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有些用户会接收不到推文,请星标本公众号」
一方面,餐饮创业者开始效仿便利店的经营模式,将餐饮零售业务单独化,以覆盖更广泛的“餐桌市场”。一些品牌甚至将门店的部分区域进行“零售化”改造,尝试开展零售业务,以此提升单位面积的坪效。
另一方面,便利店品牌也在加大餐饮布局的力度。它们不仅扩大了门店的餐饮区域,提供现做类餐饮业务,还以店中店的形式引入了奶茶、餐厅等餐饮品牌。
因此,在餐饮品牌和便利店巨头的互相渗透和竞争中,餐饮和便利店的界限进一步被打破,变得更加模糊。
餐饮和便利店之间边界正在模糊
若是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餐饮门店开始渗透“便利店”相关的业务,并效仿不少模式,而便利店也加大餐饮布局,在门店内开起了“餐厅”。一时之间,便利店和餐厅倒像两个“孪生兄弟”,让人傻傻份不清楚。
1、一方面,餐饮品牌效仿便利店自选模式,将餐饮零售业务单一化,并在门店开辟零售板块。
近些年,餐饮品牌纷纷向线下便利店取经,试图将便利店模式巧妙地融入餐饮门店,从而涉足零售业务,全面覆盖居民家庭的一日三餐。
在这场变革中,锅圈无疑是先行者。它率先将火锅食材零售化,全面布局线下门店,设置各类货架,分类摆放丰富的火锅预制食材,为“附近居民火锅爱好者”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
历经数年发展,锅圈的预制食材已远不止火锅,还拓展至烧烤、卤味、一人食、快手菜、饮品、西餐等多个品类。顾客购买后,可在家轻松烹饪,享受便利店般的即食食品便利。
锅圈对自己的定位十分贴切——“火锅烧烤食材超市”,简单来说,就是“只卖火锅食材的社区便利店”。
为了探索更多场景,今年9月,锅圈更是将“火锅便利店”模式搬到了农贸市场,推出新副牌“锅圈肴肴领鲜”,在菜市场打造“餐饮便利店”。
肴肴领鲜门店面积约20平米,划分为展示区、冷藏区、收银区、加热区和调料区五个区域。展示区陈列着各种冷藏保鲜的烹饪菜品,涵盖小炒系列、营养早餐系列、煎炸小吃系列等,提供七大食材、30多种烹饪菜式,共计120-250个SKU。
其目标客群明确,包括烹饪不便的老年人和不会烹饪的中青年。可以说,锅圈此次是将距离社区较远的超市烹饪市场单独拎出,以便利店形式呈现,结合就近开店策略,在农贸市场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餐饮服务。
或许是受到锅圈实惠“火锅便利店”的启发,麻六记今年也在北京三里墩核心区开设了首家“麻辣粉便利店”。
这家门店面积达300平米,内部陈列着类似711的零售产品货架,各式口味的酸辣粉、火锅粉、凉皮、拌面等一应俱全。
右侧冰柜内更是摆放着龙虾、小旺肠、酸菜鱼、水煮牛肉等招牌大菜。为最大化门店空间利用,门店还设有就餐区和食材烹饪区。
食材结算方式灵活便捷,类似便利店采用自助扫描买单,扫完码即可拎袋走人。
在打造“餐饮便利店”的趋势下,不少品牌也开始模仿便利店在门店内单独开辟零售区域。
如魏家凉皮在西安开设的“魏家便利”,将餐饮服务与便利店完美融合,店内设有零食区、堂食区及点单收银区。零售区销售水果、瓶装鲜奶等;堂食区满足休闲用餐需求;收银区负责点餐、收银及取餐。
海底捞部分门店也设立专门区域销售火锅底料、自热小火锅等零售产品,并配备玩具供顾客娱乐。
蜜雪冰城部分门店则变身“雪王零食铺”,在销售茶饮的同时,也提供雪王薯条、毛肚、香瓜子等同款小零食。
此外,许多烧烤店、火锅店也开始效仿便利店的“自选模式”。它们在名字上融入“工厂”、“超市”等关键词,如“仓储式烤肉”、“烧烤工厂”等;在装修上模仿便利店和超市的风格,采用开放式货柜、仓储式陈列及零售化包装;结算方面也以扫描支付为主,与便利店相差无几。
甚至在今年不少茶饮品牌更是模仿起了便利店的24小时营业。
其中,茶百道以超过700家24小时营业门店的骄人成绩,堪称行业翘楚。而喜茶、霸王别姬和蜜雪冰城也分别以52家、100多家和83家24小时门店的规模,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2、另一方面,便利店加大餐饮占比,开辟堂食区域,增加熟食品类,增加茶饮业务。
当餐饮人纷纷涌入便利店市场争夺份额时,餐饮便利店品牌也在加速其在餐饮领域的布局。
去年年底,全家推出了5.0版本的新店,这些店面特别增设了现做区域,提供手作热压三明治、现做的牛肉汤面、车仔面、乌冬面以及现场煎烤的大块牛肉等美食。
今年4月23日,711便利店不甘示弱,开始腾出更多区域空间,以提高餐饮业务的占比。并在店内专门开辟了“食堂区”,开启便利店+食堂模式的探索。在布局层面,食堂区细分为餐饮就餐区和餐品制作与销售区。
在产品层面,711推出了12款新品,包括可颂、塔克、吐司三明治、牛肉汉堡、咖喱饭以及炸鸡薯条等,其中不少产品还提供现炸现烤等增值服务。
更早之前,不少便利店也觊觎隔壁邻居茶饮品牌的蛋糕。如便利蜂便曾开辟6-7平米的空间,以店中店的形式布局茶饮业务,并命名为“不眠峰”。
便利蜂力推四类饮品:精品咖啡、手冲咖啡、现制茶饮和嗨乐冰,售价在10-16元左右。茶饮区还配备了专业咖啡师,现场制作饮品和咖啡,吸引了众多市场目光。在巅峰时期,便利蜂更是将其500多家门店均设置了茶饮区。
无独有偶,中石化易捷与Tims天好咖啡携手合作,开设了首家中石化易捷X Tims Express融合店。在中石化线下门店内,开辟了饮品区,以店中店形式销售饮品,进一步拓宽了餐饮便利店的市场布局。
便利店和餐饮之间壁垒被打破
背后都有哪些深度考量?
这些年,餐饮零售业务持续呈现蓬勃增长的态势。据2024年“五一”假期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的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了6.8%。
为了承接这一增长态势,探索“第二增长”曲线,众多餐企纷纷投身于餐饮零售业务的探索之中。
一方面,它们在餐饮门店内专门设立零售区域,用以展示和销售各类零售产品; 另一方面,又积极将零售产品布局至便利店等零售终端,借助这些店铺的广泛分布与庞大客流量,极大提升了产品的曝光度与销售量。
更有甚者,如麻六记等餐企,直接线上自营招牌菜与爆款零售产品如酸辣粉,进而迁移到线下门店。它们以餐饮便利店的全新形式承载并对接线下客流,从而成功构建了线上线下自有品牌零售业务的完美闭环。
2、成本层面,开辟零售区域,用零售业务,平摊租金成本
近些年来,餐饮行业的租金成本持续攀升。2024年上半年,一线城市样本商业街中租金上涨的商业街占比高达69.2%,商圈(购物中心)中租金上涨的也占了50.0%。
面对高额的租金成本,餐饮品牌绞尽脑汁寻求应对策略。
一方面,为了缓解租金上涨的压力,餐饮品牌纷纷将目光投向成本较低的下沉市场,探寻更经济的运营环境。
另一方面,它们通过供应链调整、工业化和标准化手段,严格控制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旨在显著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然而,许多餐饮创业者发现,许多门店存在大量闲置空间未被充分利用,若不加以利用,无疑是额外负担门店租金。
因此,为了分摊单个门店的租金成本,餐饮企业开始大力提升坪效,竭尽所能让门店的每一寸空间都创造价值。
为此,它们在门店内专门开辟区域,设置货架,销售线上零售周边产品,力求在有限的经营面积内挖掘更多商机,同时满足顾客的餐饮和日常购物需求。
3、需求角度:针对居家餐饮需求,将便利店的餐饮零售单独化,以门店的形式承载
在2020年至2022年间,居家餐饮需求迅猛增长,推动相关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按零售额计算,居家餐饮在整体餐饮市场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47.1%飙升至2022年的60.3%。
基于这一市场趋势,衍生出了三类主要的市场服务:居家餐食产品、餐桌新鲜食材以及外卖到家服务。
敏锐捕捉到“在家吃火锅”这一细分市场的巨大潜力,锅圈创新推出了单店模型。该模型专注于火锅食材的零售化,并借鉴便利店模式,在社区化选址上精准布局,以满足居民在家享用火锅的便捷需求。
然而,即便在社区近在咫尺的菜市场,仍有大量居民期望能购买到免洗、免切、免腌的新鲜食材。
洞悉这一市场需求,锅圈顺势推出了副牌“肴肴领鲜”。通过20平米的小店模式,结合速烹菜品的便利性及锅圈强大的供应体系,成功地为这一特定客群提供了贴心的服务。
4、从便利店角度,扩充利润来源,细化营业时长,截取了餐饮流量
从盈利角度来看,餐饮业务一直是便利店的重要营收来源,尤其是鲜食销售的占比最为突出。据BMG商业智库的调查显示,目前高达87.5%的中国本土便利店都在销售鲜食。
7-11的鲜食销售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例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7-11在中国市场的鲜食商品销售占比高达40%,其毛利占比更是达到了60.4%。
因此,去年和今年,不少便利店开始增加餐饮鲜食业务的占比。去年5月,全家在上海华镇路推出了第五代店型,不仅增设了“热食小灶”,还扩大了独立的鲜食区域,并上新了全家捞面等新鲜热食类产品。
类似的还有今年7-11,他们将餐饮堂食模式和便利店结合,在原有的鲜食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现炸、现烤、现制的汉堡、可颂、薯条等。
当然,便利店对鲜食占比的提升,也让其营业时段进一步拉长。如全家便利店自从2023年,加大了餐饮现食业务的占比后,便开始实施“一日午餐”的时长策略,并将24小时营业细分为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和宵夜5个不同时段,成功将部分流量但的时段,以餐饮的形式,激发并实现盈利更高的增收。
5、从便利角度来看,“一公里”内密集布局餐饮,疯狂截取了餐饮店的流量。
从地理位置来看,便利店相较于许多商业业态,包括餐饮业,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区域便利性。业内公认,餐饮外卖主打“3公里”生意,餐厅门店专注“1.5公里”市场,而便利店则牢牢锁定了最后“1公里”的黄金距离。
这一地理优势使得众多便利店能够轻松开设热食窗口,精准覆盖早午餐时段,高效捕获那些前往餐厅享用早餐或午餐的上班族群体,成功将这些宝贵的流量引入店内并转化。
正因如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便利店不仅增设了热食窗口,还精心打造了餐饮就餐区,提供优质的堂食服务。
以罗森为例,他们近期在地铁站内大举开设“便利餐厅”,直接在地铁口抢占人流。此举令周边餐饮店铺纷纷感叹:“这简直是从源头抢夺生意!”
打破两者壁垒
开家“餐饮便利店”也非易事
传统便利店拓展餐饮服务:7-11、美宜佳等传统便利店品牌,在原有商品销售基础上增设餐饮区域或设备,提供简单的热食、咖啡、茶饮等服务。 快餐式餐饮便利店:主打快餐食品,如汉堡、炸鸡、披萨、寿司等,采用现点现做或预制加热方式,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
特色餐饮便利店:专注于某一类特色餐饮,如大萝家泡菜便利店以湖南泡菜为特色,或关东煮、烤肠等小吃为主的便利店。
智能餐饮便利店:利用智能设备和技术实现餐饮自动化制作和销售,如每日莱便利店利用智能做饭机器人等设备提高出餐效率和服务质量。
然而,餐饮创业者若将热销产品预制并零售化,以单店形式开设“餐饮便利店”并实现盈利,并非易事。
首先,供应链管理面临挑战。餐饮便利店需提供丰富多样的餐饮选择,导致食材采购量小但种类多,难以获得规模采购优势,成本控制困难。同时,需精准控制库存,避免食材积压或缺货。
为此麻六记官方人员就对外透露过,目前处于尝试阶段,并为有大米案例复制的想法。这就是说,单一的“便利店模式”,想要做大做强,只有自建供应链体系这条路,但这也是许多创业者或者中小品牌难以具备的条件。
其次,成本控制压力大。餐饮便利店需购置专业餐饮制作设备及餐具、厨具等,采购和维护成本高,且占用空间,增加租金压力。此外,运营需具备餐饮制作技能和服务意识的员工,人力成本及培训管理投入大。
再者,食品安全风险高。预制食品或即食食品保质期短,需严格控制销售期限,避免过期食品流入市场,否则将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威胁,给企业带来损失和负面影响。
因此,目前真正尝试餐饮便利店模式的,多为餐饮头牌或有实力的创业者。一些缺乏经验的餐饮小白不建议尝试。
即便是有实力的便利店,试水餐饮板块也可能遭遇挑战。如便利蜂曾以店中店形式搭配副牌“不眠海”试水茶饮业务,但效果不佳,最终“茶饮梦”破碎。
所以,无论是餐饮品牌还是便利店创业者,想要打破便利店与餐饮之间的壁垒,需具备成熟模式、稳定供应体系及庞大资金,否则难以取得成功。
不过,这种大胆的尝试,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前瞻性的餐饮创新。它为零售与餐饮业务的融合开辟了更多可能性与解决方案。
毕竟,所有商业活动的终极目标都是满足客户群体的需求,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只要能够达成这一目的,大胆创新、双管齐下无疑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语
一边,餐饮人开设“集市”,模仿便利店的经营模式;另一边,便利店则进军“餐饮”领域,与餐饮企业展开竞争。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俩联手打天下。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你怎么看待餐饮店和便利店,欢迎留言交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