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粉丝福利QQ群:868513824
点亮星标,不错过干货推送
WENYANYOUTH
准备好了吗?近期将有一大波2024超难院校真题复现,带你直面考场真题!面对这些高难度中文院校的备考准备,小研深知困难重重,例如教材知识点与考场答题思维的分离,答题关键词与完整答案的困难聚合。
由此,文研青年特再次重启“真题解析”专栏,做到超详解析与点拨并重,以期同学们更好构建文学史思维,从应试角度再次深化重难点。每年考前我们也都持续推送超难院校的真题来启迪考生思维,大家也可以根据分析进行适当整理与补充。真题推送:
比较《西厢记》中崔莺莺和《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北京大学2016年)
如何理解刘勰所言“为情造文”和“为文造情”的区别(北京大学2018年)
新媒体时代,谈谈“审美”在定义文学中的意义(北京大学2019年)
结合明清小说史对古代长篇小说“聚散大结构”进行评价(北京大学2023年)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李杜优劣论”的认识(北京大学2023年)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中国当代文学中北京城市书写的演变(北京大学2024年)
论述陶渊明在六朝人眼中的地位并分析其原因(中山大学2024年)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给当代文化生态造成了哪些影响?(西北大学2021年)
论陆机、刘勰关于文学创作构思的理论与二者之间联系(西北大学2024年)
列举三位20世纪中国小说家,阐述他们对小说文体变革的贡献。(苏州大学2024年)
1980年代,哪些文学理论/潮流对先锋文学的出现产生了影响?(同济大学2021年)
《诗经》在其产生的时代是通俗文学,为何在今天却成了高雅文学?(武汉大学2017年)
如何理解马尔库塞“艺术就是反抗”的观点(西北大学2022年)
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出土文献对学术研究的意义(复旦大学2022年)
试举例说明文献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意义(复旦大学2024年)
以理论、反理论、后理论的核心演化为例,谈谈你对理论的认识(复旦大学2019年)
结合《简爱》和《茫茫藻海》,阐述“阁楼上的疯妻子”女性形象及发展过程(复旦大学2024年)
结合《尝试集》和《女神》,谈谈你对早期新诗的理解(北京大学2023年)
论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北大2015年、人大2024年)
以具体作品为例,比较废名和沈从文的乡村书写(北京大学2023年)
论述韩孟诗派的创作特色以及对当时诗坛的影响(北京大学2023年)
谈谈《红楼梦》在哪些方面继承了才子佳人小说又如何创新发展?(北京大学2021年)
面对超难真题,究竟该如何下手?现在带你看一道来自北京大学2023年的考场真题,做题前也可以先看看往期相关推文:
1980年代,哪些文学理论/潮流对先锋文学的出现产生了影响?(同济大学2021年)
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谈谈20世纪90年代文学特色。(北京大学2023年)
文研青年解析: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到90年代,文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文学告别了理想的民族国家启蒙神话,而关注日常的世俗生活;文学叙述的声音也从慷慨激昂的高声喧哗变成了沉稳务实的低吟浅唱;文学第一次大规模地经历商业化的冲击,在这冲击下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国家意志建构起来的文学价值体系逐渐失去了权威性;文学第一次接受全球化浪潮的洗礼,进而面临着多元选择的可能性。
90年代,新兴的力量即“市场”已经全面参与到对文学新格局的建构之中。首先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期刊和出版社纷纷改革,文学畅销书模式建立起来,很多专业作家也完成了作为自由撰稿人的身份转变。其次,在“市场”的引领下,90年代文学兴起了一个个热点或潮流,例如散文热、女性文学热、对欲望的书写热等,就连纯文学先锋文学也从封闭的文学生产场转向了面向市场和大众文化的开放的文学生产场。在以上所描述的文学现象背后,90年代正经历着20世纪最深入的“去革命化”历程。
文学的“去政治化”不仅意味着去除政治策略和行政手段对文学的外在干预,更深层次的是要去除在政治和革命大环境的浸染下诞生的相应美学特征。与商业化的社会背景、世俗化的主体相契合,90年代文学在作家笔下,已不像过去那样或者伟大或者轰轰烈烈,而是平静下来了,自由了,离散了,少了一些“强势”和惊心动魄,多了一些日常化、本真化、私人化、商品化的“柔软”的美学特征。
在陈染、林白、海男、须兰等女作家的小说中,她们不再执着于宏大叙述,更注重以私人经验的展示走向个体生命的自觉,同时也注重细微的、独特的感觉,在语言上呈现出独特的女性气质。
在韩东、朱文、邱华栋、何顿等作家身上,他们走出知识分子对高雅的审美文化的期待,而走向了消费,走向了欲望化的镜像营造和对身体存在的美学征讨。
在余华、苏童、格非、洪峰身上,他们丢掉“纯文学”的“精致的瓮”,转而去认真描述苦难或新时代的价值观对人性的考验,质朴的故事反而彰显了他们最诚恳的人文关怀。总之,在文学走向“祛魅”的90年代,从这些作家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们整体上获得了一种民间和世俗的立场,少了一些精英的趣味。
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展开,中国进入了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全球化的逼近,使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问题受到了作家的普遍关注,同时他们还意识到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众多的负面效果和影响,于是他们开始反思现代性、崇尚价值理性,试图在全球化语境下为本民族文化谋求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即学者陶东风所言“从呼唤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当这个历程开启后,90年代文学不再像以往的时代去盲目追逐西方最新文学潮流,而是放开了眼光从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中广泛汲取营养,尤其是注意转化本土资源,重视积累“中国经验”。
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90年代的一大批作家重新回归到传统文化中去,他们对传统文化实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这和崇尚西学的80年代有着很大区别。以莫言为代表的作家“撤退”到民间,以民间为本位进而创作出更具本土色彩的作品;以张炜为代表的作家则对现代化的扩张带来的弊端进行批判与反思,试图寻找一片净土来重建理想的精神家园,以此寄托自己的灵魂和信仰。
这种注重本土、立足民间、放眼于传统的文学,正是90年代文学走向未来,并日渐成熟的特征。90年代是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从相互融合到建立自身价值体系的中国化的时代,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次重要转型。
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使中国经济起飞,它深刻地触动了主导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文学体制等。它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目标、方向、动力,同时也改变着这个社会中个体的命运;它不仅重新构造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同时也重塑了人们的心理结构和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社会变化不仅是传统中国现代转化的继续,而且对一百多年来逐步形成的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意义系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文研青年点拨: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以往时代不同,90年代出现了如“市场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大众文化”“消费”“传媒”“资本”等系列现代社会的新元素,同学们可以从这些角度来把握。
另外,这道考题指向的是整体文学思潮,这在近年来的考题中比较明显,比如:论述1990年代文学的世俗化潮流(武汉大学2019年);以莫言为例,分析当代文学三十年的变迁(复旦大学2017年);有人认为,在20世纪40年代和90年代文学之间有颇多“对应性”,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的看法。(首都师范大学2015年)等等。
这提醒同学们在学习具体的作家作品时,也要关照整体的文学史走向,包括阶段性、连续性、古今内外关联等方面来思考。不仅是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的备考也要注重这一方面。
以上内容出自文研青年北京大学真题解析。
真题解读
Interpretation
01.
02.
03.
04.
05.
文研青年
小文学姐 | 小研学姐 |
小青学姐 | 小年学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