少年体验技能、热爱技能、学习技能。”杨佳瑛说。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NEWS
地方热点
01
陕西:宝鸡产教融合激活经济发展新动力
今年9月底,陕西省宝鸡市委、市政府出台《宝鸡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优化顶层设计,搭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属平台;引导职教学校、企业双向奔赴。
“各自为战”到“主动融合”
在陕西省眉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实训基地,技术人员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汽车维修,有的负责汽车美容。“这是课堂,更是实训基地,产学一体,我们的学生怎会不抢手?”眉县职教中心主任郑海龙骄傲地说。无数个实训基地,特别是陕西省首个市域产教融合公共实训中心——宝鸡(国际)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的拔地而起,将宝鸡市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从“纸上谈兵”变成了“实战练兵”。
“职教门槛越来越高,生源质量越来越高,让企业和学校尝到了产教融合的甜头。”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伊逊智说,曾经的产教融合“校热企冷”,学生文化课底子薄、专业技能差,不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但随着单招、分类考试等政策的实行,职业教育的升学渠道逐渐畅通,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生,让职教院校和企业切实感受到“产教融合、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技能大赛引领着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是职业教育的“指挥棒”。如何用好这根“棒”?宝鸡积极探索“岗课对接—课赛融合—赛证衔接—证岗融通”育人模式。
宝鸡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惠强介绍,宝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而增强了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革新了宝鸡的职教学校的教学模式、吸引了优秀人才投身职教、用实战检验了职教成果,产教融合从“一头热”变成了“两头甜”。
“主动融合”到“多元融通”
5G、大数据、人工智能……如何适应新变化,是摆在每一个职教人眼前的必解难题。宝鸡从“主动融合”到“多元融通”,构建“产教融合矩阵”,打造融合发展优良生态。
新时代新变化,要求职教人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于是,宝鸡组建产教融合考察组,专程赴天津市学习,取回“产教融通”“构建融合矩阵”等“真经”。与此同时,宝鸡市委、市政府打通人才链、教育链、科技链、产业链,融合堵点,撮合全市36所高校、职业院校与美的集团、小米汽车超级工厂等752户企业结成“朋友圈”。
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构建“产教融合矩阵”。宝鸡市委常委、副市长高宏真分析,宝鸡职教要想“走出去”,必须“集团作战”,抱团取暖。为此,宝鸡依托中高职院校和龙头企业,成立区域性职教集团——宝鸡职教集团,新材料与新能源职教集团等6个专业性职教集团,以及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集团等3个职业教育集团。全市职教资源的整合共享形成了“本科带大专”“大专带中专”“高职带中职”的贯通培养、协同育人体系。
“多元融通”到“共同发展”
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支撑到哪里。宝鸡市域内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及全市13条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行业组织、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有效促进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
2021年,宝鸡擀面皮产业园和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了一墙之隔的“邻居”。陕西机电职业学院有专业的师资队伍、优质的职教生源,可以弥补“邻居”生产企业自动化生产水平较低,智能化应用程度不高等“短板”。而宝鸡擀面皮产业园的生产线、销售线等,是“邻居”求之不得的实战课堂。宝鸡擀面皮产业园激活了宝鸡面皮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联动小麦种植、面粉加工等9个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李 洁)
来源:光明日报
02
山东:我省职业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企业“争抢”
53家优质合作企业,1500个岗位,200名毕业生,现场签约率超过80%。这是日前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职引未来·就选山东”2024年航海类毕业生就业实习双选会暨全国港航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人才供需对接会上出现的一幕。
每年的毕业季,全省各职业院校都会出现这种学生未毕业就被“争抢”的火爆场面。“全省职业院校平均每年培养输送6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省教育厅总督学王志刚介绍,我省注重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企业、行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更加认同,选人用人更加主动。.
近年来,我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好政策供给“组合拳”,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其中,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被教育部转发至全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作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重大项目安排、资金拨付、改革成效明显地方遴选的重要依据,引导职业院校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搭建产教对话平台,对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优势产业和主要产业园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全面参与,做深做实12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分专业集群成立了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成的23个省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行业人才需求统计、预测,建立健全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和预警退出制度,推动专业链紧密对接产业链、需求链、创新链。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全省中职、高职学校平均合作企业分别达14家、268家。
为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切度,2017年以来,我省大力开展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依托职业院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公共实训基地190家,其中有院校类实训基地83家,占比近44%,涵盖“十强”产业,较好地满足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从2021年开始,对现有公共实训基地开展绩效评价,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资金奖励,全省累计认定绩效评价优秀单位30家。年内将新认定一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总数超过200家,培养更多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同时,我省大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组织实习实训、开展质量评价,将企业真实生产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将先进的生产服务标准转化为专业教学标准,将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采取“校中厂”“厂中校”“前校后厂”“前店后校”等模式,广泛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全省职业院校平均每年培养输送6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我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乡村振兴、海洋强省、脱贫攻坚等领域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突出企业办学主体地位,支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不但形成了产教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新生态,而且提升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高水平、高质量,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王志刚表示。
来源:山东教育报
03
天津:全球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智库落户天津
11月8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成果转化与研究推广中心揭牌暨全球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智库成立大会”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举行。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长郑清春介绍,根据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成功举办之后,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去年共同制定并印发的《关于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的实施方案》,全力打造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成果转化与研究推广中心坐落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智慧职业教育创新平台,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旨在系统梳理和研究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成果,有效促进大会成果的全球化推广;面向全球发布并推广中国本土化、视野国际化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与世界分享职业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标准与中国方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国家战略,产出优质决策咨询成果;加强国别研究和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加强顶尖学科建设,全面整理收纳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档案材料,助力持续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
全球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智库旨在邀请世界各国职业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交流合作打造互学互鉴、共建共享的智库平台,贡献职教智慧。目前,该智库线上平台已搭建完毕,并首批遴选55名国内外专家作为专家库成员,这些专家来自政府机构、著名高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研究部门等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机构。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全球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智库的创办和运营单位,并将主办国际期刊,为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交流合作提供崭新平台。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