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的抑郁发病率在32%-36%,而博士留学生的抑郁发病率更是高达36%-50%。
我作为一个在荷兰留学的博士生,这几年能做到不内耗、精神自足、内在自洽,是一件比发表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更值得骄傲的事情!
同事们也常常问我快乐的秘诀,我的导师也很欣赏我有稳定的内核。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觉得我很悠闲从容,松弛,同时富有活力。
如果一定要总结什么秘诀的话,简单来讲,就是远离外耗,停止比较。
在具体阐述这八个字之前,我想先澄清一点,我所说的内核稳定并不是说时时刻刻都快乐,永远没有烦恼,它只是一种相对的状态。
我很喜欢The Happiness Trap里的一句话: Never set your goal as something that a dead person can do better than you. 永远不要把目标设定为一个死人能做得比你更好的事情,也就是说,不要用对死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这句话听着很糙,但我很爱把它分享给陷入内耗的朋友们。死人不会难过,死人不会犯错,死人情绪永远稳定。
但我们是活生生的人啊,我们会难过,会做蠢事,会情绪波动,生而为人,我们本就有着丰富的情绪体验,这体现着我们鲜活的生命力!
所谓内核稳定,是一种相对而言的平和与满足。
鲜活的人当然会有激烈的喜怒哀乐悲苦恨,会狭隘,会嫉妒。但内核稳定的我们能及时地觉察自己的情绪,提醒自己:I am not my feeling。我的感受只是我当下生命体验的一部分,它并不是我的全部,也不能定义我是谁。不苛责自己的情绪,不受情绪控制,让各种情绪平等自然地流淌。
远离外耗,即远离消耗我的人和事。
当我彻底告别了一段糟糕的亲密关系,经历了短暂的阵痛之后,我发现我的生活再也没有过烦恼了,是真的,再也没有了!!!
当我远离有毒的朋友,我发现清净安宁的生活立刻就回来了,这才是我应得的啊!!!
关于建立边界,The New Codependency是我反复阅读的书,只要遭遇了人际关系的烦恼,我就会重新读这本书,每次读都能让我内耗的心安静下来,回归清宁。
曾经在一段一年分合五次的恋爱关系里,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否定,迷茫,无价值感,和低自尊。那段时间我一直觉得我的情绪不稳定,我需要成长。我甚至去看了心理咨询师,让她帮我解决我情绪不稳定的问题。
我的咨询师反复告诉我,我的情绪不是不稳定,而是过于稳定了,我需要让情绪发泄出来,让它自然地流淌。之所以我觉得自己有问题,是因为我和我的伴侣一直都把我们之间的问题定义为我情绪不稳定。但实际上,我每一个难过的点,咨询师都能立即理解我为什么会难过,她也反复强调,任何一个人经历同样的事情都会难过。所以,我的情绪,并不是罪。
只经历了一场心理咨询,我就彻底解脱了!我终于明白了有问题的不是我,而是这段关系。当这个外耗源头消失后,我突然发现我每一天都更轻松,快乐原来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
类似的,我曾经有一个朋友总是把我当成情绪垃圾桶,每次被对方的情绪侵蚀之后,我都感觉自己被掏空了,最后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在我关门送对方走的那一刻,我立刻在家放声痛哭。
那个时候我明白了,这并不是一段友谊该有的状态,于是我痛下决心,和有毒的朋友划清界线,拒绝做一个廉价的情绪垃圾桶。从那之后,我发现我的生活完全没有人际烦恼了。清净安宁的生活本就是我应得的啊!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内耗的原因并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有毒的关系,一个自己厌恶的工作,一个糟糕的环境。对抗这些,比登天还难。但远离这次以后,立刻云开雾明,海阔天空。
停止比较,即停止把自己和他人作比较。
我低自尊的时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会无法控制地把自己和他人作比较,尤其是把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优势作比较,这样就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觉得自己很笨,什么都不会,同一个部门的其他博士生都比我厉害,我是最差劲的那个。
读博6-9个月的这三个月里,我会不由自主地和我身边所有的其他博士生比较,谁要上哪个课,我没上是不是就落后了?谁结交了多少合作对象,我没疯狂社交是不是落后了?谁读了哪个文献,我没读是不是落后了?
正如《被讨厌的勇气》里讲到的阿德勒心理学里关于比较的分析,当陷入比较的漩涡里,世界处处是竞争,周围处处是危机。终于,我受够了自己这样长期不安的状态,我知道与他人比较是不对的,我必须改变。
我专门用了一个会议的时间跟我的荷兰导师和德国导师一起讨论了我的状态,我坦诚地告诉他们,我知道这样漫无目的地与他人比较是不对的,这让我不知道该向谁看齐,总是站在十字路口焦灼地徘徊。我想听一听他们的想法。
插图 | 随手拍的荷兰冬景
模版 | 135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