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读博快三年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读博,最难的不是科研本身,而是对心性的磨练。
在荷兰读博的第三年接近尾声,再过两个月,我就将迎来博四。
上个月中旬,和我同一个单位同一天开始读博的同事,几篇一作接连登陆顶刊,而我还没有一篇文章上岸。
上个月下旬,我孤身一人赴爱尔兰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议的第一天下午报告了我的博士课题,我的演讲台风和研究内容反响热烈,备受好评。结合这几年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上演讲的表现,我越来越有信心确定我是一个出色的学术演讲者。
然而回到荷兰继续工作的第一天,上周一晚上,收到了第一篇博士论文的第三次拒稿。
带着压抑的心情按部就班地度过了周二,在周三的早晨,意外惊喜地收到了一个同期参与会议的博士生的邮件,仅仅是为了表达对我的欣赏,并对我在学术会议上的精彩演讲和我的博士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而后,我又在领英上收到了很多其他研究者的好友申请,许多人都表示对我的演讲印象深刻,认为我的课题很有社会价值。
过去的半个月,经历了情绪的过山车:孤身一人出席国际会议—焦虑、紧张;三连拒稿—沮丧、失望;收到众多同领域学者的赞美—惊喜、骄傲。
漫长的枯燥是读博的常态,孤独地承受着突如其来的挫败,也孤独地为意料之外的收获暗暗窃喜。
读博,打磨的不仅仅是学术的尖端,更是心性的尖端。
读博有一个悖论:我们既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强度地工作,又需要在此期间保持活跃的创造力,而悖论之处在于,创造力只有在充分的休息后才能灵光乍现。
于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懂得如何高质量地休息,为创造力储蓄能量,比努力更难。因为能读博,敢读博的,都擅长努力,却不擅长休息。
我今年在学校的健康中心体检的时候,健康老师兴奋地说:我真想把博三和你博一的健康报告作为对比,展示给所有博士生看,让大家都知道,听我的话是有用的!
博一时的体检报告最大的短板就是—我不运动。健康老师激动地游说我:“你还这么年轻,正是享受运动的时候,为什么不运动呢?尤其是博士阶段,忙碌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更要把运动纳入日程,释放压力,增强体魄,百利而无一害。”
除此之外,健康老师还就我的生活工作平衡和饮食习惯给了我针对性的建议,比如累了就提前下班,不要透支,不要加班。判断自己生活工作是否平衡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你是否在下班回到家后累瘫到什么都不想做?你是否在上班时效率极低根本无法专注?如果二者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说明你必须休息了!
我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听劝,执行力强,读博三年期间,我基本上做到了规律运动、均衡膳食、早睡早起和绝不加班。这让我的身心都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
我常常发现,经历了一个充分玩耍放松的周末后,我总能在新的一周沉浸式高效工作,极少数时候甚至能用一个上午完成一个星期的目标工作量,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我前几天玩得非常爽,身心都充满了能量。
这就是创造力的力量,读博不是抄课文,时间越长,抄得越多;恰恰相反,读博像是写作文,有了灵感,才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但如果没有灵感,就算时间再长,也不知如何下笔。
我的第一篇博士论文在第一次提交给期刊之前,已经修改了几十稿。经过了超过半年的审稿,收到了拒信。
针对审稿人的意见,再次修改了不下十稿,投给另一个期刊,历时三个月,收到了拒信。
再改十稿,换期刊,一个半月后,还是被拒。
这就是学术的核心—不断被同行审核、评判,不断地被否定,然后重塑,直到被同行认可,允许发表论文,让更多同行可以看见你的作品。
然而,文章发表了,才是被评判的真正开始。有可能我们耗费四年的时间打磨的学术成果,没有一个人会读。如果有幸被更多人读到,我们可能会收获赞誉,但更可能会收获批评。因为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正是通过推翻或完善前辈的著作后,才能将学术的尖端推向更高的位置。
读博,就是训练我们不断地质疑现有的知识,提出新的假设,并通过严谨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来验证这些假设。我们不仅需要不断地用批判性思维评判他人的研究,也需要随时准备着接受他人的挑战和质疑。
除此之外,实验数据的不可重复、研究方向的迷茫、研究进展远比计划中缓慢、同辈的压力……这些问题仿佛无穷无尽。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荆棘路上,面对随时扫射而来的评判,我们依然要训练应对外界反馈的批判性思维,虚心筛选出帮助我们进步的评判,同时也要在面对有失偏颇的评判时挺直腰板,相信自己。
接连被拒稿,当然很让我沮丧,但我也的确发现我难过的时间在缩短,重新充满斗志的速度在变快。在被否定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容易自我否定的时候,既然已经遭遇了被否定,那就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训练自己——“面对失败和批评,就事论事不评判”。
小结
读博,不仅是为了追求学术上的巅峰,更是为了磨炼我们的心性。在这条充满荆棘和挑战的道路上,我们学习在失败中坚韧,在成功中谦逊。训练自己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保持创造力,也练习在持续被评判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信。
读博的过程或许艰辛,但正是这些磨练,成就了更好的我们。
愿所有正在读博和即将读博的朋友们,都能在这段旅程中收获心性的成长,迎接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