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幼时的邻居,长我几岁。估计是看我比较爱学习,他总爱跟我聊有关学习的事。那是十几年前,邻居的女儿在读中学,成绩比较差。有一次他跟我聊天,说给女儿报了补习班巴拉巴拉。
关于补课的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只记得他说的一句话:不管孩子成绩怎样,我是尽力了。当时我就感觉哪里不对,却也说不上来。
小儿Eric天资平平,好在加拿大小学阶段也没有太严格的考查。为了保护他的学习热情,小学阶段我都是让他晚一年学数学(详见《探寻卓越教育 | 这个时代,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到了6年级,进中学(中国称为初中)了,我太太终于忍不住,给Eric找了补课老师。我没有阻止,一来,加拿大中学还是很轻松的,下午2点多就放学了,每周补一次也不算压力;二来,如果Eric不补课,他妈妈要焦虑得不行了。
不过数学补了两年,也没看出什么大的进步,Eric说,数学比他好的那三个同学还是比他好。
补课,如果只是把课堂里相同的内容再重复几遍,多做点习题,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是没什么作用的。国内曾经有很大规模的统计分析研究,大家有兴趣可以百度搜一下。
但,补课又是有作用的。这个作用就是老邻居说的那句话:我尽力了。家长会觉得,我已经出钱了,能帮的、能做的,我已经帮了、已经做了。
对,补课,它有情绪价值——家长安心了。
大部分补课,解决的不是提高孩子成绩的需求,而是起到了缓解家长焦虑的作用。但这种缓解焦虑的方法,却会导向一个不好的结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家长感到安心,自我安慰已经尽力了,会不会孩子也是同样感受:你们的补课安排我已经执行了,我已经尽力了,成绩不好不能怪我了。学习不再是孩子自身成长的手段,而是变成了应付家长的工作。
在不知不觉中,补课改变了我们的目标。原来的目标可能是提高成绩,争取第一(至少是争取进步),变成了尽了力了,可以交差了。十几年前,邻居跟我说的时候,我就觉得哪里不对,但当时没有想明白。
不过,就算当时想明白,也没有解决方案。
自从我开始研究教育,手机中的内容就会不断出现教育相关的内容,有时候,我都怀疑:手机是不是在偷听我说话啊!好几次,推送的教育内容都是高中老师告诉大家,有些学生天生就是读书的料,有些天生就不是。那些老师只要略微观察一下,就会知道谁是谁不是。
有一位老师提出,怎样观察一个孩子有没有数学天赋——
如果一道难题,孩子能琢磨一个月的,这个孩子有极高的天赋;能琢磨一个星期的,有很高的天赋;能琢磨一两天,也是有天赋的;能琢磨一两个小时的,只能算有一点天赋。这个观察点很有意思,判断孩子数学有没有天赋,不在于孩子能不能解出难题,而看孩子能坚持迎面困难多久。
坚持面对困难的时间长短,居然可以判断天赋的高低。在脑科学进步的今天,我们知道,这个行为,在大脑中是有一个“开关”控制的。
2013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公布了他们的发现: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决心”开关。当他们把电极植入到病人大脑的某个部位,病人说自己感受到了“决心”。这种感觉跟任何特定目标无关,就是一种抽象感受。
病人把这种感觉形容成在风暴中开车上山时会产生的情绪,是一种积极的感觉,它会不断督促你:“加油,加油,一定要开过去。”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医生们挺幸运的,无意中发现了大脑中的这个位置。该研究的神经学家帕尔维兹(Parvizi)感慨道:“我们找到了精确的解剖位置......大脑该区域负责的就是与毅力相关的复杂心理和行为状态。”
接下来2017年的一项研究更是劲爆。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竞赛,把一批实验鼠分为赢家老鼠和输家老鼠。研究者在输家老鼠大脑中的一个精确点位植入激光脉冲,这些老鼠经过刺激后再次送去与之前胜利的老鼠一决高下。这一次,因为打开了“决心开关”,80-90%的输家老鼠都成功实现了逆袭。
依照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的发现,大脑执行控制的结构与功能在不同人之间存在先天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一个人应对困难情况时的能力表现。
在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后的几年里,先后出现了很多增强“决心开关”的研究,现在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既不用在大脑中插电极,也无需接收激光脉冲了。有更安全的方法。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说,这个孩子脑子不好,不是学习的料。那时候家长的科学知识应该不如现在的家长丰富,但观点还挺符合现代科学研究的。好在,就算大脑不够强,现在,也是有解决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