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的国家陷入战火,他不得不放下一切,匆匆回到那片战乱中的故土,陪伴家人。我们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了两年半,一起吃饭、一起出游、一起插科打诨。然而,我从未知道他长期挣扎于对国际形势的担忧,而现在,那个最不愿看到的结果,终于降临了。
哈维是我在荷兰最久的朋友,他从东非一路偷渡来到这里,寻求人道主义庇护,逃离了专制政府统治下民不聊生的故土。在全然陌生的荷兰,他学语言、上大学、打零工,终于有了稳定的工作,拿到了荷兰的护照。然而,对他来说,前途并不重要,唯一的梦想是将仍在东非困于贫困与动荡中的母亲、妹妹和兄弟们,一个个救出来。(欢迎阅读:哈维的逆袭人生)
离开了中国后,战争不再是国际新闻里冰冷而遥远的地名,而成了身边许多人无法休止的担忧和难以言说的伤痛。我看着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幸运:我的安逸和幸福,其实从来不是我努力得来的,而是不可多得的幸运。可这份幸运能持久吗?我能永远幸运吗?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不要担心,未来不过是幸运和命运的交织,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的渺小和无力并不能改变历史的轨迹,也无法决定运气的走向。焦虑和迷茫是每个人的常态,但这些终究无法左右我们的人生。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己所能,接纳完整的自己,勇敢拥抱那份不确定性。
我思绪万千,或许突然聊起世界和平太过沉重和宏大,我不由得将视野拉回到更贴近普通个体的际遇。今年开始,荷兰的各大高校陆续宣布不再招收任何自带政府奖学金的博士生。这一举措突如其来,切断了许多中国学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奖学金前往荷兰深造的梦想。我们学校算是对抗政府新政策最坚挺的之一,但即便如此,也在五月份发布了不再向奖学金博士提供录取的正式通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学校的医学院坚挺到了更后面,保留了这一渠道,今年秋季入学的这批奖学金博士,或许也是最后一批。由于我们大学和医学院是独立管理的,政策下达的时间差,让所有的CSC名额流向了医学院。原本,这些名额是供所有学院学生申请的,现在,其他学院的博士生几乎失去了这条路。一部分人突如其来的不幸和另一部分人突如其来的幸运,交织在一起。
没有CSC,我自认不可能读博。我没有雄厚的家庭背景,无法自费读博,也并不够优秀,无法获得荷兰大学提供的全额奖学金。我从不认为自己能读博是因为足够优秀或努力,运气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那时受疫情影响,申请博士的人锐减,我刚好在那一年硕士毕业,少了许多的竞争者,我很轻松地就拿到了录取,刚好CSC给我们学校的名额很多,我心愿得偿的机会也很大。我深知,有许多同样优秀和努力的人,未能获得同样的机会,和他们的梦想擦肩而过。
各位学弟学妹们,尽管前路曲折,但你们的努力与才华不会被埋没。我不为你加油,因为我相信你已经足够努力;我也不说什么坚持就是胜利,因为我相信当你到了岔路口,你自己就会知道是直行还是转弯。反正条条大路,都充满未知的荆棘与花丛。我只祝你,好运相伴!
作为宇宙中的一粒小小尘埃,我正在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回首过去的岁月,每一页都写满知足与感恩。
当然,我也曾焦虑过,迷茫过,但如今我已坦然。眼下,我正处于博士生涯的最后一年,导师承诺会帮助我按时毕业。如今,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毕业后打算做什么?”
曾经,我对不确定性充满恐惧,而现在我却能够欣然接受。当我意识到,未来与过去一样,是幸运与命运交织的产物时,一切变得豁然开朗。没有哪条路必须一走到底,世界如此宽广,好玩的路千千万万。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博士”,我更愿称自己为“一个及格的博士”。在读博的初期,我曾陷入深深的焦虑与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配成为博士。然而,后来我想通了一件事,焦虑便随之消散---科研既不是我最热爱的,也不是我最擅长的事情。对于那些既不热爱又不擅长的事,做到60分及格就已足够。在生活中,还有许多我既热爱又擅长的领域,那里我可以不必追求完美主义,依然能够快乐地走向卓越。
科研能力只是衡量我价值的一个维度,而非全部。我不必让它定义我的整个人生。
那么,毕业后我要做什么呢?身边的许多博士都为未来感到焦虑,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害怕被困在繁忙中失去自由,害怕无法达到顶尖,无法成为人上人。
但我早已不再为这些功名利禄焦虑,因为我想做的事情有很多,先做哪一件都很好。
我对国际组织的工作很感兴趣,尤其是像世界卫生组织这样的机构。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宏伟的梦想或使命感,而更多是为了个人的福祉。众所周知,CSC奖学金博士的合同中有一条重要条款,要求毕业后回国服务两年,否则就要偿还所有奖学金的130%。然而,如果我能够在国际组织中获得重要职位,为中国发声,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话语权,这也算是一种形式的为国服务,或许可以与CSC协商延期回国。(声明:这个思路目前没有官方的明确政策,只是我的设想,我也不确定能否如愿。)
我不是一个“吃奶还骂娘”的人。对于CSC合同,我是亲手签下的,也做好了履行的准备。这与是否高尚无关,只是最朴实无华的契约精神。若有人对我做出了承诺,我希望对方遵守。同样,我做出的承诺,我也会尽力遵守,仅此而已。
如果我无法继续留在国外深耕专业,我也很愿意回国。很多朋友劝我不要回国,我理解你们各自的压力和善意。但如果我不回国,也有我自己的压力:必须履行CSC奖学金的合同,意味着我需要支付约66万元。除非能在国外找到一份足以支付这笔钱的高薪工作,但这种可能性不大,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啊。我也不可能借钱履行契约,因为我从未觉得国外的生活值得我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只为了留下。
我有多大的碗,就吃多少饭,仅此而已。假如回国后,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读博这几年存下的钱也足够我在家乡小镇衣食无忧地生活很多年。我完全有勇气走不寻常的路,也有信心在任何路上都能种出花来。理想情况下,我希望在家闲置一两年,陪陪家人,种种菜,过过闲云野鹤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我有一件非常想做的事情。这些年我在国外深耕学业,写下了许多关于我在国外的见闻与心路历程。未来,我也希望能回到家乡,记录市井中的烟火气,描绘普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让那些闪光灯照不到的人也能被看到。无所谓能不能赚钱,无所谓有没有人读,这是我漫长人生中,宁愿“浪费”时间去做的事情。
小时候,逃离家乡是我读书的最大动力,逃离那个让我陷入贫困、愚昧、无知和闭塞的命运。那时,我总是咬牙切齿,告诉自己必须拼命读书,才能有可能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如今,看过更大的世界,我也有了更大的心胸。再看那些故土上的故事,心中只觉得激荡着旺盛的生命力。他们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可他们在拼尽全力地活着啊!
生活本身是一场奇妙的旅程,而我愿意成为这旅程的记录者,向宇宙发出我这个小小尘埃的声音,倾听每一个微小生命的低语。用我因热爱而逐渐精进的文字,替他们发声,传递属于他们的故事。
这是我,一个小小笔者,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
书山有路乐为径,学海自香趣作舟!当你开始关注我,你与我的联结已经生成!博主简介: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文化与临床心理学(QS前30)博士和临床心理学硕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QS前20)和中国西南大学心理学(国内第2)双学士。
文案:学海自香
排版和贴纸:135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