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没如果

文摘   2024-11-15 06:37   新西兰  

 假如把犯得起的错,能错的都错过


早上边听歌边整理了个表——

可以看到,当居民部门不愿意加杠杆的时候,土地财政只剩下“自己来”——城投(地方影子部门)拿地的比例近几年都在3成以上。

我粗算了下,这意味着从2020-2024(年末),预估城投拿了将近8万亿的“存货”。

如果从广义债务视角看,城投举债和宏观举债是统一匡算的话,那么这8万亿的债务空间,如果用来给民生发福利,则每个人可以一次性拿到5700元;如果用来给城乡弱势群体提高养老金,则人均可以增加4000/月;如果用来发放新生儿补贴,则2023年每位新父母可以一次性获得80万补贴;如果用来给农民工进城提高福利保障,则可以支持7000万人流动(人均11万算;快速推升城镇化,产生红利);如果用来贴补消费,则可以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来显著降低青年失业率。

误会自己洒脱

然而,这8万亿却给了跛脚的“土地财政”——保证了部分地方现金流不绷断,以免体制大瘦身。

我之前也画了这个图——

用来解释一些人错把化债当作刺激,实际化债占用的财政空间,很可能抵消了它化债所带来的边际效益。

所谓的刺激,肯定是现金流从上至下的,但前提需要宏观能有外部征铸币税的能力,所以直接比较中美,由于美元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同,确实有些偏颇。

不过这不能是现金流反向的理由,不管以什么名义,现金流如果是从下至上,一定会带来更深的通缩,不仅是体现在价格上,也会体现在人口结构上(人口结构又会反馈在供需上)。即使用尽力气搞大通胀,最终还是会趋向于更深的缩,这是现金流方向(本质)决定的。

这不是经济问题。

就像FDI的压力越大,净出口的“动力”就越足——用经常盈余来填补资本逆差,这会带来更深的摩擦循环——

所以我觉得鼓吹那种化债适可而止吧,真正的化债,是把居民部门的现金流搞好,把内需搞上来。

别人图你的利,就会有资本的倾向,就有本币话语权的扩张,这道理很简单——你得有利用价值。

这个利用价值不能是以前的人口红利,因为它也没有了——

而是让人口享受红利。这个红利要出自于改革。

所谓改革,就是动一部人既得利益,填补另一部分人长期的既得损失。这需要高超的平衡。

脱离基本面的止跌回稳,只会让房地产经历更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供需失衡),所需要大量投入必然引起的挤出效应也会让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加深。

都说明年是个财政大年,我们就拭目以待现金流的方向会不会转向吧。


924后这么热闹,房价企稳了吗?

韩国年轻人,赌得更厉害

年轻人已经感受到了老龄化带给自己的压力

就这?对发布会失望的不仅仅是投资者

特朗普2.0,好还是不好?

当“赤字货币化”走进现实

为什么房地产的“一鲸落、万物生”没有上演?

打开经济的静音键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加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


不跪的世界
这个世界又迷人,又危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