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简介
金安利(1978—),女,文学博士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抗战文学研究
本文原载于《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 第9辑》
感谢作者授权
内容提要
关键词
善良可怜的日本士兵形象
布德《第三百零三个》
兽性中闪烁着人性之光的日本士兵形象
短篇小说集《第三百零三个》目录
深受战争摧残的日本士兵形象
1938年8月23日《大公报(汉口版)》
第四版中的《第三百零三个(一)》
1938年8月24日《大公报(汉口版)》
第四版中的《第三百零三个(二)》
觉悟的日本反战士兵形象
1938年8月24日《大公报(汉口版)》
第二版中的社评
“另类”日本士兵形象背后的作家观照
布德用他那支满溢民族情感的笔,深入挖掘了“兽性”日本士兵身上的人性,为世人展示了日本士兵的另一面。他让读者看到了日兵兽性中的一点人性,看到了悲惨大地上的那一丝盐然春意。真正的反战意识是以人性的觉醒为基础的。直面战争的日本士兵,其人性的觉醒与反战意识的生成绝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布德通过一系列的短篇小说呈现了这种转变的艰难性。他深入战争受害者的灵魂来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抗议。所以,有论者认为“这本集子特别应该送给日本善良的大众去看,因为,在他们的军阀疯狂地进行侵略战争的过程中,他们很少看见另一方面的文章,特别是站在自己方面写的作品。布德在这里有几篇文章,完全是用第一身写法,刻画出种种惨痛的形态,恰是为他们自己的写照。”[36]
布德用感人的笔触写了日本士兵的思乡和忧郁,使得到中国来烧杀抢掠的日本士兵反而成了被侵略的中国人同情的对象!这样的描写一方面说明中国作家对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侵略本质认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它表明了中国作家对日本士兵的基于阶级分析的人道主义的同情,表明了善良的中国作家试图将日本士兵“人化”所付出的努力。“这种情形和日本侵华文学对中国人‘充满憎恶和愤恨’的法西斯主义的描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中国的抗日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人民伟大的人性、美好善良的心灵、博大的同情,与日本侵华文学所表现出来的日本军人令人发指的兽性、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狂热,业已永远书写在了各自的文学史上,两者的对照也将永远发人深省。”[37]
注释
[1]布德:《四层包围圈内的黑点》,载《第三百零三个》,上海杂志公司1940年版,第25页。
[2] 同上书,第31页。
[3] 同上书,第32页。
[4] 同上书,第33页。
[5] 同上。
[6] 萧乾:《战时中国文艺》,《大公报》1940年6月15、16日。
[7] 孙钿:《污暴的行进——十二月三日在上海》,载《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第四编 报告文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636页。
[8] 同上书,第636-637页。
[9] 布德:《第三百零三个》,载《第三百零三个》,上海杂志公司1940年版,第3页。
[10] 同上书,第4页。
[11] 同上书,第9页。
[12] 同上书,第1页。
[13] 鲍雨:《扬州的日兵在自杀》,载《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第四编 报告文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909页。
[14] 同上书,第1910页。
[15] 布德:《寂寞的哨兵》,载《第三百零三个》,上海杂志公司1940年版,第43页。
[16] 同上。
[17] 同上书,第45-46页。
[18] 同上书,第48页。
[19] 同上书,第49页。
[20] 布德:《母反舌鸟》,同上书,第42页。
[21] 布德:《海上的厌恶》,同上书,第17-18页。
[22] 同上书,第18页。
[23] 同上书,第22-23页。
[24] 同上书,第23页。
[25] 以群:《听日本人自己的告白》,载《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第四编 报告文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99页。
[26] 同上书,第298页。
[27] 布德:《手的故事》,载《第三百零三个》,上海杂志公司1940年版,第67页。
[28] 同上书,第68页。
[29] 同上。
[30] 同上书,第73页。
[31] 同上书,第74页。
[32] 同上书,第75页。
[33] 王向远:《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40页。
[34] 陈纪滢《第三百零三个·序》,布德《第三百零三个》上海杂志公司1940年版,第2-3页。
[35] 郁达夫《从兽性中发据人惟,《郁达夫全集》(第11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4页。
[36] 陈纪滢《第三百零三个·序》,布德《第三百零三个》,上海杂志公司1940年版,第3页。
[37] 王向远《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土兵形象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