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专访|无创光学白内障治疗

文摘   2024-09-11 08:20   浙江  





[编者按]


近日,在2024CCOS会议上,昊海眼科关于“白内障治疗创新前沿:从无界到无创”的专题会中无创光学白内障诊疗技术引起了业内广泛的关注。青白视角-眼畅家栏目很荣幸分别采访了参与该技术临床开发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白内障临床中心主任俞阿勇教授博也生物创始人陈轶渊博士







   本期嘉宾

   俞阿勇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白内障临床中心主任

Eye and Vision(IF 4.1,SCI一区,中科院一区)编辑部主任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委,白内障屈光手术专业组副组长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眼科学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白内障分委会委员

人民卫生出版社《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系列》丛书(全套六册)和《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主编

无黏弹剂人工晶状体手术国际专利发明人



Q1

俞教授,您在白内障临床领域经验丰富、成就卓越,一直致力于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 研究与推广: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比如 “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 理念;您引进非接触式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技术并创 56 秒手术纪录;您临床实践中为满足临床需求开发了如无黏弹剂人工晶状体手术等创新发明,极大改善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您为了精确地进行手术操作,练成了 “左右开弓”......无论是临床实践还是科研创新,您一直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领域精进,也为这个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


请教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在国内已经很成熟,手术时间也较短,同时目前临床上也为患者提供了多焦点和连续视程等选择,加上集采后手术费用也明显下降。在此背景下,以您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白内障诊疗领域还存在着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A1

这个问题非常好。目前,白内障的主流治疗方式是手术,一度被认为是唯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手术方面,超声乳化、飞秒激光等技术不断发展,且在国家集采政策带动下,功能性人工晶状体价格实惠并应用于临床,这无疑带动了更多病人接受更好的白内障手术治疗。然而,手术的可及性存在问题,并非每个需要手术的人都能及时得到手术。我国每年虽有超过400万台手术量,但仍有很多患者在等待手术治疗。另外随着年龄增长等原因,白内障会持续性进展,如果我们能控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白内障手术量需求或许不必如此庞大,医生也不必疲于奔命,将有更多精力完善技术。即便技术上不可行,若能推迟白内障手术,也能减轻临床负担。所以,从手术可及性和白内障发生发展的控制这两方面来看,未来我们既要关注手术,也要关注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有效处理和控制,这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Q2

据我们所知,这个项目已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完成了IIT,同时也在欧洲进行GCP研究。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您觉得Catacure设备是否能满足白内障治疗的需求呢?

A2

从数据方面来看,从最早的首次人体试验、CE注册的GCP研究到国内IIT及GCP研究,积累了过百名受试者的数据,在统计学分析中取得了至少两行以上平均最佳矫正视力的提升。这样的数据令人振奋,因为白内障若不进行干预,视力会持续下降,而通过短期的光照射治疗,逆转了白内障的自然病程,能够使视力提升。有些患者甚至获得了1.0的视力,无需再进行手术。


从技术本身而言,它以有效控制白内障发生发展为切入点。未来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场景和意义,为白内障治疗开辟了新路径。原本只有手术是白内障治疗的唯一解决方案。现在在某些患者身上,通过该技术可产生效果,无需手术;有些患者虽经过有限次数的治疗后白内障仍存在,但视力提升至无需手术的生活状态。此举可对病人进行分流,筛选出需手术者进行手术,无需手术者通过光治疗即可,使临床路径更清晰。

Q3

Catacure适用于哪些患者?

A3

这涉及临床的适应证与禁忌问题。面对 Catacure 这样一种技术,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到任何技术都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白内障患者。就 Catacure 而言,在治疗前需观察患者的眼部情况,例如对于那些容易因散瞳而引发闭角性青光眼发作的病人,不一定适合使用 Catacure,因为在进行光治疗时需要放大瞳孔;还有那些因外伤导致整个眼睛需要其他手术干预的患者,也不一定适用 Catacure。但总体来说,对于那些房角开放、后囊浑浊不明显的白内障患者,Catacure 是合适的,所以大部分患者适合采用这种无创性治疗方法。明确适应证和禁忌证后,能为临床节省大量手术资源,使真正需要手术的患者接受手术,而过去许多原本暂不需手术却因技术局限而手术的患者,未来则可选择在保留自身晶状体的同时恢复到较好视力的状态。

Q4

请您分享下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案,使用该设备治疗的频率、治疗周期和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A4

首先谈谈治疗方案。最早的 IIT 治疗为 4 次,可连续照 4 天或隔天照 4 次;现多中心研究计划最多照 9 次,可每天、隔天或按其他时间安排照射治疗。治疗中,部分患者可能提前见效,如本次 GCP,IIT 结果显示 9 次足够,一般患者 4 次左右见效,若 4 次左右见效且后续检查稳定,可提前结束治疗。随着机型改进和能量递送方式更加完善,未来治疗可能更便捷,次数上可能会有所减少。光治疗时,对患者有一个基本要求是能配合睁眼 20 分钟,相信大部分患者能做到,期间可眨眼、可与医生交流,促进医患沟通,20 分钟较易度过。每次 20 分钟,最多 9 次,患者相对容易接受。

Q5

整体来说,研究中患者接受治疗后有哪些反馈?是否有让您印象深刻的病例?

A5

如上所述,患者在进行光治疗时,只需照20分钟,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难以忍受的情况。无论是在 IIT 阶段还是目前的 GCP 全国多中心研究中,不良事件发生的程度较轻且很少,且没有发现严重的不良事件曾有一例是患者因睁眼时间久了,出现角膜上皮微缺损,当场停止治疗后,使用人工泪液滴注后第二天就恢复,患者又可继续治疗。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患者看治疗光久了,自述闭眼后能看到一个光圈,这在光学上叫光学后像(视觉后像),说明患者的白内障在好转。因之前白内障导致进入眼底的光少,后像不明显,随着治疗,白内障浑浊程度减轻,光线进入增多,视网膜受到的刺激更强,因此产生了后像。后像是安全的,因为真正集中在视网膜上的能量很少,不会对视网膜产生明显损伤。从前期的临床前动物研究、IIT 的一年随访以及现在的 GCP 研究来看,Catacure 设备的治疗对视网膜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Q6

经过 Catacure治疗后白内障一定程度减轻的患者,再往后白内障是否会复发,复发后是否可以重复使用 Catacure 进行治疗?

A6

这个问题很好。Catacure 光治疗后,因白内障物质基础及体内氧化机制存在,随时间推移可能因年龄等因素仍有出现白内障倾向。但这并不可怕,其发生机制相同,可再次通过无创光治疗进行加强。目前患者在临床试验环境下有严格的次数规定,但未来临床上可由医生依据患者情况进行多疗程的治疗,降低复发可能性。

Q7

经过 Catacure 治疗之后,是否会影响后续的白内障手术选择?

A7

这个挺有趣。从IIT以及在进行的GCP研究中,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做了手术。无论是哪种病人,都得出一个结论:光治疗相当于给病人提供了一次低风险的试错机会。因为光治疗本身没有太大风险,若有效果,病人就无需进行白内障手术;即使出现了目前还未碰到的没有效果的情况,病人也可以去做白内障手术,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光治疗与手术在执行上不存在冲突,在临床路径上是分开的。

Q8

您如何看待 Catacure 设备和相关技术在未来白内障治疗领域的发展前景?它是否有可能成为白内障预防和早期干预的主流诊疗方式?

A8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只要这项技术通过GCP研究并在临床应用中被证明有效且安全,它将成为白内障慢病管理的一部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目前,大多数治疗方式仍然是手术,每年进行400万台手术已颇为吃力,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白内障患者还会增多。如果这种光治疗技术成熟并广泛应用,许多患者可能能够推迟甚至避免白内障手术,这一突破将使医生能够专注于为需要手术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Q9

该技术对老视的治疗是否存在潜在价值?

A9

从理论上来说这是可能的,但目前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因此暂不深入探讨。从机理上看,Catacure 技术改变了晶状体蛋白质的性状,而老视主要是由于晶状体弹性变化引起的。如果某些手段,尤其是光治疗,能够恢复晶状体弹性,那么可能会改善老视。在最初的IIT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但由于数据有限不作披露。未来我们可能会在这个方向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届时再与大家分享成果。

Q10

目前全球在白内障领域已有很多创新探索,请您谈谈对白内障创新治疗的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

A10

我对此持开放态度。未来的治疗方式可能呈现手术、药物与光治疗三足鼎立的局面。光治疗和药物通过调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可能占据临床主要部分,而手术将回归理性,不再依赖手术解决所有问题。药物和光治疗是通过保留自身组织来治疗,与手术替代组织不同。尽管手术技术和人工晶状体不断进步,手术始终有创,无法完全替代自身组织。并且手术也存在可及性的问题,有些患者无法得到手术机会。这也是我们持续开发各种技术的初衷所在。包括Catacure在内的光治疗和药物旨在保留组织,若效果不佳,再考虑手术。药物需长期使用且有副作用,而光治疗通过无创光化学反应,无需长期坚持,且无药物副作用。所以两者各自有特点。未来在临床上三足鼎立很可能出现,而各自的情况取决于它们未来的效果,从而形成合理的比例。

Q11

对于 Catacure 设备未来在中国临床的推广和应用,您有哪些建议和期望?

A11

我非常期待这样一种技术能进入临床应用。今天我们讨论的是Catacure,但未来它或许会有不同的名字,但治疗方式相同,即通过无创非手术手段,成为白内障预防和治疗的主要方式。作为一名进行过众多白内障手术的医生,我如今确实需要思考如何放下手术刀,帮助更多无需手术即可获得良好视力的患者实现这一愿望。当然,对于那些需要手术的患者,我们依然可以为他们进行手术。我真心希望这种技术能尽快进入临床,纳入每位医生的决策范围。特别是在我们国家,拥有14亿人口,白内障患者众多,国家每年为此投入大量公共资源。因此,从国家、医保、医生和患者的角度来看,类似技术的早日应用不仅能造福病人,还能改善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

Q12

最后,我们也回到刚刚和您交流时提到的,您在临床中一直追求精益求精,不断拥抱新技术,能分享一下您是如何保持这种积极创新的热情?

A12

我觉得医学技术它有一个特点就是说我们要注重实效、注重创新。我们常听到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句话,这意味着在技术有限时,我们会用人文关怀来弥补。然而,如今我们认识到,所有的医学行为都必须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再融入人文关怀,没有技术支撑的人文关怀只是滥用同情心。医生手中一定要有过硬的技术手段,而这些过硬的东西并非从天而降,也不是历史既定存在的,而是我们当代人通过自身努力和研究,将以前没有的或者效果不佳的技术变得切实存在或者效果更好,这就需要创新。所以,为什么我们在临床上像打了鸡血一样,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存在,我们需要新的、更好的、更实在、更安全且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去造福患者,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发展。或许不仅医学领域如此,其他领域也同样如此。






   本期嘉宾

   陈轶渊 博士


浙江省创业领军人才

湖州市南太湖精英计划创业领军人才

爱丁堡大学结构生物学博士

生物光子学领域先行者

博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CTO

英国爱丁堡生物科学公司 CTO兼执行董事

基于荧光特征的多光谱白内障治疗技术发明人



Q1

陈博士您好,Catacure 首次进入中国,当前国内市场尚无同类型产品/技术,们想了解一下这项技术的源头来自于哪里,目前它在国内外处于什么研究阶段?

A1

博也生物自 2013 年起在英国爱丁堡,与爱丁堡大学和赫瑞瓦特大学合作开发该技术的初代版本。最初由光量子与荧光光学专家、赫瑞瓦特大学物理系教授 Desmond Smith 院士发起,受白内障相关荧光现象的启发,设想开发检测和获取生物信号的设备。在研究中,团队意外发现经光照射的晶状体透光性提升、散射值下降,推测可通过激光打散蛋白沉积,从而治疗白内障。这一发现成为该技术研发的基础。我在 2017-2018 年加入这个最初由物理学家团队主导的项目,他们对生物医学和蛋白化学了解有限,但早期研究证明了一些想法。我们加入后,将其发展为以开发医疗器械为目标的生物医学项目,并成功分析了荧光检测结果所反映的分子生物学变化,即光敏性分子含量与分布跟白内障疾病之间的关系。


考虑到国内巨大的临床需求,2020 年我们将技术引入国内,并建立了国内总部与英国分公司一体化的运营结构。2020 年 10 月在欧洲开始首次人体试验,2022 年启动 CE 注册的 GCP 研究。2020 年年底,我们在国内开发设备,同时进行独立进行更深入的临床前动物研究,先后在大鼠、食蟹猴身上进行了实验,并在 2023 年进行了 IIT 研究,今年 2024年在国内启动了 GCP 研究。预计将首先获得 CE 认证,国内临床将紧跟其后完成并启动注册工作。

Q2

作为国内首项无创光学白内障治疗技术,您对 Catacure 在未来中国市场的应用有怎样的期待?

A2

在国内,医疗器械尤其是高端器械多依赖进口。若能成功获证并推广市场,Catacure 将成为细分领域首个全球领先技术设备,作为一家中国企业,我们会深感自豪。我国在白内障手术治疗领域,CSR 与发达国家相比偏低,在这现象的背后有两个原因:其一,我国医疗资源不足,包括手术医生和手术设备、产品等相关的医疗资源;其二,老百姓对白内障的认知教育不足,很多患者认为年龄大看不清是正常现象。我们希望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尤其在偏远地区,只要有交流电,设备送达后,医技人员或普通眼科医生即可操作,因其自动化程度高,对医生医技依赖小。我们希望提供一种可复制的治疗方案,让基层医生具备干预白内障病程的能力,提高白内障治疗的可及性,这将大大减轻医疗负担。


Catacure 与手术形成契合且相互补充的关系,并非替代,手术是最终解决方式。当晶状体发展到不可逆状态,如硬度高、蛋白变性完全,不手术可能出现脱位等问题,且拖延会影响手术效果,手术是终极方案。但从疾病管理的角度来说,白内障发展是一个过程,并非直接进入手术阶段,可在有明确手术适应证前提供温和选项,如我们的技术可以顺利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和普及,有望达成推迟手术、更早介入,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标。在患者手术之前,光学治疗可逆转和减轻部分患者病情,这将在中国有很大需求。在欧美,许多患者因不想手术而选择这种治疗方式作为保守治疗最早的首次人体临床受试者接受治疗已数年,据临床随诊记录部分患者仍视力良好,无需手术。





青白视角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专委会产融结合学组常务副组长,执业医师/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PMP)。青白视角,让眼科创新创业更高效。
 最新文章