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寒|时光深处的回响

文摘   2025-01-28 00:14   山西  

——《圪崩》读后感



《圪崩》一文,程守业先生以独特的思路和深情的回忆,引领我们重返童年的春节时光。文中详细描绘了“圪崩”这种古老玩具的制作、玩耍过程及其与春节的紧密联系,成功唤起了读者对往昔的怀念。


一、年代感生动再现


文章开头以儿歌引入,那久违的旋律瞬间将读者带回遥远的年代。接着,描绘了春节时街道的热闹场景:从密集的爆竹声到清脆的圪崩声,从旺火浓烟到红红的炮屑,每一个细节都洋溢着浓厚的年代感。这种生动的情景再现,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二、圪崩的制作——传统工艺展现


作者详细描述了圪崩的制作过程,从烘炉中的红炭到熔化的玻璃,从师傅的吹管到钳子的卡住,每一步都蕴含着匠人的精神。这种细致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圪崩的独特魅力,更让人对那时的工匠心生敬意。


三、童年的乐趣与无奈


孩子们玩耍圪崩的场景、吹奏圪崩的技巧、碎了再买的执着、没有钱买的圪哼,都让人感受到童年的纯真与无奈。这种真挚的表达,令人动容。


四、春节的欢乐与传统文化魅力


圪崩与春节的紧密联系,展现了春节的欢乐氛围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那种热闹喜庆的场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不仅深化了读者对春节的认识,更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情感真挚,打动人心


文中最动人之处,莫过于真挚的情感。作者通过描述圪崩,唤起了读者对往昔的怀念,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春节欢乐的向往……这些都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这种情感流露,引人共鸣。


六、现代生活的反思


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我们也面临文化流失和情感疏离的问题。圪崩的消失,不仅是某种玩具的消失,更象征着一种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远去。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被快节奏、高压力所困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快餐化,节日庆典也往往流于形式。我们是否应停下脚步,反思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融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让节日重新焕发出应有的情感温度和文化内涵?


七、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圪崩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其兴衰变迁引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化多样性,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传承方式,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八、时光、文化、存在的反思


圪崩的兴衰,如同时间的流逝,不可逆转,却在记忆中永恒。这让我们思考:时光究竟是什么?它是简单的线性流逝,还是包含了文化、记忆、情感的复杂交织?而文化,作为人类存在的见证,又是如何在与时间的对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圪崩的存在,虽短暂,却深刻。它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存在,无论大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宇宙的长河中,人类如同圪崩一般渺小,却又如同圪崩的声音一般,能够穿越时空,留下永恒的回响。这种对存在、价值、意义的思考,使文章超越了简单的怀旧,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结语


《圪崩》不仅是怀旧之作,更是文化寻根的篇章。情感如清泉涌流,打动人心;结构如珠链串珠,层次分明。圪崩之响,虽已随时光渐行渐远,但其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却如余音绕梁,久久不息。程守业先生以笔为媒,让圪崩在文字中重生,不仅是对往昔的缅怀,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呼唤。



作者:赵寒,繁峙县南峪口村人,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赵寒

繁峙作家
鼓励文学创作,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