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振国 河南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是天地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的“天人合一”。
在社会教化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地与自然分离,创造出了“自我”意识,最终确立了“自我”的概念。
所谓的“自我”意识,将我们从一体性中剥离出来,彰显自己的不同;但不同也意味着不通,一体性的丧失,使得我们不能顺畅地从环境中得到补充、增益等。
而所谓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与环境融合、不断融入一体性的过程,“合一”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我们回过头来,去关注内在产生消耗的一些念头,会发现这些与自身的一些思维习惯脱不开关系。
有些人认为自己不够好,不断要求自己;有些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自觉跟着他人的步调前行,并以此为自己的行为处事的准则,结果导致了与内在本就不一致的冲突。
在现代,东西方各种思维方式同时存在的当下,人们会经常陷入这样的境地,一方面想要为自己争取,另一方面又会觉得这样是不正确的,是自私的,因此,在如此的纠结挣扎中,反复拉扯,消耗了自身的神、心与身。
《黄帝内经》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不仅仅是人体,中医对待整个宇宙万物,均是从“一”的状态,划分为阴阳两端。万事万物都有阴和阳两面,而这是我们认识万物的开端。
正如《道德经》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由于我们有了何为“善”的概念,所以才产生了“不善”的概念;因为有了“喜欢”的想法,所以就有了“不喜欢”的东西。这便是阴和阳之两端。
在看到阴阳两端的同时,我们还要留意“一”的存在。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我们无法像影视剧一样绝对地把人分为正派与反派;在某些层面上,两者的界限是模糊的。
除了放下评判,我们也要做一个很重要的功课——认识自己。
每个人的行为、心理模式都是在先后天环境作用下的结果,了解了自己的内在模式,有助于我们走出“内耗”,找到自己的路。
如何认识自我的内在模式呢?《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们需要首先了解,物质生活的当下,我们的“神”大多在外散,经常看向外面的事物,想要的、喜欢的、厌恶的、担忧的,等等。甚者,即便在下班后的放松时间里,我们还是在追求外物,有些人会刷刷手机,以便放松;有些人则约上好友,大吃一顿。
我们会发现,这些放松方式,仍然没有给到“神”休息的时间,还在使其向外散。而熬夜或通宵更是让“神”失去了休整的机会。这样的前提下,心神消耗,则内心无法生慧,我们会更加理不清究竟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件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做。
因此,想要走出“内耗”,给自己内在纠结拉扯一个答案,我们首先要学会收“神”。内观、自省其实都是这样的方法。
当我们感觉困扰时,不妨坐下来,静下心,问一问自己在困扰什么,如实展现内心的一切,不必以上帝视角评判,仅仅是展示即可。
我们也可以用观想揉腹的方法来达成精神内守。
躺在床上,通过缓慢呼吸放松自己的身体,用手掌慢慢在整个肚皮上画最大的圈,一圈画一分钟。
在画圈的同时,观想自己腹中有一个内在小孩,我们和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想说什么便说什么,完全敞开,平常不能说、不愿说、不敢说的都说予自己的内在小孩。
如果不会说,可以用下面四句模板: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每画一圈,就说四句话,去感受这中间的情绪,只是去感受。
整个过程持续至少30分钟。通过观想揉腹,可以实现自我连接、自我释放、自我滋养、自我修复与自我满足。
28元4本9成新套餐
(非偏远地区包邮)点击图片购买杂志
进入微店,订阅杂志
扫码订阅《中国中医药报》
请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