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内心冲突,感受爱与信任 | 一位内心敏感讨好型人格孩子的案例分析

时事   2024-12-13 08:01   河北  
文/郑州市冀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付苗苗

一、案例背景
小红,女,小学六年级学生,爸爸妈妈在她学前班的时候离婚,自己跟妈妈居住。从上小学开始,小红的情绪和状态就不太好,内心敏感,容易发脾气。小红妈妈是抱养的,每次去姥姥家,总是与比她大一岁的舅舅发生矛盾,一生气就喜欢骂人,每次吵架都是自己先道歉,觉得自己有些讨好别人。

二、案例分析

(一)问题分析
从服务对象的话语中了解到,她面临的问题有:

1.情绪问题:内心的敏感和不安,容易与人发生争执,内心压抑和讨好别人,负面情绪不知道如何化解。

2.家庭关系问题:离异家庭,跟随妈妈生活,妈妈是抱养的,在姥姥家也不受重视,增加了不安全感。

(二)需求分析
外在的表现下面往往隐含着背后的心理需求。服务对象渴望能够得到妈妈和姥姥一家的关心和关爱;渴望与同学和亲人不吵架,能够有温暖的家庭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渴望能够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三、服务方案

(一)服务目的
通过社工的介入,帮助服务对象疏导情绪,让她看到自己的能力,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服务目标
1.处理服务对象的情绪问题;
2.帮服务对象树立信心;
3.引导服务对象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

(三)介入行动具体计划
1.用接纳的方式跟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
2.通过倾听同理,让服务对象的情绪得到宣泄;
3.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让服务对象看到自身的能量;
4.寻找服务对象身上的闪光点,提高他的自信心;
5.引导服务对象把关注点放在解决问题上,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介入过程

(一)介入初期
首次跟服务对象的见面,是通过学校重点学生名单推荐的。第一次见面,能够感受到服务对象内心的敏感和脆弱,说话声音小,总是低着头,性格内向,自述苦恼问题为前几天表姐通过微信约打游戏,结果被表姐妈妈发现后告知服务对象妈妈,被批评教育一顿,感到非常委屈,对于其他问题没有涉及。

(二)介入中期
全程理解、接纳服务对象的负面情绪,服务对象在咨询师的倾听和全然接纳下,逐渐敞开心扉,在第三次咨询中聊了更多关于家庭的问题,爸爸妈妈在她学前班的时候离婚,自己跟妈妈居住,从上小学开始,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就不太好,内心敏感,容易发脾气。妈妈是抱养的,每次去姥姥家,总是与比她大一岁的舅舅发生矛盾,一生气就喜欢骂人,每次吵架都是自己先道歉,觉得自己有些讨好别人。服务对象过十二岁生日,邀请了朋友们一起吃饭,然后逛街,因为钱没带够,有些不开心,通过诉说,负面情绪得到释放。咨询师接下来运用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引导服务对象如何通过改变想法,来改变情绪;有负面情绪了,如何化解。发现服务对象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赋能,正向关注。

(三)介入后期
第四次咨询,服务对象精神面貌有个较大改观,朋友多了起来,比原来开心了,状态比原来好了,跟妈妈的关系融洽了,能够感受到家人的爱。咨询师对服务对象的转变进行积极肯定和赋能,通过交流,发现服务对象身上的闪光点,独立、坚强、乐观,对她正向关注。

五、结案评估

(一)目标评估
根据咨询师的观察以及服务对象的反馈,本案例的咨询目标基本达成,服务对象情绪平稳,自信增强。

(二)方法与实施过程评估
本案例采用倾听共情的方法,化解了服务对象的情绪。运用焦点解决的疗法,聚焦服务对象正向的方面逐渐引导她发现解决问题找回自信。

(三)效果评估
根据咨询师的观察,从服务对象的反馈来看,咨询效果比较明显。

六、社工服务思考

(一)社工简介
整个案例共做了四次咨询,前两次确定了较为牢固的询访关系,一定程度的缓解了服务对象的情绪。第三次咨询服务对象主动讲述起自己的家庭,第四次咨询服务对象分享自己的变化,情绪稳定。

(二)专业反思
本案例中,咨询师的倾听共情做得比较好,取得了服务对象充分的信任,也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帮服务对象找到内在的力量,引导服务对象把精力放在积极主动解决事情上。不足之处是,没能跟服务对象的妈妈取得更多的联系,让服务对象持续的发生改变,还需要家长的配合,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服务感言
通过小红的案例,发现孩子们需要倾听对象,需要有人能认真的倾听他们,全然的接纳他们,如果能从被倾听和被接纳感受到爱,适时加以引导,孩子们的很多不良情绪就会得到化解。

社工传媒
社工行业新媒体,关注社工、社工人动向,全心全意为社工人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