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与幸福 || 大象父母课堂

文摘   2024-11-21 06:00   河南  


父母课堂 | 第 245 




前言


追求快乐与幸福,是人生活的根本目的。但怎么样才能得到快乐和幸福?幸福的最重要的支持因素是什么呢?


在日常生活中,金钱、地位、名誉、成功等似乎与个人的生活质量关系较大。因此许多人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上的,但心理学家却否认了这种说法。


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金钱买不来幸福,成功、名誉和地位也带不来幸福。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对人真诚、友爱,人关怀、体贴,对人理解和包容,我们就可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最终获得幸福。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茨( William Schutz, 1958)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进行人际交往的愿望和需要,并且不同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需要。根据每个人对别人的基本反应倾向、需求方式的不同,舒茨把人际关系的需要分为3种,并且每一种需要还具有主动和被动两种不同取向的表现形式。

01
包容需要


包容的需要,指个体希望与别人接触、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的需要。由这一需要激发的人际交往的主动取向表现为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被动取向表现为退缩、孤立、期待他人的接纳。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


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


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02
支配需要


支配的需要,是指个体控制他人或者被他人控制的需要。该需要激发的人际交往的主动取向表现为喜欢运用权力,影响及控制他人,被动取向表现为期待他人引导和支配,愿意追随他人。


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


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


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03
情感需要


情感的需要,是指在感情与别人建立和维持亲密联系的需要。该需要激发的人际交往的主动取向表现为对他人表现出友善、喜爱、同情和亲密等,被动取向的表现为冷漠、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现亲密。


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形成低个人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


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他就会形成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


而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小结


舒茨认为这三种基本的需求是人类成长的关键,他们必需同时被满足,任何一个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都会造成个体心理上的创伤,而这种未能满足的需要可能就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


如果儿童时期的包容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等到长大之后就会去网络中寻找能接触、寻找或者隶属于某个群体,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你可以不用担心会有人知道自己是谁。如果个体在早期生活中的权利需求被压抑,被过度的压制,那么个体只能去虚拟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平衡。


如果个体的童年生活不能和别人建立合适的情感需要,等到长到之后缺乏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那也只能去网络中寻找了。






 家长讨论反思

A
家长:


“通过对比,我发现我在主动包容、主动支配、主动情感和被动支配的方便表现比较突出。我需要改正的就是不去控制别人,也不去支配别人做任何的事情。即便是手里有权利,也要权衡再三,不能够随意。”

B
家长:


“我和家长A的情况差不多。我在单位做了很多工作,并且不少工作是别人不能顺利完成的,但是,我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开心。


我在团队总是主动与人交往,积极承担团队的工作,对于我负责的项目,我自己也总是积极带头干,同时也喜欢给同事布置任务,心里想着大家在一起赶快把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有时候看别人做得不是让我很满意的时候还会不由自主地啰嗦人家几句,当同事不开心的时候我心里也不高兴。心想,你那样做是错误的,我说几句还不行啊?


我没有意识到,我们都是同事,我们是平等的,即使是这项工作是我负责的,但是当我运用权力控制他人的时候,同事也是不情愿被我支配的。


我以后在工作中,要先尊重同事们的付出,说话办事要学会换位思考,布置任务的时候尽量语气柔和不像原来那样简单直接;同事的工作不是很满意的时候,先肯定他做得不错的地方,然后再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平等沟通,顺畅交流。”

C
家长:


“任何一段关系都是需要经营的,不管是亲密关系,也不管亲子关系或者是其他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他就说,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我对他要求太多,期待太高,但是却没有给他更多的自由。


前几天他推荐我看一套书《魔戒》,这样的书籍其实不在我的阅读范围之内。我的阅读范围比较窄,但是我还是愿意认真去阅读。我这样的表现他就很开心,他说这本书我看完之后,就会更能了解到他。


但是很明显,我在看的时候更多的是感受书中人物的感受以及很多细节方面的描写,关键的问题是我对书中的人物关系根本就理不清。


我这样很真诚地告诉他的时候,他笑了。他说,”他就知道我理不清,不过理不清也没有关系。就这,你比原来已经改变很多了。原来,不喜欢看的书,我给你推荐了你也不看一眼的。“


他还说这套书看完之后,我可能会对青少年朋友有更多的理解,和他们沟通的时候可能会更顺畅。我说其实别人我都不在乎,我只在乎你,这家伙就很开心。


这也是我学习心理学的一个初衷,觉察到自己的一些模式是需要改变的,就在事情上去磨吧!


给孩子和自己更多的自由,同时又有要求又有期待。我以后要在这方面多努力。”



小结


每个人都希望交到自己喜欢的朋友,收获真挚的友谊;也都希望在工作中可以与同事、领导保持良好的沟通;在家庭关系中与亲人之间可以互相重视与支持。


当我们在实践中掌握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理念,并且可以做到换位思考的时候,就是懂得了人性。也就明白了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关系和爱恨情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与我们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所以,各位家长朋友,大家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就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始吧!





END




  


动图设计|KesanN 
叶片插图、二维码设计| 天津美术学院 Yogurt

大象心理世界
用文字和声音传播爱和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