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粉丝福利QQ群:868513824
点亮星标,不错过干货推送
WENYANYOUTH
各位同学,大家好!
文研青年25中文考研
全程班学员的第一次模考已结束。
相信参加了模考的“勇士”们
已经收到文研青年的阅卷反馈,
模考反馈来袭:
模考卷A、B、C三卷试卷及详细解析
已上传至各单科班、文学综合班、语言综合班
课程群文件,请注意下载查看
那么今天,小研将为大家
分享本次模考的试题
及出题者视角的A卷思路点拨,
盘点一下针对这套试题
大家需要格外关注的方面
如果是之前没来得及参加模考的同学
一定不要再错过这次自查机会!
目前试卷已经分发完毕,
来看看学员们拿到试卷后是什么反应
还未收到精批版答卷的同学
请联系小研学姐
(wenyanyouth003)
文研青年25中文考研全程班
9月模考试题
(25模考A卷-文学综合)
文研青年25中文考研全程班
9月模考A卷(文学综合)点拨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20分)
1.《两都赋》
这道题是古代文学当中一个比较常考的题,《两都赋》的作者即东汉班固,《两都赋》分别是哪两篇及各自的内容等是这个题的关键点,赋的总体艺术特色也可以简单地用一两句概括一下。如果有同学把前面的这些部分答得很详细,即使没有提艺术特色,老师在评卷时也会酌情给满分。
2.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这一概念,在现当代文学当中实际上是有两层含义的:一个指的是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这是大部分同学都会答到的一点;另一个指赵树理早期创作的问题小说,这类小说指出了农村的一些问题,并且会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给予解决方式,这一点可能是大家容易忽略的。
联系到古代文学,也有类似的名词解释,比如“传奇”一词在古代文学史当中,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定义,同学们都需要答出来;而且如果再给传奇加上一个书名号,那又是特指张爱玲的《传奇》小说集。所以有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一个名词解释可能会有多重的解释。那么“问题小说”的第一个含义大家基本都答到了,但是第二个点只有部分同学写了出来。我们其实也是出于提醒大家的目的,设置了这样一道题,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够再多进行一些这样的查漏补缺。
3.艺术生产
这是一道文艺理论的名词解释,比较重要的是,同学们要看到“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跟经济生产的区别在哪里,点明其特殊性;然后要注意把它定位到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当中,像马克思、本雅明等人都有相关的论述,可以适当地援引一下,把这个问题谈得更详细深刻一点。
4.“多余的人”
这是外国文学当中俄国文学的概念,也是一个很常规的题。“多余的人”指的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由于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能够看到上流社会的腐朽丑恶,但是没有办法改变现实、始终无所作为,成为社会上多余的人。这个概念相关的有很多代表性的作品,大家可以列举两三个出来。甚至还可以提一句多余人对中国现代文学是有影响的,像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以及其他的一些典型知识分子等等。
第二部分:简答
(六选四,每题10分,共40分,多答不得分)
简答题其实就是一个扩展的名词解释,本次模考出的这些简答题都还比较常规,难度不大。但是在简答题的答题格式上,需要大家适当地注意一下,基本上要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组织答案:开头简单介绍一下所考察的内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或者小说的特点有哪几点等等;中间分要点作答,每个要点需要结合具体例子加以分析;最后再进行一个大致的总评,简答题的总评可能无法写得非常详细,但同学们只要能够把这一个问题给说清楚、说明白,其实就可以了。
1.简述《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金瓶梅》是古代文学的一个重点,在各大院校往年文学考研当中都很常见。但是可能很多同学没有去阅读过这本小说,所以也只能根据教材上的一些东西进行背诵,还是提醒同学们要适当地对《金瓶梅》进行阅读,否则很难答好这道题。关于明清小说的考察重点,一是《金瓶梅》,二是《红楼梦》,有的时候两者会对比起来考,那么对《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甚至它的影响,是可以延伸到《红楼梦》的,部分同学在答题时也提到了这一点,我们也是非常鼓励的。然后具体来看,《金瓶梅》有哪些特点呢?主要应谈到注重描写世俗生活、多市井之语、立体化人物塑造等等。此外还要特别点明,跟此前的小说不太一样,《金瓶梅》开始写俗、写日常生活,无论是题材还是作品立意上都有很大的转变。
2.简述1980年代“寻根文学”的创作特征。
“寻根文学”是最近几年文学考题当中特别容易考的一个题,每年至少有十来个院校都要考。因为80年代中国文学当中的文学流派,我们大致盘点一下就能发现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可以说是最具有80年代特征的。
此前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等等,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大的艺术成就;新历史主义又太过于激进了,而现在的考题其实是要求有一定政治性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对于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的党派问题,存在一些有争议性的评价,所以考得比较少;先锋文学作为新的创作手法是考得比较多的,而且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都是在85年左右形成了一个创作大潮,所以非常容易考;新写实小说有的地方太琐碎了,虽然也有学校进行了考察,但是它不像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这么的影响深远,可以说直到现在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对当代文学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文研青年要提醒大家的是,寻根文学跟现在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复兴”、所呼吁的“要寻找自己的民族的传统”、所明确的“中国文学的主体性”等问题是相呼应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希望能加深同学们对于“寻根文学”的思考和理解。当然,寻根文学也有不同的流派、作家及创作特色等等。对于传统的文学的“根”,立场也不同,既有批判的、也有赞扬的。
代表性的寻根文学,如王安忆、阿城、韩少功等人的小说一定要点出来。在80年代这一时期,寻根文学的影响这么大,最主要在于由于当时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拉美文学对中国文学进行了这样的一种刺激;也在于中国在六七十年代的文学太过于激进了,当时的文学界希望文艺创作能够变得更加多元化,寻根文学便应运而生。
3.简析“心灵辩证法”在《安娜·卡列尼娜》的运用。
“心灵辩证法”也是外国文学中一个比较常规的题目。在导言部分,首先可以介绍一下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这个作品里面的主人公,再把故事情节简单地带一下,然后接下来写一句其“心灵辩证法”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等。那么“心灵辩证法”最主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在心理活动层面把小说中的人物给写透了、给写活了,然后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矛盾,由此对于书中这几个人的心理进行了一种深层次的挖掘,最后以悲剧收场。
所以这道题考察的其实还是《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特色,只不过更加侧重心理层面,这也是托尔斯泰小说最大的一种特色之一,最后再简单地总结一下即可。
4.简述文艺的“人民性”的内涵。
文艺的“人民性”这种题,在三年以前的文艺理论题目里面是不常考的,而近几年却特别常考,这也是受现在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于文艺的产生了一些新的要求等等。与文艺“人民性”相关的概念,像“大写的人民”“人民文学”等一系列的概念,其实早在马克思的一些论述当中,和我们中国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当中都有所论述。
所以同学们只要能够对于“人民性”有一个正面的、积极的认识,认识到“大写的人民”这种概念所存在的一种独特性,而不要把我们现在比较提倡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学当中所强调的“人道主义”、对人性的探讨、文学“审美性”等等作为文学的根本。
只要沿着这个方向思考,能够看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独特性,再引用马恩及国内关于人民性的论述,老师都可以酌情地给到一些高分。这种题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性的参考答案,所以只要是能够符合主流的这么一种答法,应该来说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然后关于“人民性”在教材上对应的是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里面的第二章,这里面就有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总体的一些论述。
当然,如果真的回到文艺理论本质的层面来说,这种题还是非常具有政治性、体现了主流价值的,但现在就是会这么考的,不仅体现在老师们出卷子的时候甚至包括教育部都有着这样的规定,要求在题目当中体现一定的思政课内容、体现一定的主流思想。所以在这个地方,文研青年也专门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供大家去学习与思考。在我们给同学们发的本次模考解析当中,点拨部分也提到了二十大报告对于这个内容相关的一些提法。
这样的题目在最近几年的出题当中越来越多,意在思考在一种新的语境之下,大家关于红色经典、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关于五六十年代文学作品、关于现在的文学所谓的“人民性”问题的评价,比如对于茅盾文学奖的评价、鲁迅文学奖的评价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连在一起的。
比如,华中师范大学2023年就出了这样一道题,“结合《创业史》《平凡的世界》《人世间》等当代长篇小说,谈谈创造新时代‘人民史诗’的基本路径”,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题其实与我们前面所谈到的那些关联的地方还是挺多的。那么回到本次模考的题目当中来,在答文艺“人民性”这道题的时候,我们也非常鼓励大家在这个方面能够做一些延伸,或者说举一些例子。
但主要想跟同学们强调的一点是,尽量不要用那种过于传统的思路去作答,比如文学是纯审美的自足、文学是关于人性的或者是人道主义这样的一些说法。
5.简述孟子的“以意逆志”的理论内涵。
为什么我们会在这个地方出这样一道题呢?因为对于孟子的“以意逆志”,大家可能常常会把它考虑得太简单了。在孟子的文艺理论里面,最主要的就是“知人论世”,这个概念比较简单,而“以意逆志”的话,相对比较复杂一点。最主要的是关于这个“意”到底是谁的“意”,是作者之意?还是我们作为接受者所产生的读者之意?如果认为它是纯粹的作者之意的话,那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忽略了读者的这样一种积极作用。所以关于这个“意”的阐释在文论史上也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认为它就是作者之意,要通过作者的本意反推。
同学们需要点出这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并且要跟“知人论世”结合起来,也可以谈到在现代的阐释学体系之下,有人就认为这个“意”应该也包含了读者之意,对于作者写了什么东西,有的时候出现了一些语言的偏差,读者可以根据我们对于作者的了解,然后适当地去进行一些反推,如此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理解方式。那么包括我们现在文学理论的教材当中,也都写到了这个问题。在现代阐释学体系之下,我们非常强调读者,非常强调接受者对于理解文艺作品的积极作用,西方阐释学现在提倡的就是这个问题。因此,孟子的这样一个观点,也被现在的很多学者认为属于中国阐释学的开山之作。
那么在答案组织上,大家可以先提一下孟子“以意逆志”这一提法的来源,再具体说说历来对“意”的争论并进行评价,比较能被认同的一种解读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认为其意在说明解说作品时不能拘泥于作品的个别词句,而误解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但是结合现代阐释学理解的话,可能这个评价也比较的传统,还有一些问题。最后提到“以意逆志”的积极作用,就是它是对于古代文艺批评方法,甚至是古代阐释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同时到最后还是要提到一个观点,就是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结合起来,才可以达到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理解。
6.简述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常用术语。
西方文论中的英美“新批评”派,相对其他理论流派来说比较简单。首先同学们可以对这个术语进行一个总体的概述,列出这个流派的一些主要理论观点,之后再具体讲常用的一些术语,像是细读、含混、张力、反讽等等,包括艾略特提出的“非个人化理论”,这是属于新批评晚期的理论,能答出这些就可以了,更完美一点的话还可以把术语的英文也写出来,最后建议稍微地进行一点总评会比较好。主要还是想要看到同学对于这个问题是否有比较深入的把握。
第三部分:论述
(五选三,每题30分,共90分,多答不得分)
今年文研青年9月模考的论述题,比往年的文字更多一点点,并且都带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前面会有一句导语来引出问题。因此相对来说,比较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1.王国维《人间词话》指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请结合古代诗词说说你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个题是王国维对于诗和词各自优势的评价,其实这里涉及到的是词的地位问题,以及词的发展问题。刚开始“词”作为一个所谓难登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经过了柳永、欧阳修、苏轼,到了辛弃疾这里,它的地位已经非常之高了。其实更多的就是对于“词”的地位进行证明,那么在答题时就得举一些像上述提到的这些诗人例子,无论是词的发展的例子,还是词论相关的例子都可以。
此外,还要结合诗的特征,稍稍地进行一些对比,可以认为词和诗能平起平坐,甚至也可以认为词比诗更能表达一种幽微的情感,还可以对婉约词、豪放词进行一些评价,这个都是比较开放的。不仅仅可以针对“王国维为什么会这么说?”来作答,还可以结合王国维其他的对于诗词问题的评价来分析。
这也是文研青年所强调的论述题相对于简答题来说不同的地方,即简答题更加的确定,而论述题的话,它往往是先有一个观点,而这个观点的话需要我们的同学们自己去佐证,需要结合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进行一定程度的延伸和扩展,甚至是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这个地方非常强调的是你自己的认识和你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这就是我们这个题的关键。
虽然答案不用特别拘泥,但有一点是一定要达到的,就是“词”经过了这几个人词论的发展,包括李清照提出的词论之后,它的地位相对此前明显的提高了,这个一定都要答到。
2.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分析自己早期的文学创作,并沿用“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来评价他自己的小说,请结合具体作品,论述鲁迅小说“格式的特别”之处。
第二个题是关于鲁迅的评价,这个题也比较综合,答题的话也没有一定的范式。“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其实是茅盾提出来评价鲁迅的,然后鲁迅自己又沿用了这么一个提法来评价自己的小说。那么我们这个地方提到的是“格式的特别”之处,其实考察的是什么呢?
考察的是鲁迅小说的艺术手法,或者说鲁迅小说形式上的一种开创性,还有其多元性,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要结合五四小说的发展,去看到鲁迅小说在艺术层面的一个巨大成就。
为什么说鲁迅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呢?
最主要是因为,是由鲁迅最早开始运用西方的一些创作手法,比如横截面、日记体、人物心理的对话等等,我们刚刚也说到了“心灵辩证法”,这个在鲁迅的小说当中也有体现,还有把文言和白话对比起来运用,像《狂人日记》当中的文言小序。他的每一篇小说基本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在答题的时候,要更加地侧重到他的小说形式方面,既有对于现代主义的一种继承,同时又对中国小说的传统也适当地进行了一些结合,比如“白描”“画眼睛”等,还有其他的如“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等。
那么鲁迅的小说当中,最主要的一篇作品《狂人日记》是一定要答到的,因为这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然后像《示众》这样的作品,然后如果能答到也比较好,因为这个作品比较的独特,它没有情节,就是一个看客在看一个什么东西,一个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其实也就是在看热闹,形成了“看-被看”的这么一种模式。
而知识分子返乡的模式,主要体现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个作品里面,也跟刚刚所说的“心灵辩证法”有关,实际上就是两个知识分子在对话、在结辩,谁也说不服不了谁,最后还是形成了一种矛盾彷徨的格局。再就是像《伤逝》采用的是手记体的形式……反正鲁迅的小说都有其独特性,所以只要沿着这个方向进行一些回答,能够更多侧重形式层面来答就行。
但是同学们要注意的是,“格式的特别”是为“表现的深切”服务的,所以最后我们还是要简单提一下鲁迅小说“格式的特别”的效果是怎么样的,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以及最终它是如何促成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所以最后你还是可以对《呐喊》和《彷徨》进行一个总的评价,这是关于鲁迅的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可以看到相对来说,这样一个题要答好是不容易的,因为它非常的宏观。
所谓“格式的特别”之处,并不是单指某一个小说,而是要把鲁迅所有重要的小说,《呐喊》《彷徨》里面的都读一下才可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难度还是比较大,很多同学可能就读了其中的几篇。包括还很重要的篇目有《孔乙己》,里面采用了“小伙计”这么一种视角去叙述,这种设计也很独特,所以它的叙事视角本身就是很独特的。
而在叙事视角方面,鲁迅几乎每一个作品都在变换人物视角,他采用的一般来都是一个限知的视角,而这样的一种写作手法,其实就是现代主义方式的,在西方文学当中比较的流行,而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是比较少见的,并且鲁迅对这种方式的运用一下子就已经非常的成熟,这也就是其“格式的特别”。
3.有人认为,文学应当具有审美性;也有人认为,文学属于一种意识形态。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个题其实是让同学们能够看到,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辨析,这个可能大家都比较的熟悉了,这两个方面都要结合起来:既要看到它属于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同时又要看到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然后具有它自己的一种独特性,它是用文学这样一种比较独特的方式去表现某种意识形态的。
当然这个题还是一个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题,如果说你所接受的是西方文学的熏陶,对意识形态这个问题没有办法进行一个深刻认同的话,答题的时候可能还是跟我们刚刚讲过的文艺“人民性”那个题一样的存在难度。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可以用伊格尔顿的一句话来解释,伊格尔顿认为它就是一种政治性的体现,是一个大写的political,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主流政治的说法,它还是有它的意义和道理的。无论是马工程的教材还是童庆炳的教材,现在都非常强调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功用很多时候就是服从,包括我们刚刚文学“人民性”的这个问题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说考研的题不一定关乎真理、关乎本质,它其实会有一些相对比较主流的出题方式,教材上是怎么写的,有的时候甚至出题的人都不一定认同,但是他会要求考生去认同,就会存在这么一个别扭之处。所以我们在改卷的时候,也会看一下同学们是不是从教材的主流方面来进行答题,是否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同时,之所以出这道题,是因为文学属于一种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但从宏观的角度、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讲,我们也想看到同学们对于文学的独特性能否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你说它是一种意识形态没有问题,但是它不是一种非常机械的意识形态,所以这个地方即使在符合主流的答法之外,我们也想看看同学门自己的看法。文学是具有特殊性的,但它既有其特殊性,也有它的普遍性,而我们这道题强调的是,它作为一种审美类型,跟其他的意识形态有所不同,这两方面都需要进行强调。
那么如果我们回到文艺理论当中,还有哪些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呢?其实这个题可以转换一下,把它转换到德国古典美学当中,关于“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一种辩证思维里面去。所谓的“一般性”,是指比较笼统、比较general的地方,这就是文学属于意识形态的地方;但是文学也有它的特殊性,也有利于表现它的一方,所以文学应该属于“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结合,是个别与普遍的结合,所以我们进行这样的翻转之后,可能会更好理解这道题。
另外,这个题如果不从纯粹文学理论的,或者说是主流的方式来答的话,也可以从西方文论的角度来答。那么西方文论关于文学的本质,其实也是有很多的认识的,早期从康德这一脉所继承过来的是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的,强调的是文学的“独特性”,但是马克思比较强调文学的“普遍性”这个方面,所以现在对于文学已经有一种看法,就是尽管文学的审美性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完全认同“审美自足论”,或者说审美是文学本质论的这么一种西方文论的观点,也要对其进行一些所谓的辩证思考。
像这道题是一道30分的题,有的同学答得比较好,甚至是可以辩证地来答,那么拿个25分到28分都是没问题的。
4.李健吾先生认为:“司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但是福楼拜,完美。……”惟有福楼拜,是“天之骄子”。请联系作家创作实际,谈谈你对此种观点的认识与理解。
第四个题其实也是比较辩证的,但是相对第三题来说会简单一点,这个题考的是福楼拜对于现代主义的一种贡献,或者说是如何能够超越传统的像司汤达、巴尔扎克这么一些经典作家的地方,然后其实结合李健吾的说法,可以看到这两位传统作家在创作上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当然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转换一下,就是福楼拜的艺术成就,或者说是相对于巴尔扎克、雨果、司汤达这些人他所具有的独特性,这个地方的“完美”,其实就是指对他的评价很高,也不一定就是完完全全非常完美的意思。此外,还要涉及到对于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评价问题和对于福楼拜的评价问题,这个题虽然说有一个引言让它变得复杂了一点,但其实我们可以把它转化为“以具体作品为例,评价福楼拜小说的创作成”这么一个题,然后如果能够用更宏观一点的思路去作答,答案就会更整合一点。
这道题实际上是广州大学的一道文学考研真题,然后我们本次模考在出题时,大部分题都属于往年真题的范畴里面,然后因为文研青年的学员里面考211和985院校的同学比较多,所以我们有的题是把一些双非学校的题进行了一个化用,然后适当地进行了一点点的改变。这就是关于外国文学方向的一道论述题。
5.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非无非有,不曒不昧,这正是艺术形象的象征作用。‘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象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际。真理闪耀于艺术形象里,玄珠的皪于象罔里。”请就此论述中国先秦道家的言意关系理论及其影响。
最后的第五个题会稍微的综合一点,如果对“言意矛盾”不熟悉的同学,可能还要去查一下与之相关的典故内容。那么先秦道家的言意关系,其实可以跟儒家的对比起来看。先秦道家提出的言意关系,其实在庄子之前的《易传》里面,就已经提到了“言不尽意”,但是要“立象以尽意”;然后庄子在这个方面又进行了一点扩展,同时他所谓的“象”“罔”——这样一种中国古代文论里面虚实结合的方式,是相对西方文论来说非常独特的这么一个地方,对于后面的“意境”论、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等这些理论都有一定的影响。
那这个题的话,主要就是侧重于“言不尽意”这一层面,指出虽然“言不尽意”,但最后我们还是要想办法来达到“尽意”,如“得意忘筌”等。同学们可以适当地把这些整合在答案里面,最后其实还是可以引申一下道家的这种侧重于言意方面的美学思想,侧重于言意方面,对于中国的传统文论或者说审美精神存在着一定影响。所以这个题如果要讨论得比较深入的话,就要回到庄子、老子这里进行一些评价。
如果同学们对“言意矛盾”掌握得不够熟悉,可能就只能泛泛而谈道家的这种言意关系;但是要想更加深入一些的话,一定要达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这样一个层面,因为宗白华在这个地方讨论的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既跟庄子相关,又跟老子相关,还侧重在言意关系层面,还跟《易传》相关,所以这样的题也非常的综合,要答得特别好也不容易。
然后如果我们适当再引申一下的话,可以看到西方文论里面的“模仿说”,或者说是“镜子说”“反映说”,它更多的是从一种视角看问题,更多觉得现实中的东西就是真实的,它没有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传统的这么一种“幽微”的精神,他就是要去寻找到真理、寻找到那个本体,尽管一直找不到,然后西方文论没有像庄子这样,对于艺术精神能够发现其“幽微”的地方。
所以20世纪西方文论当中就有一种转向的倾向,如身体美学转向、环境美学转向,或者说是用中国的艺术精神对西方艺术精神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进行一种转换,比如说“意象主义”,我们中国古代文论中“象”这样一种比较简洁的意象概念,对于西方庞德的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然后还有其他一些理论家的思想,其实都是有美学层面的这样一种影响的。
所以我们现在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独特性,它不仅仅只是在先秦层面,只是先秦时期给我们的文学奠定了这样一种基础,而涉及到了整个中国文论的一种话语方式跟西方的话语方式的不同。这样一道题延伸下来的话,要答的东西、要说的东西就非常多,同学们现阶段很难往这个方面扩展得这么深,但是我们在改卷的时候,发现也有同学能够往这个方面去靠一下,这是值得鼓励的。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所出的这些题,既可以从它本身提示的一些要点来就事论事地去回答,也可以适当地进行一种扩展;同时,这套题更多的是从我们现在命题的一个主流层面,强调中国传统美学、传统文艺的复兴,强调中西文论的对比,文艺的政治性,文艺的主流意识形态等等这些层面,出于这些考虑去设计的一套题目。
本次模考的这套题目,其实可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题目可能出的是一个方向的问题,但是你如果想真正地把它答好,就算对于一个硕士生,或者说一个博士生来说,其实都挺难,这是文研青年本次模考题目的情况。所以在正式进行第一次模考之前,我们就告诉了考生们,这次考试的题相对是比较综合的、相对难度是比较大的,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这是关于文学综合卷的情况分析,题目相对来说和常规的试题相比较,的确会难一点。
第一次模考是否有“难”到你呢?
别担心!接下来的日子
跟上文研青年的节奏,一起好好学!
希望大家能够再接再厉。
最后,文研青年全程班
第二次模考预计在11月举行
衷心祝愿各位同学们
能够“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25考研中斩获佳绩!
如果你要问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哪些课程性价比最高?这时就推荐大家多去听听真题讲评课和冲刺带背课,之前没来得及跟课的同学,现在就可以补起来了~
相关课程连接:
真题讲评课二维码:
可扫码查看25课程详情
古代文学 | 现当代文学 | 外国文学 |
文学理论 | 古代汉语 | 现代汉语 |
语言学理论 | 小文学姐 | 小研学姐 |
冲刺带背课二维码:
可扫码查看25课程详情
古代文学 | 现当代文学 | 外国文学 |
文研青年
小文学姐 | 小研学姐 |
小青学姐 | 小年学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