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打价格战”的背后

文摘   2025-01-07 10:54   新西兰  

读了这篇报道——

显然,当各行各业都在打价格战“大逃杀”的时候,银行业自然无法幸免

只是这句“贷款利率不要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给人一阵冷风——

当下的利润率得有多差,才会逼得让银行业把贷款利率降到国债收益率以下——

利差倒挂不就又“空转”了嘛,空转的成本不就又要下挫净息差了嘛。空转的强化不是进一步做低国债收益率嘛。当然影响不仅于此。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冲量)?因为宏观数据的“反弹”是“已经设定”的。

这是工作。

画了个图——

看得出,

1、当市场没有自然利润率的时候,强灌的债务货币所产生的正面效果会打折扣;

2、当内部自然利润率低于外部自然利润率,强灌的债务货币还会形成隐患。(见继续分析500强中美企业

这个时候,货币新增如果放在需求侧,宏观是忌惮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反预期”给A加income,因为A是宏观相对可控的。这和不同群体的消费弹性没有关系。(机构说的看看就行)

但实际并非如此。在外部高度不确定性下,我觉得向老一辈学习,团结群众其实是最有效的对策。

这里面博弈的心理分析,我建议读者还是看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这本书,控制欲是不是一种psychopathy,站在不同立场有不同的想法。

虽然我认为这只是一念之差。

然后消费补贴(交易环节)、投资补贴都是基于同样的心理,它不具备持续性,只是被用来修缮市场的“动物精神”——而抹去“动物精神”的,恰恰是同一双手——局部市场化和局部垄断导致的错配——即补贴同时也挤出了,互相冲抵。

单纯从举债角度,名义GDP无疑是现阶段最需要重视的——

它直接和三个举债主体的空间关联。

而它先行指标是财政脉冲,但脉冲不仅仅是量,还有它的具体流向(有效性)。

另外也和美国的财政(赤字)有关——美国越补贴消费,生产经济体就可以越少补贴出口,当然特朗普2.0,除了看美国财政脉冲的量,也得看它的流向(供应链重置)。

名义GDP背后的利润还有质量层面的问题。(即利润怎么产生)

其实我们已经在新闻中看到不少产业协会在过去2年不断提出要出清产能,呼吁大家不要拥挤踩踏、恶性竞争。这往往是利润周期复苏的第一个信号——如果在新闻中看到越来越多的破产(僵尸企业),有时候并不是坏事,资源正在尝试自发重新配置。

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政策不需要过多干预。尤其是带有倾向性的干预。(毕竟谁都不喜欢着陆)

也有一种说法是,既然秉持全球完备供应链,就让破产和出清发生在其他经济体(外资竞争对手),自然,这肯定就会诱发“贸易战”。

所以耶伦之前特地跑来,就是在说“过剩、输出产能、影响其他经济体”。IMF就谏言“还是多做内需建设”。只是没意识到——未富先老结构导致需求侧受到的人口影响,比供给侧更大。

不同的策略有不同的诉求,也有不同的成本。

日本贬值求利润,然后带动经济走出通缩,是一种路径。

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然后加大对居民部门的有效分配,带动经济走出通缩,也是一种路径。

怕就怕,做了对自己有利的同时,却不断延后对自己不利的——即忘了大局。

这就会导致所选的路径,还不如...

最近刷了《风中的火焰》,里面梅苇对刘白有一句话:我也需要对你的制约,不然怎么知道是一条船的?



叙事VS数据

小燕子离婚的背后?

涨养老金可以,但怎么涨很关键

今年部分星球推荐的书籍

再聊“审计”,他们改了吗?

中美摩擦本质

欢迎加入星球(两个星球已超过6000人,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加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


不跪的世界
这个世界又迷人,又危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