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入坑!央视神级综艺,这才是孩子暑假该追的宝藏
文化
2024-08-21 09:02
北京
最近,我挖到一部只有 3000 人打分的小众宝藏综艺,深受震撼。豆瓣评分9.1,评论纷纷表示:“每集必哭”、“娓娓道来的故事,编剧和舞美太棒了”,“沉浸其中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这是数千年传承不息的精神和文明。家长们可能会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礼仪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更别说教孩子了。其实,礼仪就融入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比如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故事,东汉末年儒家学者、为《礼记》作注的郑玄就说:大到国家典制、社会秩序,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开口的一个称呼,都属于“礼”。对孩子们来说,学礼,不如从学对称呼开始。一个小小的称呼,就是孩子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一个愿意开口、又能正确恰当地称呼别人的孩子,比起不叫人或随便乱叫的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更受欢迎,因为他懂礼貌、有修养。当然,除了带孩子看这些传播传统文化的综艺之外,也需要更落地、更实用的书籍或者课程。最近我就发现了这样一本宝藏书籍,这是每个中国孩子都不能错过的,漫画版中国传统礼仪读本——
在家里,尤其是逢年过节时,知道怎么正确称呼亲人和长辈,是最基本的礼节。在学校,知道如何亲切友善地称呼同学,能帮助孩子交到更多好朋友。尤其孩子到了5岁以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际接触。别看称呼都是小事,孩子留给别人怎样的印象,都从这点点滴滴中来。这本《中国人的称呼》覆盖孩子在家、学校、出门三大日常社交场景。书里介绍了82 个常用称呼,是专门为孩子们精挑细选出来的,包括怎么称呼自己、称呼亲人长辈、称呼同学朋友、称呼陌生人。孩子的大名和小名有什么区别?应该怎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名字?爸爸的兄长要怎么叫?妈妈的兄弟们呢?表亲和堂亲的区别是什么?遇到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陌生人应该怎么叫才有礼貌?还有一些社交禁忌,这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把握不好这个度,很容易踩到雷区,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在社交生活中,我们看到别人厉害的地方,自然地会想称赞对方。但是,夸奖也是有讲究的,不能轻易给对方“戴高帽儿”,既要夸,又要夸得得体,夸得让别人舒服。现代人更注重谦逊,像国学领域很有成就的季羡林教授就不喜欢别人称呼他为“大师”“泰斗”,更喜欢“老师”或“先生”的叫法。
作为家长,我之前也经常苦恼:亲戚朋友聚会,或者出门在外时孩子非常不乐意。后来才知道,他是不知道怎么称呼。知道正确恰当的称呼,小孩才敢自信开口,打开人际沟通和交往的第一步。
和枯燥的说教不同,这套书用漫画的形式,从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对孩子来说代入感强,而且有趣味。同时,还可以避免错误的称呼,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商,能帮他成为一个讲规矩,有修养,到哪儿都受欢迎的小孩,这些对他自信的建立和未来的为人处世也会有深远的影响。
现代很多称呼,背后蕴含很多历史典故,同时经历上千年的传承后,也发生了很多演化。遇到这些称呼时,书里不仅会讲含义和使用场景,还会拓展介绍背后的故事、历史和变化,让孩子对每个称呼有更全面深入了解。但你知道“六亲不认”是指哪六亲?“八辈祖宗”又是哪八辈呢?你知道,“知音”背后关于伯牙和子期的故事,“眷属”出自《西厢记》吗?
“巾帼须眉”不仅是称呼演化出的成语,在历史上还有特别的故事。孩子天然对一切感到好奇,在了解称呼的历史时,孩子不仅学习到语文、历史等学科知识,还拓展了眼界,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的门,这就是传承的开始。
称呼背后其实是复杂的人际关系,讲起来很容易干巴巴,孩子听不进去,家长教也费劲。《中国人的称呼》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考虑,特地设计了“董”礼一家人的形象,用25个趣味漫画故事的方式呈现,每个人的形象都很鲜活。时不时闹笑话的哥哥“董一点”,呆萌又充满好奇心的妹妹“董不多”,既能陪玩也能温柔教导的爸爸“董礼”,利落能干又脾气火爆的妈妈“李洁”,爱老伴儿又有点怕老伴儿的爷爷“董得多”……故事围绕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展开,有很多孩子熟悉的场景,过年、家庭聚餐、开家长会、郊游野餐……就像身边的一个大家庭一样,孩子有代入感,学起来好玩又有用。不用家长费尽心思地灌输知识,在哈哈大笑中孩子就掌握了各种称呼、礼仪和历史知识。讲“同学”这个校园最常用的称呼时,妹妹“董不多”好奇发问:“妈妈做什么都跟我在一起,应该叫‘同’什么呢?”本来正在感动,结果剧情一转,到了妹妹口中变成了“同流合污”。孩子沉浸其中,更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细微处学习到更多和人相处的模式,感受爱,也学习爱。
区别于市面上其他同类书,这套书的作者刘一达是非遗传承人、传统文化资深研究者,尤其在传统社交礼仪方面颇有造诣,著有《中国人的规矩》《中国人的称呼》,前者销量百万。这本漫画版《中国人的称呼》是他专为中国孩子量身打造的,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有理有据,是一本不容错过、原汁原味的文化礼仪之作。前面提到的“董”礼一家人形象,也是特邀中国金牌动漫画师操刀设计的。故事节奏和画面经过无数次打磨。我拿到手读了一遍之后,能在各种细节中感受到出品方的用心。画风童真可爱,剧情搞笑又富有温情,能给孩子带来美好、趣味、轻松的阅读体验。16开精装,一打开就有一股清新的书香,纸张的质感很好,可以180度摊开阅读。整本书全彩印刷,色彩饱和度刚刚好,既保护孩子的视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美商”。从这本书延伸出去,孩子会越挖越多、越学越多,史学、文学都会有所进益,而最宝贵的是,这些都出自他们内心真正的兴趣。正如德国剧作家莱辛所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这本诚意满满之作,值得推荐给更多家长。今天,我们还为大家争取到了3.9折专属折扣: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从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到孟子的“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再到荀子的“礼者,人道之极也”,无不在强调礼仪对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是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传统的称呼文化有所忽视,对很多人来说,这部分的知识是缺失的。别说是孩子,很多大人在过年访亲会友时都搞不清楚这些称呼,闹出不少笑话。《中国人的称呼》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缺。通过一个小小的称呼,我们窥见的是对别人的礼貌和尊重,是个人的情商和修养,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品格。一个注重礼仪的家长,也一定会养出自信得体、尊重他人、擅长沟通、有修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