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发布会,X上很多投资者都表示目瞪口呆——
主要体现三点:
1)化债的承担主体没有上移;(放在地方债里,对应想拉升土地财政的相关表述)
2)化债3年6万亿杯水车薪,主要是为了节省一点利息,严格来说不算刺激(IMF预估今年隐债真实增加额都不止6万亿)
3)没有其他方面的刺激内容(关于民生/消费的表述是“在研究”)。
很“大”没看到,很“短”倒是真的,A50挂脸明显——
相信这次“小作文接力行情”后,一部分人会选择回归基本面(最近数据有部分触底迹象,但相比9月底至今的涨幅还明显不够,不要说第二波了)。
另一部分人可能会继续“沉溺”于下一波小作文期待,逐渐成为市场的“资深玩家”。(但要注意下一波小作文,其实是腾出来专门给特朗普2.0冲击的)
赌博么,向来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但如果复盘从9月底宏观“刻意引导”的预期管理路径,其实很明显,还是期望用“最小的空间”来撬动尽可能多的社会资金流动——
而“最小的空间”对应我之前po的中美财政空间对比——只有当美国财政极度宽松的时候,我们才有刺激的空间,不然只能做化债,而化债也不是真的化债,主要是因为债务的现金流已经极度压迫地方支出,这点,前掌柜已经在3年前说得很明白了(并列举了让人担忧的数据)——
发布会的预期游戏背后还嵌套着数字游戏,把地方隐债的规模“做”得很低,如果只有区区十几万亿(GDP的10%)有什么好担心的?
我反问一句:那不如把这3年6万亿全部扔给民生保障呢?
比如可以拉高弱势群体的养老金保障——
不是说必须人人平等,但也不要差得这么离谱(供税vs食税)。
或者用来提高人们的医疗保障呢(降低自费比例)——
所以我早上看了很多机构的评述,都是脱裤子放屁,说化债减少了利息支出,就能更好的用于民生支出了。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用于民生支出,发点国债来把这部分应尽的责任承担起来而已嘛。
民生好了,交易多了,不是可以反过来帮助地方化债嘛?
你看,所有脱离于数据的叙事,仔细一想都破绽百出。但只要你不往下想,很容易屈服于“它”。
这也是我之前说的,所有政策都是工具,政策执行的如何,不是看政策本身,而是看政策使用者,他们的意图是什么。
如果过分关注于今年GDP能不能到5,明年GDP能不能保5,那么其他结构性的东西是“不着急”的,可以再花点时间“研究研究”。
顺便提一嘴,同样对发布会失望的,估计还有一些如坐针毡的人——
为什么?因为现金流会继续紧张,紧张会倒逼严查,严查又是终身制。
退了休也没用。
所以我想他们也会再“用心努力”的期待一次全面宽松,借用外媒的小作文管道,成为他们作文里的“知情人士”。
对于地方债务压力的真相,我推荐大家读荣鼎的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加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