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 第8辑》
感谢作者授权
内容提要:作家书信有助于“显示文人的全貌”,也有助于对作家的文学行为展开“实存分析”,进而探究其“文学史意义”。坊间所传作家书信很多,但往来书信集的总体数量有限。彭燕郊与友人的往来书信集,日后将在此类书籍中将会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若需全面、系统地了解晚年彭燕郊,则《彭燕郊陈耀球往来书信集》最值得一读,晚年彭燕郊的行历、日常生活、身体状况、写作、发表、出版、诗学思想等,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本文辑录彭燕郊、陈耀球1986-1988年间的书信12封,它们不仅凸显了晚年彭燕郊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自觉意识,也透现出当时文艺界、翻译界的诸多信息。
关键词:彭燕郊;陈耀球;往来书信;翻译界
(彭燕郊、陈耀球合影,1987年12月25日于湘潭大学)
(易彬、陈以敏整理注释:《彭燕郊陈耀球往来书信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
彭燕郊 1986年1月22日 自长沙
耀球兄:
我20日到家中,见到你17日的信,甚喜。
我们搞的“犀牛丛书”[10]第一批决定推出三十种,即三集,每集十种。选题已确定二十几种,我很想在第一批内有你的一种。
漓江负责人刘君[11]对兄印象好,想是听老唐[12]说的。
茨维塔耶娃妹妹的回忆录,全文据说有五、六十万字(译成中文)。魏荒弩兄介绍北京一个人,那个人并未来接洽,因此,我现在只好找你了。你考虑一下,选其中最精彩(她生活中最关键的若干时刻)部分,中文十七万字上下即原书的三分之一,如何。是选译,不是摘译。选定那一章,全部译完,不选的,不译。这样严肃些。
书在谁手里,能借到不?我不主张你和别人合译的,这你知道。
普氏长诗,如译此书,可以暂放一放。看样子,这件事是“百年大计”,不必急急。我有新计划,以后再告。
丁鲁[13]来信,说他订购了《同代人回忆叶赛宁》,上下两册,我十分高兴,急于想要请你或丁兄译为中文。丁兄说他处有叶的全集,其中有叶的美学论文,太好了。我已去信请他为《国际诗坛》第二集译八千字左右,他不想译,你如不译“茨忆”,译此书也好。
此事不宜迟,因三十种月内就得确定,确定了就发约稿信,列入预告,请即考虑决定后,最近期内函告我。
另外,须在我校外语系和图书馆找两种英文书,但我不想找洪君了。你能找到别的人吗?或转老廖找人?[14]系里的多为外籍老师送的,据说有的未编目,要有些“资格”的人才能去翻去找的。
要找的这两位作者都是四十年代起就有声望的名家,在国外其作品是颇流行的,我估计可能在我校找到,特别寄希望于外籍教师赠书。
务请帮忙。
我的“新居”(实即小“仓库”)[15]有便请常去看看。一怕偷,二怕老鼠饿了以文字为粮——这事也实在得解决了。
英文书作者名列后。费神了。匆匆
握手!
燕
86.1.22
David:Garnet 小说选,最好其中有
“Lady into fox”一篇
要找的是这一篇,无这一篇,也要。
Henry James 小说选,最好其中有
“Asperns Papers”一篇
要找的是这一篇,无这一篇,也要。
陈耀球 1986年2月25日 自湘潭
陈耀球 1987年1月18日 自湘潭
彭燕郊 1987年4月7日 自长沙
彭燕郊 1987年8月29日 自长沙
彭燕郊 1987年9月9日 自长沙
彭燕郊 1987年10月11日 自北京
彭燕郊 1987年11月6日 自广州
陈耀球 1987年11月8日 自湘潭
陈耀球 1988年1月3日 自湘潭
彭燕郊 1988年1月15日 自长沙
陈耀球 1988年1月18日 自湘潭
彭燕郊 1988年12月19日 自广州
附彭燕郊相关著作两种
(彭燕郊口述、易彬整理:《我不能不探索:彭燕郊晚年谈话录》,漓江出版社2014年版)
(易彬、龚旭东编:《风前大树:彭燕郊诞辰百年纪念集》,西苑出版社2020年版)
注释
[1] 鲁迅:《序言》,孔另境编:《现代作家书简》,生活书店1936年版,第2页。
[2] 解志熙:《相濡以沫在战时——现代文学互动行为及其意义例释》,《新文学史料》2011年第3期。
[3] 易彬、陈以敏整理注释:《彭燕郊陈耀球往来书信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
[4] 梅志:《致彭燕郊(1985/12/26)》,晓风、龚旭东整理辑注:《梅志彭燕郊来往书信全编》,海燕出版社2012年版,第82页。
[5] 彭燕郊口述、易彬整理:《我不能不探索:彭燕郊晚年谈话录》,漓江出版社2014年版。
[6] 参见易彬:《晚年彭燕郊的文化身份与文化抉择——以书信为中心的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3期。
[7] 易彬、以敏:《陈耀球记卞之琳》,《新文学史料》2015年第4期。
[8] 参见易彬:《书信、文化与文学史:关于<彭燕郊陈耀球往来书信集>的相关话题》,《现代中文学刊》2016年第2期。
[9] 易彬、以敏:《彭燕郊陈耀球书信选辑》,《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6年第2辑。
[10] 该套书1985年中段与漓江出版社商定,1988年底左右开始出版,包括《爱经》([古罗马]奥维德著、戴望舒译)、《卡夫卡随笔》([奥]卡夫卡著、冬妮译)、《巴尔扎克情书选》([法]巴尔扎克著、管筱明译)、《普希金情人的回忆》([俄]安·彼·凯恩著、张铁夫译)、《自杀的女诗人:回忆茨维塔耶娃》([苏]茨维塔耶娃著、陈耀球译)等。
[11] 指刘硕良(1932-),时任职于漓江出版社。
[12] 指唐荫荪(1927-1996),时任职于湖南人民出版社。
[13] 丁鲁(1934-),时任教于湘潭师范学院(现湖南科技大学)。
[14] 指洪振国和廖海廷,均任教于湘潭大学。
[15] 彭燕郊当时在长沙定居,在湘潭大学亦保留住房,当时多是由陈耀球负责照看。
[16] 本辑所提到的“张老师”均指张铁夫(1938-2012),时任教于湘潭大学中文系,主要致力于普希金研究,是国内卓有成就的普希金研究专家;随后提到的曾簇林为其夫人,亦任教于湘潭大学。
[17] 指俄苏诗人曼德尔斯坦姆和古米廖夫。按:当时彭燕郊参与的各种翻译物所用人物图片,多是从国内外出版物中翻拍的,彭、陈二人通信中,多有这方面的记载。
[18] 指古米廖夫和阿赫玛托娃。
[19] 丁鲁所译《叶赛宁抒情诗选》后列入了“诗苑译林”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0] 陈译丘科夫斯卡娅所作《历史片断》,为作者回忆阿赫玛托娃的文章,与《阿赫玛托娃爱情诗八首》同刊于《国际诗坛》第2辑。
[21] 指袁铁坚(1957-),曾在彭燕郊指导下攻读民间文学硕士研究生,当时留校任教,后离职。
[22] 指《国际诗坛》第2辑,漓江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
[23] 《国际诗坛》第2辑所载彭燕郊的《文化交流与中国新诗》(署名陈思勤)出自其长文《关于现代诗》,此文后收入其诗论集《和亮亮谈诗》,三联书店1991年版。
[24] 即彭燕郊女儿张丹丹,当时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淸华大学美术分院)。
[25] 马先生指马文通(1948-),时任职于香港《大公报》。彭燕郊与马文通的通信非常多,作品亦较多见于《大公报·文学》,陈耀球后来亦曾与马文通通信,并在香港《大公报·文学》。“广外”指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6] 指戴望舒、梁宗岱。
[27] 此处“……”为原有。
[28] 罗寄一(1920-2003),原名江瑞熙,诗人、翻译家,与彭燕郊多有书信往来,曾评介彭燕郊的长诗《混沌初开》。
[29] 黄建华(1936-),时任教于广州外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欢迎关注
本刊投稿邮箱:qywx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