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巨大的乳白色幕布,伴随着悠扬深沉的蒙古呼麦,在草原的低空随风飘扬、流淌。幕布掠过奔跑的孩子们,开启了它的奇幻旅程。它翻越了长城、雪山,跨越了沙漠、大海,一路向西,向着巴黎进发。
巴黎,这座浪漫的城市,在2024年的夏天因为奥运会而闪耀全球。社交媒体上,关于巴黎奥运的话题热度持续飙升,每一场跌宕起伏的比赛,每一次成绩的刷新,每一个突破想象的新纪录,都能引爆网络。
观众见证着运动员们追求梦想、挑战极限的动人时刻,奥运会也再次证明,人类精神中的勇气、坚持和热爱,能够跨越国界、种族与文化的界限,让人们惺惺相惜、紧紧相连。
在本届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共夺得40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一,创下中国在境外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的新纪录。而在赛场之外,中国企业也借由这场体育盛事展示出不一样的风采。
那块飘向巴黎的乳白色幕布,是著名导演张艺谋团队为蒙牛打造的广告片《开幕》中的画面:柔美的幕布上投射着运动员的身影,从草原飞到塞纳河畔,发出中国品牌的主张——让世界看见中国人的要强。
点击上方👆即可观看视频
张艺谋团队
筹划了三次奥运“开幕”
对于举办城市和国家而言,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狂欢,更是一个连接世界的窗口,是一次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机遇。
在奥运赛场,不同的文化、语言和肤色在这里交汇、碰撞,运动员们的每一次冲刺、每一次跳跃,都牵动着亿万观众的心弦。这份跨越国界的共鸣,正是奥运会最为宝贵的财富。它让人们忘却了日常的纷扰与隔阂,共同为人类的勇气与坚持喝彩。
在这一刻,举办城市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它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记忆与骄傲。
幸运的是,中国北京曾两次成为奥运圣火的落脚点,举办过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与2022年的冬季奥运会后,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双奥之城”。
而在两次北京奥运的关键时刻,都有张艺谋团队的名字。他们操刀了两次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从2008年的“画卷”到2022年的“冰雪五环”,从29个焰火脚印,到“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每次开幕式都以独特的创意、精湛的制作,向世界展示了东方大国的文化底蕴和典雅大气的中式审美。
2008年的北京奥运开幕式,以“画卷”为引,29个焰火脚印从天安门广场沿中轴线一路向北抵达鸟巢,之后还有“活字印刷”、“星光”五环、“飞天”秀等精妙绝伦的表演。这场开幕式规模之宏大、编排之精细、视觉效果之震撼,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与赞誉,成为奥运历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
开幕式后,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评价,“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十四年后,在北京冬奥会上,张艺谋团队再次以卓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造了一场简约而不失精致、空灵壮观、温暖浪漫的开幕式。它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开篇,每一帧画面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韵味,而“冰雪五环”的缓缓升起,更是将科技与美学完美融合。
两次开幕式的全程参与,让张艺谋团队和奥运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今年,奥运的钟摆指向巴黎,7月26日奥运开幕当天,蒙牛联合张艺谋团队出品的《开幕》主题片上线。这则一分钟的短片以突破性的光影运动美学,致敬“要强”。
“主体意象(幕布),乘着东方来的风,承载着每个人伟大的梦想,从草原飞到塞纳河,上面投射着全世界运动员的影子……这个片子要非常浪漫、唯美、全球化。”这是拍摄期间,张艺谋团队对这支短片的期待。
从成片看,短片实现了最初的构想。乳白色的卷轴幕布,隐喻牛奶,从草原——品牌的故土,飘向巴黎,幕布上运动员的剪影不断变换、重叠,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关于梦想、挑战与超越的故事。
绕过埃菲尔铁塔,来到塞纳河畔,幕布终于找到了它的归宿。呼麦的音乐愈发激昂、高亢,幕布上运动员的剪影骑行穿越凯旋门,以巴黎歌剧院为球台打乒乓球……在短片的结尾,幕布上的剪影更加动感、多元,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向巴黎奥运开幕式致敬。
此时,蒙牛的品牌精神——“要强”,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让世界看见中国人的要强”
中国的奥运历程,见证了中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跨越,也见证了中国运动员不断超越自己、敢于要强的蜕变。
1952年7月18日晚,一份来自国际奥委会的电报发往新中国,正式邀请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然而,此时距离奥运会开幕仅剩几个小时了。
那一年,第15届夏季奥运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彼时,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首次参加奥运会的事宜也一波三折。中国用四天时间临时组建了40人的体育代表团,于7月25日凌晨仓促出发。
临行前,周恩来总理向代表团提出要求:重要的不在于是否取得奖牌,此去把五星红旗插到奥运会就是胜利。
7月29日,在奥运会已进行了10天之后,中国代表团几经辗转到达目的地,才终于让五星红旗在奥运村升起。
这届奥运会之后,中国开始着手从国家层面规划体育事业。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阔别32年的奥运赛场。当年,在奥运会首日的首场比赛中,射击队的许海峰为中国射落有标志性意义的第一枚金牌,让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受到世界的关注。
七十多年时过境迁,经过数届奥运会的洗礼,要强的中国运动健儿不断刷新成绩,中国体育代表团从默默无闻的配角,变成金牌榜第一的有力竞争者。
如今,当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实力已不需要仅仅通过体育来体现,运动员身上背负的道德压力也在逐渐减弱。在奥运赛场上,从昔日的默默耕耘到如今的个性飞扬、自信开放,中国运动员早已面貌一新。
尤其到了社交媒体时代,运动员不再是只存在于电视屏幕上的模糊身影,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生动、真实、有血有肉。
这种变化,从运动员的采访中就能直观地感受到。今天的中国运动员,面对镜头时坦率真诚、应对自如,在巴黎奥运会期间,游泳运动员张雨霏直面敏感话题,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地给予回应;打破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的潘展乐更是直接“告状”,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不过,抛开迥异的个性、不同的表达,“要强”始终是中国运动员不变的姿态。
“虽然我不知道决赛会发生什么,但我可以保证的是,我一定会拼到最后一口气。”网球运动员郑钦文,在决赛之前就毫不掩饰自己对胜利的渴望和赢的决心。她也最终创造历史,为中国摘下首枚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金牌。
中国人的要强,不止在奥运赛场。
奥运会之所以总能引起普通人的关注和共鸣,是因为无数的普通人和运动员一样,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演绎着努力拼搏、永不服输的人生。
在巴黎奥运会期间,一份由营销科学产学研行业机构秒针营销科学院技术支持的《2024巴黎奥运会品牌数字资产榜(初阶段)》,正式对外发布。
这份榜单发现,在2024年4月1日至7月27日这段时间里,奥林匹林全球合作伙伴蒙牛的品牌数字资产位居榜首,研究认为,这是因为蒙牛本次的奥运策划凭借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沟通语境,实现了和普罗大众的同频。
在蒙牛《开幕》主题片发布的第二天,短片《营养世界每个人的要强》上线,承接《开幕》主题片,进一步讲述了一系列要强的故事。短片中不仅有世界冠军谷爱凌,有“想赢一次”的贾玲,更有那些常被聚光灯忽略的普通人。
73岁备战全马的爷叔黄财富,跟年龄抗衡,跟自己较劲,他说“迈开腿就行”;因地震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廖智,凭借非凡的毅力和乐观精神重返舞台,成为“废墟上重生的义肢舞者”,她说“迈不过去的坎,那就跳过去”。还有“摔”出27位柔道冠军的柔道陪练教练刘磊磊,工地上的“体操王子”石神伟,从草根到女超的琼中女足,民间“梦之队”嘉陵江跳水队……
蒙牛借由这则短片,向每一个要强的普通人致敬,这不仅为品牌带来流量,也鼓舞了无数的观众。奥运精神不是金牌之争,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胜利不只属于冠军,更属于每一个不服输的平凡人。
在独一无二的人生中,我们都要用自己的方式要强,赢得自己的奖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普通人,中国人的“要强”离不开背后祖国的日益强大。
如今,无论是经济往来,还是文化交流,崛起的中国已经展现出“大国姿态”。经过多年民族文化持续对外输出,越来越多世界各国的普通人渐渐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中国也在对外交流中更加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特别是,借由互联网、社交媒体,中国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艺术形式,如春节的喜庆氛围、中秋的团圆寓意、京剧的唱念做打、书法的行云流水、茶艺的韵味深长等等,都得以跨越国界,走向世界。许多全球观众在惊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余,也感受到了那份源自东方的温暖。
中国还积极推进与世界各国的全方位联系,不仅促进了经济合作与共同繁荣,更在文化交流上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建立,让汉语和中华文化成为许多外国朋友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的重要途径。
在奥运赛场,中国运动员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时,不仅展现了个人实力和拼搏精神,更传递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勇于挑战的民族性格,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与喝彩。
走下赛场,中国运动员和同台竞技的对手则可以是互相尊重和欣赏的朋友。他们交换球衣,交换徽章,合影留念,彼此拥抱和祝福。每当比赛结束,奥运赛场上争先恐后的激烈氛围,就变得温情和放松,体育让语言不通的选手们能够理解彼此,心意相通。
1892年,现代奥运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建议恢复奥运会,他希望以体育盛会的形式打破种族、民族和国家的界线,让团结、和平、友谊成为世界的主流。在奥运会上,无论国籍、种族或宗教信仰如何,所有运动员都追求着同一个目标——在赛场上展现自己的最佳状态。
今天,这些初衷仍然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追求。许多人评价,奥运村像一个小小的乌托邦,秉承着纯粹的体育精神,人们忘记了国界和种族,和竞争最激烈的对手也能友好相处。
尽管奥运会是短暂的,但它足以让人们相信,即使在充满挑战和矛盾的现实世界中,我们也有可能实现和平、友谊和公正的理想社会。
如同《开幕》这则短片传递出的“要强”理念一样,四年之后,要强的中国运动员将要重新出发,要强的中国企业也将创造出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