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读博两年半后,首次回国,在国内待了七十天,度过了阳历新年和农历新年。当在家的日子接近尾声,转眼又要回荷兰继续学业的时候,我的内心既无依依惜别的伤感,也无再赴奔途的喜悦,只有平和的满足。因为在家足够幸福,远方也是心之所向,在家或远游,我都感到很幸福。
这次回国,解决了我一个长久的困惑,也是我的导师、许多亲朋好友以及我的读者朋友们多次问过我的一个问题:博士毕业后,你打算定居国外还是回国工作?在家的这两个多月,我的内心已经有了答案。
回顾决定回国的全过程,刚开始是因为已经两年多没回家了,父母常常问我什么时候回来,但又不敢打扰我的学业,总是在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小心翼翼地试探。我回答的态度有时并不怎么耐心,因为我那时并不想回国,觉得一个人的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很抱歉,我就是那个没良心的儿女。
去年弟弟考研成功,我也实现了在他备考期间对他的鼓励:如果没考上,请他来荷兰旅行,当作散心;如果考上了,更要来旅行,当作庆祝。远隔重洋多年,再次朝夕相处,我们姐弟都很满足,仿佛重新回到了互相陪伴着长大的童年时光。和家人在一起积累的美好时光,成为了我们各自奔赴新的孤独旅程的满格强效电池,让我们可以充满安全感地能量满满地独自前行。
因为长期一个人生活,忘记了陪伴的感觉,所以误以为自己其实不需要陪伴。但弟弟回国前夕,到已经回国后的前两天,我哭成了泪人。其实情感上我并不难过,反而很满足,但生理上眼泪却如决堤。或许是身体先于心灵,帮助我释放了压抑多年的孤独感,在我意识到我想回家的时候,眼泪已经先行一步奔跑至家的方向。
于是我跟导师商量,我想回国,并且待至少2个月,具体时间要看机票的价格。因为家在乡镇,交通不便,我总是要先到一个大城市的机场,再辗转多个交通工具才能到家,前前后后至少需要2天时间。从时间和经济成本上考虑,减少回国的次数,延长在国内的时间,对我来说更有性价比。所以我计划读博中途回家待两个月,然后等毕业再回家。
意料之中的,导师非常支持我回家,也支持我在家久住的决定。于是10月份我就买好了回国的机票,赶在圣诞节前,避开了高峰期,票价更便宜也免去了排队拥挤。
回家后没两天,我就兴味盎然地写了一篇文章回国·回家——带老妈上幼儿园。观察到父母这辈人因为没受到足够的教育而与社会脱节的窘境,我突发奇想教妈妈学拼音,让她重新接受基础教育。这篇文章阅读量不高,远不如我之前分享的留学生活吸引读者,但我很满意。因为看着我长大的街坊邻居阿姨看我的文章后哭了,说我写出了她们的人生,写出了她们的有苦说不出,写出了她们终身无法弥补的遗憾。同样的命运,不止我的妈妈,还有千千万万个妈妈。经历过丧亲之痛的朋友们也看哭了,说早年丧亲是他们终身的遗憾,很可惜他们没机会继续在至亲膝下承欢尽责,所以很羡慕我有机会可以把妈妈当女儿养,了来世遗憾。
我为自己感到骄傲,在国外求学时,我可以写令人向往的留学生活;在农村的家里,我也可以写扎根泥土开出的旺盛蓬勃的生命之花。所以无论是在发达的留学国,还是在落后的农村乡镇,我都有热爱生活的热情,也有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更加幸福的能力。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毕业后,无论回国还是在国外工作,我都有能力让自己过得很幸福,也有能力让我身边的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加幸福。我感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因为我拥有幸福的技能,所以无论选择哪一种人生,我都会充满感恩和热情地拥抱生活。在哪里,和谁在一起,从来都不是我幸福的前提,“我”才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拥有了幸福的能力,世界会因为我而更美好,身边的人也会因为我的存在而更加幸福。
幸福是一种能力,生而为人,确保自己的幸福是我们的责任,愿我们都能成为拥有幸福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