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州市南塘镇社会工作服务站 林美岑 吴昭豪
一、案例背景
服务对象廖伯,59岁,未婚,无子女,体弱多病,目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政策。恒常入户了解到廖伯20多年前外出务工时曾经意外受伤,一根肋骨折断,后因护理不周全,落下病根,年纪大后又患上腰间盘突出等疾病,经常容易手脚麻痹,周身骨痛。平常居住在家中的老房子,砖瓦结构,后为加强防水隔热,加装了星铁瓦夹层,一房一厅一厨设计,与堂哥家的楼房接壤,中间有一个小天井,为方便他用水,堂哥特意从自己家接装了自来水供廖伯使用,但堂哥一家已在外市定居,相互之间联系较少,支持网络薄弱。
廖伯的人际圈子非常简单,几年前曾经与同村一户特困老人相熟,一起搭伙做饭,相互扶持。但因为廖伯性格比较懒散,平常多是让对方煮饭做菜,时间久了后,特困老人心里难免不平衡,觉得自己比廖伯年纪还大,却还要照顾他,一来二去最后不欢而散。因此廖伯家除了村委干部和社工会偶尔探望外,就只有一个廖伯的小学同学陈伯会来串串门。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
1.落实政策保障的需求。廖伯因体弱多病,长期医疗支出较大,这次生病不愿意入院治疗,也有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原因,影响到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
2.心理辅导的需求。廖伯因长期的病痛折磨,天天都要定期服药控制,对外交往也不多,心情忧郁,情绪消极,不利于病情的康复和出院后的恢复生活。
3.转变卫生观念的需求。
1)廖伯个人长期不修边幅,头发凌乱不堪,穿着破旧,很少洗澡导致有很大异味;
2)屋内也是杂物堆积,衣物脏旧,很少打扫卫生,也不通风换气,室内环境非常压抑。
4.住院及出院后生活临时照料问题。服务对象长期独居,身边没有近亲属,唯一的堂哥也因年老随儿子在东莞居住休养老,鞭长莫及,其住院期间需要人临时照顾其起居饮食,个人卫生也需要整理。
三、介入理论和目标
1.理论基础
赋能理论:赋能理论所指赋能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取决于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赋能是多个层面和维度的,是一个将个人能力、帮助系统、社会政策联系起来的结构;是一个技能学习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指一个改善的健康结果,如加强失能老人和照顾者之间的沟通;赋能也有被定义为,服务对象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自我意识来提升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过程。
社会支持网络:它是指个体通过与多方接触,维持社会身份,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等,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在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个人在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工致力于给他们必要的帮助,协助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2.介入目标
落实政策保障:协助廖伯向镇民政申请提高低保救助金,保障基本生活并协助进行残疾评定,申请残疾人政策补贴,申请医疗救助相关政策。
提供心理支持:社工通过陪伴聊天,向他剖析目前实际情况,跟进治疗的进程,向他详细讲解,缓解他的忧虑情绪,同时对他以后生活作出建议,给与心理支持,教导宣泄情感的方式,让他积极配合治疗。
转变思想观念:服务对象出院回家休养后,社工联合志愿都一起帮助廖伯打扫房间,清理垃圾,整理杂物等,保障好其家中通道畅顺,同时结合他的病情和医嘱,让他认识到个人卫生的重要性,为避免容易生病,周身骨痛,也更好地去保持个人和居家环境的整洁。
解决临时照料问题:根据医院的检查结果,决定是否帮助廖伯请专业的护工照料,或者是邀请他的好友陈伯作为志愿者暂时照料服务对象住院期间的生活起居,同时与乡村振兴工作队联系,链接630救助款解决医疗和护理的费用。
四、服务过程
1.危机介入,识别需求。
今年5月底,社工定期探访时,敲门好久都没有回应,以为不在家中,随后透过窗户查看,发现廖伯卧床不起,社工担心出现危险,加大力度拍打窗户并呼喊,廖伯醒来见是社工,艰难起床打开了门,社工入屋闻到很大的异味,扶着他坐到床边,询问他具体情况。沟通得知原来是生病了,疼痛到起不了身,感受到廖伯情绪非常低落,言语间对治疗消极抵触,不愿意去住院,唠叨着不如死了就算。对此,社工先安抚服务对象的情绪,然后马上联系了村委会片区干部一同入户劝说,期间廖伯的老同学陈伯刚好前来探望,最后经过众人的劝导,廖伯同意入院接受治疗,社工联系了镇卫生院的救护车前来接送。随后社工对廖伯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针对其具体问题制定了详细的服务目标和介入计划。
2.链接志愿者解决其住院期间的临时照料问题。
廖伯答应前往治疗后,大家又讨论起住院期间的照料问题,因为廖伯是低保户,经济上本来就困难,在医院请专业护工难以负担,看是否能在村中找人临时看护一下,也不用花那么多钱。社工观察到陈伯非常热心,与廖伯关系又好,开口邀请他作为志愿者,做这个临时照料人,陈伯考虑了一会,最后答应下来,但也提出因为家中还有母亲要照顾,自己白天可以帮忙,但晚上要回家,随后也跟着救护车陪同廖伯前往镇卫生院。
3.提供心理支持。
在廖伯入院当天下午,社工前往探望,发现廖伯来了个大变样,沟通得知,来到医院后,医生前来做了诊断,安排了打针吃药。等廖伯做完一轮治疗,恢复一些精神后,陈伯帮他剪了头发,又打了热水给他擦身冲凉,换上干净的蓝白病号服,没了异味和脏旧衣服,整个人都精神了很多。社工在陪伴廖伯聊天后,向医生了解他的具体病情,得知不是很严重的病,主要是身体机能老化,引起的各种老人病,难以根治,在医院先调整十来天,如果情况良好就可以回家调养。随后,在廖伯住院期间,社工多次探望,缓解了他忧郁的情绪,对治疗也积极配合起来,同时社工也告戒他要保持好个人卫生,卫生脏乱是容易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耐心的陪伴,也让廖伯慢慢接受社工的观点,答应愿意去改变。社工和好友陈伯的陪伴,也为廖伯输入希望,鼓励他保持对生命的热爱。
4.落实多项政策保障。
1)社工根据廖伯实际的经济情况,协助他申请提高低保救助金额,达到最高的每月645元。
2)在廖伯病情稳定后,协助他进行残疾评定,评为肢体四级残疾,协助申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每月202元。
3)社工了解到廖伯是建档立卡户,社工与乡村振兴工作队进行联系,说明廖伯目前面临的困难,医疗费用难以支撑,经过综合评估,链接到630救助款3000元,用于支持出院结算、廖伯和志愿者住院的饭餐费用。
4)考虑到廖伯的自理能力很差,出院后身体虚弱,需要调理好身体,通过镇政府申请到镇级临时救助金1600元,用于出院后的临时生活支出。
5.强化支持网络。
经过近半个月的入院治疗,廖伯情况良好后出院回家,因为身体还是比较虚弱,廖伯与陈伯两人商量后,决定先前往陈伯家中暂住一段时间,社工也及时展开了跟进。廖伯在陈伯家住了一个星期后,回到自己家中,社工与志愿者陈伯一起帮助他打扫房间,清理垃圾,整理杂物等,并再次劝说服务对象廖伯以后要注意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透。另外志愿者陈伯表示还会继续为廖伯送饭,不用他自己做,直到廖伯恢复到完全自理,社会工作者及时给予志愿者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时社工与村委会也增加了对廖伯的探望慰问,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五、服务总结与反思
社会工作者通过入户探访,了解需求,及时展开介入。在情感上提供了支持,使服务对象的负面情绪得到渲泻,心理压力得以纾解;在经济上链接了多方资源,帮助服务对象缓解经济压力,满足迫切需要;在行动上,协助服务对象整理了居住环境,使生活空间变得干净整洁;一系列的服务也让廖伯感受到了被关注被关爱的幸福感。
本次个案的服务,社会工作者意识到要充分的盘活各类社区资源,包括志愿者,社会组织、政府机构等,同时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才能更好解决服务对象的迫切需求,助力他们摆脱困境,注入生活的希望,输送拥抱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