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读博:学术自由,生活理想

2024-08-24 08:00   荷兰  

-STUDY ABROAD-



学术自由,生活理想



荷兰读博















在荷兰读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三年的博士生涯里,我深深感受到荷兰的学术环境对我的滋养,这不仅让我的学术能力得到提升,更促使我在身心灵各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长。荷兰的自由开放的学术生态赋予了我探索学术的广阔空间,同时也让我能够享受理想的生活状态,实现了学术追求与生活理想的动态平衡。




研究自由度

时间自由工作时间可自由安排,没有上下班时间,别人无权干涉我在什么时间工作、休息、度假。周末和公共节假日,没有人有权要求我工作。


刚读博时,我还是低估了荷兰学术界对时间自由度的定义,有一次,我想出去旅行,提前跟导师打招呼,我说:“希望你允许我下个月休息几天去度假。”我所理解的自由,就是导师一定会说:“好,你去度假吧!” 

但我导师的回应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你任何时候休假都不需要征求我的允许,我没有权力允许你工作或者休假,我完全信任你是最了解自己工作和生活平衡状态的人,你最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需要休假,以后你休假都不用告诉我,直接去。”

所以,我整个博士生涯,大大小小的旅行,都是说走就走,从来不需要和导师商量。



地点自由每个博士生都有自己的办公室,但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什么时候使用办公室。


有的人喜欢在咖啡馆办公,有的人喜欢在家办公,也有人喜欢飞到海边,一边度假一边工作。这些都是个人的自由,在哪里工作效率更高,就选择哪里。


比如有个同事家住得远,很少来办公室,有段时间ta导师常常来ta办公室查看,并询问我们今天ta来了没有,且对ta最近总不来办公室感到不满。我们共同的反馈是导师这样做越界了,在哪里办公是我们的自由,导师无权干涉。


比如我的荷兰导师,更喜欢居家办公,只有开会的时候才来办公室。从来不参加同事间的社交活动,有好多同事甚至都没怎么见过我导师。

但作为学生,我压根不在乎他到底来不来办公室,我只在乎我的需求他有没有满足。而他所有学生对他的一致评价都是非常满意,因为他给反馈最快,句句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课题自由:博士生自主选择课题和方法,导师的作用是辅助博士生完成自己想做的课题。


我导师常常跟我说,我才是老板,他们都是我的工具人,我要尽情“使用”他们;我才是我的研究课题的专家,我对于自己课题的了解一定比他们多,所以我要帮助他们跟上我的进度,在此基础上,我才能充分“使用”他们的经验和专业。


每当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导师就会提醒我:”使用“我们,而非“服从”我们


在我的博士生涯,我的很多决定都是受导师影响做的,但从来都不是导师强加给我的。比如我想做A,导师建议我做B。我最终选择了B,不是因为盲目服从他们的权威,而是我仔细思考了之后发现他们是对的,这个思考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我导师有时也会很谨慎,担心我选择改变自己的想法是盲从他们的权威,他们会问我的想法,以确认我是真的和他们达成了共识,而不仅仅是他们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学术文化平等开放

教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学生可以较为自由地提出问题和挑战权威。


举个有趣的例子,我们部门有个德高望重的大牛,稳居论文引用量的前列,是教科书上的名字和很多同行的参考文献。有很多刚入职的博士新生在刚见到他时的第一反应都是激动,紧张,不知所措。


“啊啊啊啊!xxx刚刚跟我说hi了!”

“xxx居然跟我们一起挤火车!”

总之,就是把他当成学术之神来仰视。


但是在部门待久了就会发现,大牛也是普通人类,在路上碰到了也会主动问候我们,也会讲冷笑话,会在喝多了的时候尬舞,会有一些不小心冒犯到人的黑色幽默。


即便是最德高望重的学术巨擘和最初出茅庐的博士新生之间,也没有等级之分。你说得对,我会认真学习。你说得不对,我不会因为你比我资历浅就让着你,或贬低你;我也不会因为你比我资历深就迎合你,或服从你。


学术与生活边界清晰

不喜欢参加团建,可以不参加。

不喜欢喝酒,可以不喝。

不喜欢谈论私生活,可以不谈。


一般部门团建都会提供各种饮料,有酒精的和无酒精的,大家自取,没有人会劝不爱喝的人喝酒,也没有人会劝爱喝的人少喝点,这都是个人自由。

我们部门不喝酒的人算少数,我前几次参加部门聚会的时候都不喝酒,但无酒精的饮料选择很少。后来再去同事家聚会的时候,看到我来了,ta们都会特意说一声,有哪些是无酒精的饮料,是专门为我买的。

在这里,不喝酒是一种需求,会被记住,会被满足。



荷兰的学术评价体系更注重研究质量而非数量。


学术成果通常通过同行评议、影响因子、以及研究对社会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导师更看重慢工出细活,重视研究的创新性和社会价值。


比如有些中国博士生很焦虑自己的论文数量,导师的态度是,如果要批量生产论文,这是最简单的事情,我们可以做,但我们不想做。与其为了追求论文的数量去做一些短平快的研究,重复已有的研究路径,还不如沉下心来,找出一条没有人走的路,一步一步,踩一条新路出来。




专注本职,无需额外劳作

博士生的首要工作是完成自己的博士课题,与之不相关的事情,如果愿意做,可以做;如果不愿意做,不用做。


我一个中国朋友给我讲过一个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他刚来荷兰读博的时候,他导师的办公室就在他对面,有一天,他去倒咖啡,看到他导师也在办公室,就顺手带了一杯咖啡给他导师。


没想到,他导师非常认真地跟他说:给我倒咖啡不是你的工作,你以后也不用做,你唯一的工作就是你的研究课题。


这个小事情让他非常震撼,也让他重新开始审视自己习惯了的行为模式。在国内读研的时候,帮导师打扫办公室,甚至是接娃带孩子都是常有的事情,端茶倒水更是作为学生的基本觉悟。而在荷兰,职业关系更为清晰和分明,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主要基于学术和专业领域,私人领域的事情则被看作是各自的责任。



自愿承担分外的工作会被认可


有一次在部门的周会上,轮到我来做主持,其实工作非常简单,就是记一下举手发言的人的顺序,然后cue大家挨个发言。但对我来说,最难的就是记人名,尤其是很多平常从来不来办公室的生面孔。意料之中的,我叫错了一个同事的名字。我感到非常紧张,非常抱歉,手足无措,感觉自己很没有礼貌。


系主任就坐在我对面,居然非常开心地要和我击掌,并调侃说:“终于有人和我一样叫错名字了!人太多了根本记不清啊!来,击个掌!” 于是,我的尴尬就这样被幽默地化解了。


此外,我还担任了我们部门的博士生代表,负责作为桥梁连接教授组和博士生组,代表我们部门的全体博士生(超过30人)和教授组沟通我们的诉求。这也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没有额外的薪水,是我自愿承担的分外工作。于是,教授们会口头感谢我付出了自己的时间来做这项小但不可或缺的工作,博士生同事们也会口头感谢我能够代表他们。


承担自己职责以外的工作,哪怕只是做了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也没有人把这当成理所当然。做得不好,会被谅解;做得好,会得到赞美。


礼物是人情味,而非人情世故


因为送礼是自发的行为,礼物传达的便只是人情味,而非人情世故。比如有一次我生日的时候,我导师特意给我买了蛋糕作为惊喜;我导师生日的时候,我和另外几个被她督导的学生一起给她买了鲜花,写了卡片;今年暑假之前,导师工作的最后一天,我给她买了一个蛋糕,庆祝她马上要和家人度假。


这些礼物都是我们一时兴起自发的行为,并非为了讨好谁,只是纯粹地因为欣赏对方,想让对方高兴。没有这些礼物,我们的工作关系不会有丝毫的改变;有了这些礼物,我们的工作关系也不会有任何越界。


送礼也没有那么复杂,比如我送了二导蛋糕,但没送大导蛋糕,谁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礼物就是个一时兴起的快乐传递。送礼的人不需要面面俱到,收礼的人也不需要觉得欠了人情。

小结


荷兰的博士生活让我感受到学术自由与生活理想的融合。在这里,我不仅是研究的主人,更是在自我管理与自主选择中不断进步的人。这样的环境,不仅促使我在学术上有所进益,也让我在生活中找到了理想的平衡。
快关注这个宝藏博主呀!


在荷兰读博三年|终结孤独,自洽自由
在荷兰读博 | 无法消解的孤独感
在荷兰读博:如何保持内核稳定——远离外耗,停止比较
读博,磨的是心性
穷人的孩子如何走向世界 | 敢做梦的小孩,先看世界
导师如何筛选博士生 | 套磁成功的决定因素
请兴致勃勃地去赢 | 表达野心,直面欲望
在荷兰读博两年半:拒绝自我否定
在荷兰读博:如何保持内核稳定——远离外耗,停止比较
在荷兰读博:反内卷导师——及格就够了
在荷兰读博:与导师和同事的美好互动
选导师避坑指南(国内国外都适用)


排版|135编辑器

图片|网络

文字|学海自香

贴纸|来源135编辑器比格设计

学海自香
书山有路乐为径,学海自香趣作舟! 当你开始关注我,你与我的联结已经生成!博主简介: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文化与临床心理学(QS前30)博士在读+临床心理学硕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QS前20)和中国西南大学心理学(国内第2)双学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