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全| 乡村蓆篾匠

文摘   2025-02-03 09:04   山西  

乡村蓆篾匠

刘炳全



记忆中的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的土炕上,都要铺蓆子。于是,村里就有了编蓆子的手艺人。南街的成宝,就是当时村里唯一的编蓆人。

村里没有芦苇,成宝就选择当地特有的高粱杆作为编蓆子的材料。当年的“狼尾巴”茭杆最好,坚韧修长,不易断裂。选好材料,剥去外叶,破开茎杆,加水浸过,碌碡碾压,平面削瓤,整成蓆篾,然后才能编织。这些程序都是细致活儿,来不得半点马虎。

编的时侯,要先从蓆子当腰编起,编1——3个斗方,寓意家庭兴旺,富贵绵延。在编的过程中,接蓆篾也有讲究,接头要压在蓆子背面,以防铺炕扎刺。再就是注意篾子长度,最多只接一次。编到一定尺寸,就要收边,这可是一个关键的技术活儿,“会编不会收,叫你愁白头。”还要规整好蓆片,不鼓肚圪抽,平整紧凑才是好蓆子。

收边前,要先用尺子定好位置,画岀边线,然后用激滚的开水泼向边线,再用杖尺抵厌,托起边篾,边托边插,然后镇压平展,一领新蓆子方告编成。

编蓆子是个苦力活儿。在我的记忆中,成宝总是起早贪黑,炎夏,汗水湿透了衣衫;寒冬,冷气冻红了双手。但也只能那样。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铺炕时兴漆布,成宝也被招进了化肥厂,专管维修。他是无师自通,一应活路做得像模像样,年年当模范,直到厂子停产。

回村后,他一下子成了闲人,地里农活儿不多,闲在家中却脾气大变,常和家人怄气。妻子是个和事佬,见他急了,就陪笑脸,说软话;儿子是不依不饶,父子俩总是说不到一块。后来,他常常一个人收拾院子,一个人街上闲坐,一个人白夭睡觉……直到一个春天的夜晚,突发急病,村子里再看不到了这个能人。



作者:刘炳全,姚家庄人,县作协会员。

责编:赵寒

繁峙作家
鼓励文学创作,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