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昊海眼科专题会的主题---全生命周期视觉健康保障「白内障治疗创新前沿:从无界到无创」时,笔者兴致盎然。除了俞教授的无创光疗法分享,此次专题会还会带来哪些惊喜?对于全生命周期视觉健康保障,昊海眼科又是如何定义?何为无界?诸多问号浮现脑海,笔者欣然前往聆听学习。现场人头攒动,昊海眼科的这个专题会备受业内人士关注,吸引了大批眼科专业人士驻足倾听。
尽管这场专题会仅持续了短短 45 分钟,却让与会者满载而归。各位专家的分享内容充实、视角别具一格且富有启迪。以下,笔者将专题会中的所闻所感分享给未能亲临现场的读者。
专题会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刘奕志教授作开场致辞。刘奕志教授回顾了白内障手术的发展历程及革新,其谈及昊海眼科已开发并将持续研发多个人工晶状体品类,旨在为患者提供从标准到个性化的全面视觉解决方案。他指出,当前我们正处于眼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未来白内障手术的革新将聚焦于两个方向:一是人工晶状体的极致优化,力求实现从可调节和全视程的完美视觉体验;二是通过非侵入性治疗方法,恢复自身晶状体的透明性和调节性。刘奕志教授认为,创新研发之路道阻且长,但充满希望。他期望本次前瞻性的分享能够点燃在座各位的灵感火花,为白内障治疗带来更多突破。
刘奕志 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党光福教授,是中国白内障与屈光手术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在眼科领域,尤其是白内障治疗方面贡献卓越。党教授在多种白内障手术方法的创新、研发以及应用推广方面成就显著。本次专题会,他以《新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光学设计和临床应用》为题,分享了在新型光学设计的人工晶状体研究方面的成果。
党教授首先介绍了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研发的现况与困境。MIOL 的设计使物体光线经过 IOL 时产生多个焦点,以满足患者看远、看中、看近等不同距离的视物需求。他详细阐述了折射型和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光学设计特点,虽然以上类型MIOL的推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临床的需求,但当前MIOL尚存在如能量损耗和离焦曲线不够平坦导致不能满足患者从近到远的全方位视野需求等问题。
基于此,昊海眼科旗下同为河南省眼科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河南宇宙人工晶状体研制有限公司新推出了一款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该新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光学设计基于傅里叶谐波合成,包含 12 个傅里叶谐波分量和五焦点衍射设计,能微调能量至 5 个指定焦点;光能量配比方面,远焦点、远中焦点、中焦点、近中焦点和近焦点的能量分别为 41%、10%、19%、7%、23%;能量利用率方面,在瞳孔直径小于3.5mm时,理论光能使用率可达 100%,相较于其他产品88%、86%体现出优势;此外,该产品采用无闪辉生物材料,为一件式人工晶状体。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从远处到近处进行 Badal 成像,在全视程内成像清晰。
2022年底,一项“评估多中心临床试验评估多焦点人工晶状体(PMEA60)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在全国8个临床中心开展。该研究共招募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4例有手术指征的白内障患者。党教授在此分享了最新的临床结果。有效性评价方面:(1)术后 6 个月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远、中、近视力≥0.5 小数视力的比例,试验组非劣效于对照组,达到研究设定的主要终点10%。(2)次要疗效指标结果也表明:(a)远、中、近视力均优于 0.2logMAR,符合全视程(FVR)IOL 的定义。(b)屈光度数(术后 6 个月)为球镜 - 0.15D、柱镜 0.31D、等效球镜 - 0.30D。(c)同时,视觉功能、视觉质量满意度和脱镜率(术后 6 个月)方面,“极大改善” 或 “显著改善”、 “非常满意” 或 “比较满意”的受试者视觉质量反馈分别为>87% 、>91%,另外>91% 的受试者实现了完全脱镜或部分脱镜。(d)离焦曲线(术后 6 个月)更平滑、中视力更佳。安全性评价方面,包括眼部炎症和后囊浑浊等不良事件、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比敏感度、眼底、人工晶状体情况等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安全性佳。
总的来说,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采用了创新的傅里叶谐波衍射光学设计,通过12个傅里叶谐波分量精确地将光能分配至多个指定焦点。这种独特的设计不同于传统的阶梯衍射方式,其波形连续可导,结合精细的车削工艺,能够实现近100%的理论光能利用率。在临床试验中,该产品展示了卓越的中视力效果,并实现了平滑的离焦曲线,为患者提供了自然和清晰的视觉体验「1」。
党光福 教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俞阿勇教授以《无创光学白内障治疗》为题,带来了极具价值的前沿分享。俞教授指出,白内障是国际和我国首位致盲眼病。一直以来,手术是目前白内障唯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式。然而在白内障亚专科领域,全球患有本可以预防或尚有治愈可能的视力受损者估计人数中未矫正的白内障人数预估仍有 6520 万人之多。目前我国白内障手术量虽每年超过 400 万台,但手术可及性仍存在问题,并非所有需要手术的患者都能及时得到治疗;同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也会随着时间持续进展,若能调控该进展,不仅可减轻临床压力,还能让医生有更多精力去完善技术更好地帮助需要手术的患者。正是基于这个思考,作为在白内障手术领域已成就斐然的俞教授提出了反思---手术是否是全面快速缓解我国和全球白内障治疗压力的最佳途径?
俞教授分享了一项无创光学白内障疗法,该技术早期源自英国一位院士的发明专利。2017年该研发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Tryptophan and Non-Tryptophan Fluorescence of the Eye Lens Proteins Provides Diagnostics of Cataract at the Molecular Level」的研究,阐明了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分析方法,全面描述了在眼晶状体蛋白中积累的 PTM(晶状体蛋白的翻译后修饰产物) 的荧光特性,证明这些 PTM 主要出现在多肽链中,而不是“游离”氨基酸中。该方法基于同时测量色氨酸、其光降解产物和 ArgP 的荧光发射光谱,半定量测定晶状体中荧光 PTM 的浓度「2」。
俞教授提到,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偶然发现经光学照射过的晶状体光透光性得以提升。研究团队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3」出发,衰老导致晶状体中谷胱甘肽减少、活性氧增多、抗氧化防御减弱、金属离子增加,导致葡萄糖和抗坏血酸降解及蛋白质糖化。这些变化产生自由基和蛋白质氧化,特别在老年或糖尿病患者中,恶性循环加剧,损害晶状体蛋白质。因此氧化应激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形成的重要机理。
基于此,一个极具创新性的构想由此萌发 ,团队开始思索是否能够借助非药物、非手术的方式,也就是采用光致晶状体蛋白再活化与自重组的途径---通过激光的高能量来打散交联的蛋白沉积颗粒,让晶状体蛋白结构回归稳定状态,重新溶入水溶液中,进而在体内实现光通透性的恢复。这一创新理念有力地推动了该技术从单纯的激光应用领域拓展至开发无创白内障光疗法设备的方向。因此这一探索有着坚实的实验基础数据与科学理论支撑。
经过研究团队的反复测试、优化、再改进,终于找到了特定波段的光并以有效能量递送的方式,使晶状体蛋白质从被氧化、部分交联的状态,通过逆向化学反应使得不可溶蛋白比例下降、晶状体散射减少、透明性增加,最终改善视力。
俞阿勇 教授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孙兴怀教授作总结致辞。孙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专题会不仅展示了人工晶状体设计的精益求精,还见证了光学无创治疗的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与创新。作为医生,我们深知每次医疗创新背后所付出的心血。无论是改良人工晶状体设计以提升视觉质量,还是推进无创治疗新模式,都是为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这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对生命和健康的承诺。最后,孙教授感谢刘教授的致辞、专家们的分享,以及所有参与者的积极参与,并赞扬了昊海眼科在研发和组织上的付出。他呼吁大家携手推动眼科领域的进步,为中国眼科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孙兴怀 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结语
以昊海眼科为代表的中国眼科企业,致力于研发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眼科领域不断取得创新突破,为患者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眼科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引领国内眼科行业的发展。不仅在已有的人工晶状体产品线方面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提高光学性能,以满足患者从标准到个性化的全面视觉需求;同时积极探索无创光学白内障治疗等前沿技术,旨在助力临床医生为白内障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以减轻国家的医疗负担。中国眼科企业的成就和努力,充分彰显了国产眼科技术的实力和潜力,也为全球眼科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崭新活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激励更多社会人士关注眼健康,共同为缔造一个更加清晰、明亮的世界而努力。
相关参考
1. 数据及结论均引用自会议中公布的临床试验结果(登记号:ChiCTR2200067198)
2. Gakamsky A, Duncan RR, Howarth NM, Dhillon B, Buttenschön KK, Daly DJ, Gakamsky D. Tryptophan and Non-Tryptophan Fluorescence of the Eye Lens Proteins Provides Diagnostics of Cataract at the Molecular Level. Sci Rep. 2017 Jan 10;7:40375. doi: 10.1038/srep40375. PMID: 28071717; PMCID: PMC5223181.
3. Fan X, Monnier VM. 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TM) by glycation: Role in lens aging and age-related cataractogenesis. Exp Eye Res. 2021 Sep;210:108705. doi: 10.1016/j.exer.2021.108705. Epub 2021 Jul 20. PMID: 34297945; PMCID: PMC8429136.
4. 昊海生科:2024年半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