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寒| 生命的觉醒

文摘   2025-02-05 07:38   山西  

《哦,香雪》读后感






在铁轨与山峦交界的褶皱里,一列绿皮火车以工业文明的姿态闯入台儿沟的静默。铁凝笔下的这个山坳,在1980年代初的晨曦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精神震颤。当香雪们踮起脚尖仰望车窗时,她们触碰的不仅是冰冷的金属车厢,更是被现代性叩击的心灵之门。这场看似偶然的相遇,实则蕴含着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碰撞时的深层隐喻。

一、符号的狂欢与身份的焦灼


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一分钟",构成了仪式化的现代性启蒙场景。姑娘们用山核桃换取的不仅是尼龙袜和纱巾,更是在物质符号中寻找身份认同的密码。凤娇对"北京话"的朦胧情愫,实质上是乡村对城市文明的暧昧想象——那个会说漂亮北京话的乘务员,俨然成为移动的都市图腾。而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则超越了物质交换的层面,转化为对知识权力的本能向往。

在公社中学里,自动铅笔盒发出的"哒哒"声如同魔咒,将香雪推入认知的窘境。这个装着吸铁石的塑料盒子,不仅是城乡差异的物证,更是文明等级的符码。当城里的女学生展示校徽时,"矿冶学院"四个字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这种知识体系的优越性,让香雪在深夜里捧着木制铅笔盒时,第一次感受到灵魂的刺痛。

二、月夜独行中的精神涅槃


当香雪在月光下穿越三十里山路时,这场孤独的跋涉成为最具张力的精神仪式。铁轨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既是指引归途的坐标,也是丈量文明距离的标尺。她反复开合铅笔盒的动作,恰似在演练某种神秘的通关密码。山谷里的回声不再令人恐惧,反而化作生命的和鸣——这预示着主体意识在孤独中的觉醒。

作者以诗意的笔触重构了传统山野意象:秋风中的核桃叶化作金铃铛,月光下的群山宛如母亲的胸膛。这种自然景观的人格化再生,暗示着香雪在文明碰撞中完成了对故土的重新认知。当她将草茎插进辫子时,民间信仰与现代渴望达成了微妙和解,传统不再是桎梏,而是滋养新生的土壤。

三、未完成的现代性叙事


台儿沟的狂欢最终消融在山谷的回声中,但铁凝留下了开放式的思考。火车带来的不仅是商品与知识,更是对稳定乡土秩序的扰动。姑娘们对"一分钟"的集体等待,暗含着对线性时间观的悄然接纳。当香雪理直气壮地走向学校时,这种个体觉醒能否转化为群体的自觉?作者以诗意的留白将答案交给时代。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始终面临着自我重构的困境。香雪们用鸡蛋换取的不仅是物质商品,更是参与现代生活的入场券。但这种交换是否意味着平等对话?当"北京话"的亲戚始终不曾出现,当矿冶学院的校徽依然遥不可及时,铁凝的笔触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清醒,在希望与困惑间维持着珍贵的叙事平衡。

《哦,香雪》以其纯净的诗性语言超越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当今天的读者重访台儿沟时,依然能听见铁轨与群山碰撞的悠长回响——那既是文明嬗变的阵痛,也是生命觉醒的胎动。香雪们在月光下的奔跑,永远定格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动人的精神剪影。


作者简历





赵寒,南峪口村人,文学爱好者。


责编:赵寒

繁峙作家
鼓励文学创作,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