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曾经是很多中国人的岁月印记,那时的杂志承载着我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在一年的开始,比对着杂志名单订月刊,每个月末的几天都满心期盼,直到在家门口的邮箱中收到......
或是从老师的手中接过最新一期的刊物,然后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熬夜读完,如武侠,似小说......
然而,伴随无数杂志停刊、报刊亭接二连三被拆除......新媒体到来之后,“纸媒已死”的论调早已不新鲜。
最让我们痛心疾首的是纸媒精神的消失,在浩大汹涌的时代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人在短视频的快餐文化中失去思考。
你也许也没想到,如今依旧有一小波人“吃力不讨好”地坚持做杂志。
在此给大家推荐一套品质优,口碑爆的国民杂志,让一整年过得充实、丰富、有质量。
这本杂志有多厉害多猛?
想必只有老读者才知道,它曾经多次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踩准节奏”,许多人因为它,人生迈向了更高的层次。
2003年非典时期,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会高速跌落,但是它却告诉大家,中国经济正处于大爆发的前夜。
当然很多人不信,但那些极少数相信的人就抓住了2003年—2007年的经济暴涨期。
2007年全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但它却提醒大家提防“泡沫经济”,极少数相信的人最终躲过了2008年爆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各界大咖,作家、主持人、经济学家、歌手等领域的大佬们,都是ta的忠实读者。
作家苏童说:“看完它,有一种脑后大补的感觉”。
余华说:“选择深入思考和探索真相的人,展现了智慧和勇气。”
李健直言:“每次阅读都受益匪浅,是我的良师益友。”
演员濮存昕说:“它的名字就个品牌,是高雅、是主流。”
......
纷纷坦言:“只有这本杂志,我一订就是十年”。
数十年如一日的阅读,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用心生活,坚持阅读。
带给他们的不只是见识和认知的提升,更是一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的自信从容。
只有丰盈的内心,才足以支撑起他们去应对外界的洪水滔天。
说实话,我觉得今天还在看ta的人,都是逆流而上的勇者,因为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今天,它让每一个:
对世界依旧充满好奇、渴望独立思考、希望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真相和深度知识的人,拥有了一片精神的栖息之地。
它就是中国备受尊敬的周刊之一——《三联生活周刊》。
它是备受欢迎的都市生活指南。
从“出轨如何应对”“丧偶式育儿”、到校园霸凌,它都以独到的笔锋进行深入报道,给我们启发与反思。
它是中国大浪淘沙出来的精品周刊。
从土耳其地震、诺奖热门,到女性主义,ChatGPT......它始终坚持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内容的独特思考。
它更是浮躁生活的良师益友。
努力用看得更高的价值观,更多元的视角,带读者摆脱碎片化信息的包围。
热读杂志TOP:《为什么都想测试人格:MBTI,社交爆款的狂热》《规划老年:心态 人际 医疗 财富》《“更好的自己”与陷阱:如何避免完美主义》
跨年52期,针对每个人的精神困局、职场问题、消费理财、家庭角色、个人成长。
从热点新闻、社会、经济、消费、理财、文化,到考古、科技、人物、国际、娱乐,都能在里面找到,包罗万象。
提供「站得更高」看问题的维度,帮助读者做出明智决策。
创刊近百年来,收获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一位三联8年的老读者,分享说:
“这本杂志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我精神气质的塑造。我喜欢它的简练和深刻,审慎和优雅。我喜欢它高于时代流俗的复杂性,喜欢它的匠人态度和隐藏在这种态度下的改变世界的野心。”
至今每一天,都有新的读者,表达着对三联的喜爱。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这样一份拒绝与低俗为伍的杂志,值得走入更多中国家庭。
它自带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吸引着我们一口气就想读完。
每一期100多页,接近一本书的体量,一年看下来,成年人会变得更有气度,孩子会变得更有见识。全家人的碎片化时间,也会变得更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让每个订阅它的家庭,有了更多可交流的共同话题。让家人的陪伴,变得更有质量。
很多年以后拿出来,每一期杂志,也都是一个个关于时代的鲜活记忆。
小编给大家争取到了超值团购价!跨年订阅,原价780元,直接少了230多,只要549元,这个优惠力度之大,其他同行看到后,都懵了!
这笔投入太划算了。超值订阅活动,仅限三天。
每天只需一块多,就能让全家人收获一整年紧跟时事,深刻、有质量的阅读乐趣。
现在订阅,还额外免费赠送价值88元的三联《美食特刊》+2本往期精选期刊,月末统一快递发货,非偏远地区包邮到家~
(美食特刊随机,以实际发货期刊为准)
每周1本,每一本100多页内容,每月4~5期新内容,跨年52期一共52本杂志,共两种规格:
《三联生活周刊》跨年52期订阅
大浪淘沙的精品周刊,深刻丰富好读
赠送价值88元《美食特刊》+2本往年精选期刊
原价:780元
限时特惠价:549元
长按扫码 👇立即购买
一个日本研究小组发现,连续4天的高脂肪饮食,便会对毛囊干细胞造成负面影响,最终导致头发稀疏。 也就是说,在高脂肪饮食和一头秀发中,我们只能选一样。
为什么各地对建造遗址博物馆,有了超乎从前的热情?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地面上几乎见不到东西的遗址,应该如何观看才能真正走入它的景观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