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方小院
刘炳全
写在前边的话:小院的主人王文生,姚家庄村人,早年参加革命,在太原与陈聿生、梁杰三等进步青年办过《乙报》,坐过监。37年受党的派遣任过代县抗日民主县长,全国解放后在太原汽缸厂任过文化教员,文革期间被遣送回乡,后任县政协委员,编过县志。
小院的门,白天总是虚掩着的,门上的对联是大年贴的,“吟诗论文请进此门,为非作歹快去他乡。”读着这样的对联,你会抿嘴一笑,推门而入。
这是一处十几步见方的小院,院里在暖和的日子,除了花,就是瓜。花是牡丹,月季,石竹,菊花,栽至院中;瓜有葫芦,京瓜,南瓜,爬在墙上。整齐的石板甬路,鲜亮的贴花纸窗。
他在家,就着窗前的那一方玻璃,伏在炕箱上,不是写,就是读。多少次,他在家的时侯,就这个姿势。见有人来,他就放下笔或书,冲你莞尔一笑,让你坐,并招呼喝水。然后便天南海北,上下古今地同你说起来。说闫老西,说他的老乡:“督军姓甚蒙(我)姓甚,蒙和督军对门打对门。”啪的一巴掌,“督军姓闫蒙姓李,蒙离督军八十里。”说梁化之,说老西太原的监狱,设温,良,恭,俭,让,共五类监房,共产党员被关在“恭”字监,与他一块的有张文昂,每天吃霉米粥,喝霉米饭,联合其它监房开展绝食斗争……
老人特别喜欢自撰联语,最后请人代书。他的联语,七言居多,如“两间东倒西歪房,一个南征北战人。”“家住绿水青山间,人在春风和气中。”……
有时侯也谈诗,说李白的“毛病”,一生孤傲,诗也放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连他同期的好友杜甫都说他,“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再是贪杯,“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在玄宗皇帝及其亲信面前,傲慢不恭,因而遭谗被谤,最后被玄宗“客气”地逐出长安。
老人喜欢吟诵陶渊明的园田诗:摇一把蒲扇,坐一条杌凳,对几丛花草,“采菊东篱下,悠然見南山……”说起《桃花源记》,更是饶有兴致,说桃花源是个美丽的梦想,中国历史上的乌托邦,却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也激起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还教我要好好工作,“无论做什麼,好工作就是好好工作!”
可叹的是,老人晚年一直给他的老领导、老同事反映,要求组织给他一个结论,只得到一个善意的安慰:有幸身还在,无欲心自安!
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溘然而逝。
而那方小院,也不见了——村里建起了宽敞明朗的宴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