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自古以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备受重视,也是关乎自然,关乎人体,关乎生命能量流动的重要概念。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中,“气”不仅被视为天地间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通万物、维持生命流动不息的基本元素。《庄子》有言:“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气”推动万物维持活力,贯穿并主导着生命“生老病死”的全过程。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之“气”布散于身,像河流一般,顺着经络缓缓地“流动”,抵达脏腑、四肢百骸等各部位,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重要功能。气机调畅者,全身各部位保持着协调的运动状态,血液循环、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等功能运行正常;气机失调者,“气”的运动状态失去平衡,生命活动出现异常,久而久之,可形成病理状态。
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如若经络不通而造成瘀滞,“气”无法正常通过和运行,瘀滞处则易产生疼痛感。中医气功通过对呼吸的控制、身形的锻炼和意念的引导,有助于通畅经络的阻滞。坚持习练,更是有益于脏腑气血调和。中医气功通常动作简单、安全、节奏和缓不剧烈,能增强心肺功能,十分适合年老体弱者练习。习练者练功后一般不会感到太过疲劳,反而会自觉周身温暖,气机平稳。
从简单的动作组合练习到内心的修炼,习练者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会逐渐变得平和、从容,不易再被日常琐事所轻易干扰,达到气定神闲的境界,即内心的安定与宁静。这种内在的觉察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律,无论遇到坎坷还是挑战,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
说了这么多,您是不是对练习中医气功心动了呢?本期封面报道邀请到众多对“行气”有研究的中医养生专家,为大家详细讲解“气”在身体里的各种功能,教您如何正确练“气”。
调整呼吸,排除杂念,即将开启“行气”之旅,您准备好了吗?
元代文学家陆文圭在《立冬》中这样描绘季节的更迭:“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犹带露,红叶已随风。”诗中生动地呈现出立冬时节秋去冬来的图景。立冬,作为冬季的开端,象征着万物“收藏”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这表明秋季的劳作已经收尾,作物收藏得当,动物也准备冬眠。因此,立冬不仅仅代表冬季的到来,更是万物“收藏”的起点。
自古以来,粥品都是国人餐桌上的固定美食。有些人喜爱在早晨以温热、厚重的浓粥配小菜食用;有些人喜在晚餐时以一碗清粥拂去一身疲惫;有些人则在大病之后,选择用一碗清淡且富有营养的肉粥或蔬菜粥来为身心提供“补给”。但喝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似乎是一种奢侈。糖尿病患者究竟能喝粥吗?
生活节奏的加快,源源不断的工作压力,使许多人发出“一旦工作老三岁”的感慨,精神压力巨大,身心疲倦,浑身都是“班味”。“精神内耗”一词越来越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精神内耗”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我们该如何应对?中医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本期将邀请两位专家为您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陈先生是一位30岁的公司职员,平时因工作繁忙,常常需要加班,还要应对频繁的应酬。最近,公司组织员工体检时,他被查出血压偏高。对此,陈先生感到十分疑惑,明明自己平时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怎么会患上高血压呢?那么,当我们发现血压异常时,应该如何应对呢?
28元4本9成新套餐
(非偏远地区包邮)点击图片购买杂志
进入微店,订阅杂志
扫码订阅《中国中医药报》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