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和给家长的建议

乐活   2023-12-25 13:00   加拿大  

上次我提到“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因为要发“青少年自驱力训练营”的广告,而没有把这个实验讲完,今天继续说。

1966-1970年,斯坦福大学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在幼儿园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自制力的心理学经典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小孩子们有两个选择:

1、直接选择一份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饼干、巧克力等等),

2、选择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从而得到双倍奖励。

研究者跟踪30年后,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美国高考)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

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发布以后,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轰动。轰动的原因也有各种说法,我们不去管它。这项实验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延迟满足

这个概念很符合大家设想: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有自制力,能抵制诱惑,结果当然是有更好的教育程度、更好的生活质量。

根据这个结果,美国一些学校把“别吃那个棉花糖”印在T恤上,发给学生们穿。

后来,又有人重新做了“斯坦福棉花糖实验”。这次实验人员还是跟孩子说如果你不吃等我回来就再给你一块糖。不过,这次试验中有一个设定,其中一组实验人员回来说,哎呀对不起,我搞错了,没有第二块糖了。经历过这种失望的孩子,再给他做一遍棉花糖实验,孩子通常过了三分钟就不等了。

也就是说,孩子能不能延迟满足,不仅仅跟孩子有关,也跟环境有关——这里的环境包括周边其他人的影响。试验人员的行为,直接参与塑造了孩子的延迟满足习惯。

再后来,还有人拿猴子做类似的实验。实验发现,如果妈妈总能在固定的地方得到食物,小猴子长大后就能延迟满足。如果小时候食物来源不确定,长大后自控能力也不行。想想也是:既然不知道下一顿在哪里,这一顿先猛吃了再说

2018年,又有研究人员再做一次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实验结果是孩子的等待时间跟家庭背景以及孩子当时的认知水平有关。实验中,类似单亲家庭、低收入家庭孩子,往往第一时间吞下棉花糖,就像上面食物来源不稳定的小猴子一样。这个实验也有不同解读,在这个实验中,我看到的是,环境对孩子的塑造,单亲家庭、低收入家庭完败。

在网上,看到有些家长,让孩子看着冰淇淋,看几分钟后再吃,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了解了上面的实验,特别是2018年的实验,家长可以不用那么考验孩子了,孩子的环境已经塑造了ta,早几分钟吃冰淇淋晚几分钟吃冰淇淋,关系不大。

米歇尔博士本人并不在意等待时间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作用,事实上,他非常反对把这个试验当成一种“测试”,来预测孩子的未来。实验研究其实传递的信息是:自制力并非天生固有,它会随着认知水平、自我价值的发展而提高,各种客观前提会影响自制力

直截了当说,自制力是有意或无意培养出来的。至于家长如何培养有自制力的孩子?米歇尔博士提了几条操作建议:

1、营造低压力(low stress)的成长环境,越早越好,最好从备孕开始。因为压力之下更倾向依赖本能欲望和短期快感做决策

2、以身作则,自律自制--示范是最好的教育

3、恪守承诺,说到做到--营造信任感

把“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基本完整交代了一下。这两天我读到一篇内容,突然想到可以有更直观的方法让家长知道怎么引导孩子。


一代鬃狮
用正念冥想和运动,帮助青少年实现身心健康、学业提升、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