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往事:原来古人过中秋,这么有意思!

乐活   2024-09-14 08:06   广东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重要节日,团圆、赏月、宴月等是主要风俗活动。这一天,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人们杀鸡宰鸭,全家欢聚,亲朋好友间互赠月饼。
然而,在古代雷州,中秋节还有一些特别的内容。
1、祭文昌
雷州中秋节最具特色的内容是祭拜文昌帝君。清嘉庆《雷州府志》载:中秋,各乡塾祭文昌。
文昌,即文曲星。在民间信仰中,文昌帝君是掌管人间功名、禄位的神明,凡应考之人,皆祈求这位神明保佑,以期考试顺利,获取功名富贵。
在广东各县中秋风俗中,无一处有中秋拜文曲星的记载。所以,这恐怕是雷州所独有的风俗。
每至中秋时节,雷州各地的乡塾都会祭祀文昌帝君,设席宴饮,在分吃月饼之余,吟诗道曲,兴极一时。直到20世纪30年代,学校替代私塾,这一风俗便逐渐消失。
2、蒸芋头
清嘉庆《雷州府志》载:中秋......家设酒、果、蒸芋赏月。赏月是雷州中秋重要的一项活动,这时各家会设有酒果、芋头等物。
雷州有这样的一首歌谣: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欢喜有人愁,有钱之人食月饼,无钱之人食芋头。说的是不同阶层的人过中秋的差异。
月饼,在旧时是有钱人才买得起的食物,平民百姓视之为珍品。不过穷人有穷人的办法,家人一起吃蒸芋头也能算是过中秋。
还有一种说法,中秋食芋头,寓意辟邪消灾。
3、看浮针
民国《海康县续志》载:中秋夜月,取水一碗,放针,其曰浮针,此妇女相沿之习也。
浮针是雷州中秋时的一项重要民俗。年轻女子于月下玩“浮针”,以此观测命运。
具体做法是,待到次日凌晨零时月亮最圆之时,取一碗清澈的水置于八仙桌上,然后拿起一杖未曾用过的缝衣针,轻轻放置于水面。女子们仔细观察针的浮沉状态以及其在水中的影子,以此来预测自己的婚姻状况以及人生的幸福程度。
所以有“八月十五嫜浮针,讲给月娘并月嫜。好妃报好歉报歉,千万报浮不报沉。”的歌谣流传。
4、拜月亮
雷州一直沿袭着拜月的风俗,这是人们向月神表达敬意的方式。
即便中秋之夜无月,甚至下雨,拜月仪式依旧可以进行,凡是月光能够照射到的地方,皆可举行拜月仪式。
农历八月十五晚饭后,人们分别在自家的庭院中,支起贡桌,将月饼、米酒以及水果等中秋食品整齐摆放其上。在家长的引领下,面向皓月苍天虔诚地三叩首,此为拜月。
5、舞人龙
“人龙舞”俗称“送龙子”或“扛龙”,是一种人体造型的地方传统节庆舞蹈。
民国《海康县续志》载:十余人一序排列,递执其手,俯首穿腋,自首至尾如茧自缠,念曰穿肩腋。一列排那路去,这路来又有舞龙者,前一人为龙头,后为龙尾。次一人直卧,手抱前者脚挟后者。挨次递抬,向街直走。则念曰:骑龙头,龙头落下水;骑龙尾,龙尾竖上天。
明清时期,人龙舞曾盛行于雷州各地,现主要分布于沈塘镇沈塘圩和湛江东海岛
据悉,沈塘人龙舞始创于明嘉靖五年(1526),初为当地群众即兴的娱乐舞蹈,后演变为中秋节月圆之夜狂欢的传统节目。
6、舞蜈蚣
蜈蚣舞是雷州乌石港先民创造的一种祛邪消灾、祈盼安康与丰收的汉族传统民俗舞蹈活动,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之夜举办
民国《海康县续志》载:仲秋月夜……又有箫鼓聒耳,群童队行,手持香火楦饰,龙狮首尾,跳舞通街,曰“舞蜈蚣者”,此农民相沿之习也。
据悉,蜈蚣舞起源于明代,有400多年的历史。
雷州还有一首歌谣:曾一行,李一行,八月十五放舡艚。红艚涌起,点手指。手指平平分,藏欢软,软该闷。留毛仔,赶充军!将军上,将军下。三百娘子放炮仗!离离律律,伸手出。
它既反映了雷州八月十五流行的一项重要风俗,也讴歌了汉军的雄壮军威,深受雷州郡民的欢迎。
古代雷州人的中秋节,是一场充满温情与欢乐的盛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放下忙碌的生活,与家人、朋友相聚,共同感受着团圆的喜悦和幸福。
那一轮明月,见证了无数的欢笑与泪水,也见证了雷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即使时光流转,岁月变迁,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依然在雷州这片土地上传承不息。

小蔡闲话雷州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