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西北大学2023年)

文摘   教育   2024-10-04 10:57   湖北  

25粉丝福利QQ群:868513824

25全程班已正式推出,文研伴你,高分上岸

点亮星标,不错过干货推送

WENYANYOUTH



准备好了吗?近期将有一大波2024超难院校真题复现,带你直面考场真题!面对这些高难度中文院校的备考准备,小研深知困难重重,例如教材知识点与考场答题思维的分离,答题关键词与完整答案的困难聚合。


由此,文研青年特再次重启“真题解析”专栏,做到超详解析与点拨并重,以期同学们更好构建文学史思维,从应试角度再次深化重难点。每年考前我们也都持续推送超难院校的真题来启迪考生思维,大家也可以根据分析进行适当整理与补充。真题推送:

论《文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南京大学2024年)

谈作家在创作中自我的意义和限度(北京大学2016年)

比较《西厢记》中崔莺莺和《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北京大学2016年)

如何理解刘勰所言“为情造文”和“为文造情”的区别(北京大学2018年)

新媒体时代,谈谈“审美”在定义文学中的意义(北京大学2019年)

结合明清小说史对古代长篇小说“聚散大结构”进行评价(北京大学2023年)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李杜优劣论”的认识(北京大学2023年)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中国当代文学中北京城市书写的演变(北京大学2024年)

论述陶渊明在六朝人眼中的地位并分析其原因(中山大学2024年)

论陆机、刘勰关于文学创作构思的理论与二者之间联系(西北大学2024年)

列举三位20世纪中国小说家,阐述他们对小说文体变革的贡献。(苏州大学2024年)

1980年代,哪些文学理论/潮流对先锋文学的出现产生了影响?(同济大学2021年)

《诗经》在其产生的时代是通俗文学,为何在今天却成了高雅文学?(武汉大学2017年)

如何理解马尔库塞“艺术就是反抗”的观点(西北大学2022年)

简述解构理论或解构批评的得与失(复旦大学2024年)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王蒙的文学贡献(复旦大学2024年)

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出土文献对学术研究的意义(复旦大学2022年)

以理论、反理论、后理论的核心演化为例,谈谈你对理论的认识(复旦大学2019年)

结合《简爱》和《茫茫藻海》,阐述“阁楼上的疯妻子”女性形象及发展过程(复旦大学2024年)


面对超难真题,究竟该如何下手?现在带你看一道来自西北大学2023年的考场真题:


论述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西北大学2023年)


文研青年解析: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是公认的海德格尔最出色的后继者,他在以“哲学的解释学的基本特征”为副题的《真理与方法》一书中,系统发展了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


首先,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立足于其对人类理解活动“历史性”的判断。他反对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客观主义思想,认为使解释者摆脱自己的“偏见”而达到与被解释对象一致的立场是不可能的。他指出,由于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具有时间的有限性,人对世界、事物及自身的理解必然受到时间的限制,人类此在的时间性决定了人是一种历史的存在物,历史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这也就决定了人的理解必然具有历史性和有限性,理解者必定是站在自身和他所处的时代及环境的立场来看待和理解一切。


具体地说,这些理解的历史性主要包含三个要素:第一要素是在理解之前已存在的社会历史因素,它必然影响着理解者;第二要素是理解对象的构成是历史的;第三要素由理解主体的实践所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因此,无论是理解者还是文本都内在地嵌于历史性之中。


其次,伽达默尔在历史性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阐释者的先结构对阐释活动的影响。他将这种先结构称之为“成见”,即由阐释者的历史存在决定的主观成分,包括由此出发对阐释对象所做的预先判断。伽达默尔不仅承认“成见”影响阐释的事实,而且进一步提出,“成见”是理解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预先的“成见”,阐释者就无法与文本产生对话。


“成见”使阐释者与文本发生联系,使他对文本提出的问题做出回应,最终使理解和阐释成为可能。而且,伽达默尔认为,强调阐释者“成见”的作用并不会导致人们所认为的相对主义或主观主义的后果,因为阐释者的“成见”本身来自他自身的历史存在,它使阐释者与历史相联系,而过去的文本都是历史的一个部分。


此外,伽达默尔进一步提出了“解释境况”与“视域”等概念,用来形容其所理解的理解活动与阐释活动。理解是在历史的规约下进行的,理解者必然身处某种独特的境遇之中,伽达默尔将其称之为“解释境况”。“解释境况”决定了理解的范围是有限的,即存在一定的“视域”。在伽达默尔看来,每一种视域中都包含了从传统和成见中接受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就形成了一种理解的预先结构。尽管每个人的“视域”不同,但是“视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随着认识的丰富,“视域”就会发生变化。


同样道理,伽达默尔将“视域”的概念运用于作者与读者。文本作为“准主体”,一种凝结了主体意识的存在,它也包含了一种“视域”,文本总是显示作者原初的“视域”。由于时间和历史条件造成的距离,理解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之间是不同的,存在着不可消除的差距。因此,理解不可能使理解者抛弃自己的“视域”而完全融入文本的“视域”,去发现和重建所谓文本的客观意义或本来意义。


同样,理解也不可能是将文本的“视域”完全纳入理解者有限的“视域”。理解过程中,我们将自己的“视域”向对象开放,努力进入所要理解的文本的“视域”,两种“视域”不断交流、碰撞、融合,这便是伽达默尔所说的“视域融合”。而每一次“视域融合”后都会产生新的“视域”,一种既包含着理解者的视域又包含文本的视域同时又超越了二者的视域所形成的全新的视域,而文本“视域”也在每次融合的过程中呈现新的面貌。也就是说,在理解中我们处于与文本的不断交流之中,从而不断地形成“视域融合”,形成新的成见,而新的“视域”又构成下一次理解的起点,这就是所谓“解释的循环”。


最后,伽达默尔提出,对理解与阐释进行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效果历史”。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一种名副其实的诠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


总之,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上承海德格尔,而“效果历史”原则及其对读者地位的强调事实上直接开启了接受美学的“接受文学史”观念。


文研青年点拨:在主流西方文论教材中,作为诠释学/阐释学代表人物的伽达默尔一般作为读者接受文论的“前因”出现。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它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文学研究角度的又一次转换。随着现象学哲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品本身已成为一个意向性对象,期待读者意识地参与,读者的作用在阅读活动中显露出来。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把作者的作用系统地、明确地论证和表述出来,成为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次重大转变。


以上内容出自文研青年真题解析。


真题解读

Interpretation



01.



02.


03.


04.

05.






文研青年



小文学姐

小研学姐

小青学姐

小年学姐


公众号回复关键词可了解以下内容:
25全程班:回复“全程班”
25文学评论写作:回复“评论写作”
25教材导读课:回复“教材班”
25作品导读课:回复“作品班”
25论文研读课:回复“论文班”
回复院校名称,查看本校院校班

阅读原文,查看【文研青年主页】

文研青年
文以会友,研途相伴!这里是文研青年中文考研平台:聚焦中文研情,考研咨询,学术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